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在现今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声乐教学这个特殊领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本文以声乐教育为依托,剖析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媒体对声乐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影响,寻求一种方式方法协调这对关系,希望对声乐教学的发展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媒体 声乐教学 教与学的关系
在这个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社会里,媒体越来越发达。在声乐教学中,媒体成为学生与老师以外的第三重要角色。声乐的学习是靠个人课上课下多想、多听、多悟的。一般声乐课时是一个星期一节课,最多两节课,学生要在仅有的时间内掌握每堂课的新知识是很难的。借用媒体的作用,解决记忆问题是一个简便的方法。例如,可用录音笔、摄像机把上课的实况记录下来,课后反复听,反复琢磨。在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年代,教师布置了新的歌曲,学生只能根据谱子,用钢琴一遍一遍地弹唱学习。现如今,有了网络,有了光碟,学习一首新歌,方法途径非常多。可以买张光碟,放在影碟机里观摩学习,或上网搜索各种关于这首歌的资料。
媒体的出现为学生学习声乐提供了便捷,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对声乐教学的“教”与“学”关系的影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像从前没有媒体的年代,学习歌曲大多数时间需要老师口口相传。如果学生偷懒,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上新课时老师只能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以及视唱练耳的基础知识,再加上练声、布置新的作业等等,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处理基础知识以外的,尤其是更为重要的情感内容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与老师都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只好改变教学内容,从基本的教起。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由于准备得很充足,把该学会的旋律都学会了,上新课时就不必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师生之间的配合也很自如,“教”与“学”的关系十分和谐。
在声乐学习中,媒体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用来记录,课下进行再学习。老师在课上所说的每句话,所演示的每一个声音、动作,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记录上课内容,学生可以借助媒体工具,全程记录下来,方便课下练习时用。避免了学生课上明白,课下忘记的记忆缺点。在声乐教学中,不断学习新歌曲,从歌曲中提高演唱水平,这种方法很常用。所以学生学习新曲目成为课下要做的功课之一。老师在布置新的歌曲时,有时会在课堂上示范完整地演唱一遍,有时让学生课下自学。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利用媒体的价值,进行学习。
声乐的学习首先需要学生培养一双灵敏的耳朵,因为除了上课的时间以外,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练习,如果脑海中没有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自己练习时,无法鉴别是否唱得正确。唱对唱错不知道,下节课会给声乐教学带来很多麻烦。如果老师与学生沟通很少,老师不清楚学生演唱水平反复无常的真正原因,还以为是学生没有认真练习,学生自己也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对“听”的训练不够,造成了发挥不稳定,进退不定,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心里没有一个正确声音的标准,唱的对不对不知道,这不利于“教与学”关系的和谐发展。古代意大利美声学派大师认为,只有耳朵提高了,发声才能提高。媒体的出现便给学生提供了多听的机会。现在网络很发达,学生想听什么歌,上网搜索就可以出现若干个版本的同一首歌,优雅派、古典派、流行派……各式各类的都有。这样让学生随意听,是否有利于声乐的学习呢?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主张学生在学声乐时,应当明确声乐训练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我们的耳朵要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声音概念,私下学习时,不管是自己练习,还是利用媒体听别人唱,内心都会有判断的能力。声乐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训练出一双敏锐的耳朵。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正确的声音概念去练习,去倾听别人的唱法。现如今的网络上,并不是只有歌唱家所示唱的版本,还有许多业余的人随便录了首歌就发到网上去了。学生听到了,无形中会多少受些影响。下节上课时,发挥就会和刚刚巩固好的科学的唱法有些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媒体的功能不可忽视,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持久记录的功能,让学生多听、多练、多看。
1 多听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声乐艺术属于听觉艺术之一,只有多听(这里的“多听”,指的是多听经典之作,大师们所示范的作品)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师生可以利用媒体进行课下再学习。教师需要提醒学生,课下需要听哪首歌,哪个版本,谁演唱的,避免学生自己乱听些资料,影响自学质量。带着思考的大脑反复听大师们演唱,研究他们是如何发出这么有磁性的声音,对于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人曾问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在歌唱生涯中受了谁的影响。他回答说:“卡鲁索(Caruso)的唱片对我影响最大,那种音质,不可估量的声音力量。我常常听他的各种唱片。我可能会一味地模仿他而学成不三不四的样子;但我没有试着模仿卡鲁索,我只是试着探索他是怎么唱的。一天,当我录音时我在高音上仍然困难时,我试着回忆当时听卡鲁索是如何演唱的,忽然间我发现可以任意自如的唱起来了。”可见,带着研究的头脑多听,让学生的内心有个正确的声音概念比教授任何技巧都重要。
2 多练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在听的基础上再进行刻苦练习,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声音概念,我把它理解成为正确的身体肌肉运动,把发声状态时的肌肉运动作标准了,声音自然也就正确了。在一次听导师给一位学生上声乐课时,学生唱到一句音高偏高的句子,唱了几遍都没唱好,我的导师用手势去启发他,反问他几个问题,“腰部肌肉对立了没有?背部肌肉往上推了没有?后咽壁打开了没有?喉咙放松了没有?”让他自行检查自己的肌肉是否做对了。经过导师的提醒,学生终于唱对了,声音轻松自然,很轻巧地就唱上去了。我问他为什么又唱对了呢?他说:“注意力放在如何运用自己的肌肉上去,就唱出来了。”在导师的教导下,我总结的经验是:别人的声音是用来“听”的,自己的声音是用来“做”的。多听、多练才能训练出一副好的音乐耳朵,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才有鉴别声音的能力。多练的过程,媒体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除了听歌唱家演唱的视频资料外,还要听自己上课期间的歌唱状态,优点要加强,要改进的缺点需要借助媒体的同步记录。 3 多看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歌声与身体协调的好坏决定着声音质量。声乐教学中,基本都是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或是一位老师对几位学生。上课地点在琴房时,老师弹琴教学,学生从墙壁的镜子上可以看见自己的演唱状态,但有时也会走神。况且如果是上集体课时,学生们站成一堆,根本无法看到自己的形象,这样的盲目练习,会使许多学生养成各种不好的习惯,例如表情过于夸张,嘴巴唱歌时往一边歪,手不知道该放哪便用来打拍子,站姿不好看、肩膀耸起等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好改了。老师也不可能照顾周全,一是要弹琴讲课,二是学生过多时,眼睛难免会照顾不过来。表情动作奇怪就会导致声音不美,老师有时不用看学生,从学生发出的声音就知道他的表情动作放不放松。例如,肩膀紧时,声音就会紧;脸垮着,声音就会发闷。借用媒体,例如用DV或电脑的摄像头把学生上课时的表情拍下来,课下多看,可及时纠正演唱时的不良习惯。从刚开始学习声乐就养成习惯,直观地看自己的肢体动作,不但能扼制不良习惯的衍生,而且有助于正确发声状态的培养,并且是对声乐教学的一种拓展、延续。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学生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发声状态,还能借用媒体强大的功能,在课下观看自己的录像,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让学生把在课堂上的状态延续到课下,解决了在传统声乐学习中,学生课上课下发挥不稳定的问题。让学生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声音概念。
媒体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作用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按学生个人的主观习惯进行合伴奏;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多媒体技术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声乐教师钢琴伴奏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弹正谱,有的弹即兴伴奏,总的对比下来,无法与专业声乐伴奏水平相比较,这种局限性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演唱歌曲的兴奋度,不能很好地把握歌曲的风格。在各大院校,学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有钢琴专业的学生或老师为其伴奏,除此之外,学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专业伴奏。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弊端。在网络上可以搜到许多歌曲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给学生歌曲风格的暗示与烘托,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同时增加了课堂的活泼性,更增加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编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
[2][意]P.M.马腊费奥迪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09.
[3]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8,30.
[4]曹理著、何瑞碁整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美]哈罗德·艾伯利斯,[美]查理斯·霍弗,[美]罗伯特·克劳特曼著,刘沛、任恺译:《音乐教育原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配亮◇
关键词:媒体 声乐教学 教与学的关系
在这个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社会里,媒体越来越发达。在声乐教学中,媒体成为学生与老师以外的第三重要角色。声乐的学习是靠个人课上课下多想、多听、多悟的。一般声乐课时是一个星期一节课,最多两节课,学生要在仅有的时间内掌握每堂课的新知识是很难的。借用媒体的作用,解决记忆问题是一个简便的方法。例如,可用录音笔、摄像机把上课的实况记录下来,课后反复听,反复琢磨。在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年代,教师布置了新的歌曲,学生只能根据谱子,用钢琴一遍一遍地弹唱学习。现如今,有了网络,有了光碟,学习一首新歌,方法途径非常多。可以买张光碟,放在影碟机里观摩学习,或上网搜索各种关于这首歌的资料。
媒体的出现为学生学习声乐提供了便捷,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对声乐教学的“教”与“学”关系的影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像从前没有媒体的年代,学习歌曲大多数时间需要老师口口相传。如果学生偷懒,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上新课时老师只能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以及视唱练耳的基础知识,再加上练声、布置新的作业等等,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处理基础知识以外的,尤其是更为重要的情感内容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与老师都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只好改变教学内容,从基本的教起。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由于准备得很充足,把该学会的旋律都学会了,上新课时就不必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师生之间的配合也很自如,“教”与“学”的关系十分和谐。
在声乐学习中,媒体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用来记录,课下进行再学习。老师在课上所说的每句话,所演示的每一个声音、动作,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记录上课内容,学生可以借助媒体工具,全程记录下来,方便课下练习时用。避免了学生课上明白,课下忘记的记忆缺点。在声乐教学中,不断学习新歌曲,从歌曲中提高演唱水平,这种方法很常用。所以学生学习新曲目成为课下要做的功课之一。老师在布置新的歌曲时,有时会在课堂上示范完整地演唱一遍,有时让学生课下自学。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利用媒体的价值,进行学习。
声乐的学习首先需要学生培养一双灵敏的耳朵,因为除了上课的时间以外,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练习,如果脑海中没有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自己练习时,无法鉴别是否唱得正确。唱对唱错不知道,下节课会给声乐教学带来很多麻烦。如果老师与学生沟通很少,老师不清楚学生演唱水平反复无常的真正原因,还以为是学生没有认真练习,学生自己也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对“听”的训练不够,造成了发挥不稳定,进退不定,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心里没有一个正确声音的标准,唱的对不对不知道,这不利于“教与学”关系的和谐发展。古代意大利美声学派大师认为,只有耳朵提高了,发声才能提高。媒体的出现便给学生提供了多听的机会。现在网络很发达,学生想听什么歌,上网搜索就可以出现若干个版本的同一首歌,优雅派、古典派、流行派……各式各类的都有。这样让学生随意听,是否有利于声乐的学习呢?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主张学生在学声乐时,应当明确声乐训练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我们的耳朵要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声音概念,私下学习时,不管是自己练习,还是利用媒体听别人唱,内心都会有判断的能力。声乐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训练出一双敏锐的耳朵。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正确的声音概念去练习,去倾听别人的唱法。现如今的网络上,并不是只有歌唱家所示唱的版本,还有许多业余的人随便录了首歌就发到网上去了。学生听到了,无形中会多少受些影响。下节上课时,发挥就会和刚刚巩固好的科学的唱法有些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媒体的功能不可忽视,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持久记录的功能,让学生多听、多练、多看。
1 多听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声乐艺术属于听觉艺术之一,只有多听(这里的“多听”,指的是多听经典之作,大师们所示范的作品)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师生可以利用媒体进行课下再学习。教师需要提醒学生,课下需要听哪首歌,哪个版本,谁演唱的,避免学生自己乱听些资料,影响自学质量。带着思考的大脑反复听大师们演唱,研究他们是如何发出这么有磁性的声音,对于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人曾问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在歌唱生涯中受了谁的影响。他回答说:“卡鲁索(Caruso)的唱片对我影响最大,那种音质,不可估量的声音力量。我常常听他的各种唱片。我可能会一味地模仿他而学成不三不四的样子;但我没有试着模仿卡鲁索,我只是试着探索他是怎么唱的。一天,当我录音时我在高音上仍然困难时,我试着回忆当时听卡鲁索是如何演唱的,忽然间我发现可以任意自如的唱起来了。”可见,带着研究的头脑多听,让学生的内心有个正确的声音概念比教授任何技巧都重要。
2 多练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在听的基础上再进行刻苦练习,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声音概念,我把它理解成为正确的身体肌肉运动,把发声状态时的肌肉运动作标准了,声音自然也就正确了。在一次听导师给一位学生上声乐课时,学生唱到一句音高偏高的句子,唱了几遍都没唱好,我的导师用手势去启发他,反问他几个问题,“腰部肌肉对立了没有?背部肌肉往上推了没有?后咽壁打开了没有?喉咙放松了没有?”让他自行检查自己的肌肉是否做对了。经过导师的提醒,学生终于唱对了,声音轻松自然,很轻巧地就唱上去了。我问他为什么又唱对了呢?他说:“注意力放在如何运用自己的肌肉上去,就唱出来了。”在导师的教导下,我总结的经验是:别人的声音是用来“听”的,自己的声音是用来“做”的。多听、多练才能训练出一副好的音乐耳朵,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才有鉴别声音的能力。多练的过程,媒体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除了听歌唱家演唱的视频资料外,还要听自己上课期间的歌唱状态,优点要加强,要改进的缺点需要借助媒体的同步记录。 3 多看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歌声与身体协调的好坏决定着声音质量。声乐教学中,基本都是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或是一位老师对几位学生。上课地点在琴房时,老师弹琴教学,学生从墙壁的镜子上可以看见自己的演唱状态,但有时也会走神。况且如果是上集体课时,学生们站成一堆,根本无法看到自己的形象,这样的盲目练习,会使许多学生养成各种不好的习惯,例如表情过于夸张,嘴巴唱歌时往一边歪,手不知道该放哪便用来打拍子,站姿不好看、肩膀耸起等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好改了。老师也不可能照顾周全,一是要弹琴讲课,二是学生过多时,眼睛难免会照顾不过来。表情动作奇怪就会导致声音不美,老师有时不用看学生,从学生发出的声音就知道他的表情动作放不放松。例如,肩膀紧时,声音就会紧;脸垮着,声音就会发闷。借用媒体,例如用DV或电脑的摄像头把学生上课时的表情拍下来,课下多看,可及时纠正演唱时的不良习惯。从刚开始学习声乐就养成习惯,直观地看自己的肢体动作,不但能扼制不良习惯的衍生,而且有助于正确发声状态的培养,并且是对声乐教学的一种拓展、延续。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学生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发声状态,还能借用媒体强大的功能,在课下观看自己的录像,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让学生把在课堂上的状态延续到课下,解决了在传统声乐学习中,学生课上课下发挥不稳定的问题。让学生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声音概念。
媒体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作用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按学生个人的主观习惯进行合伴奏;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多媒体技术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声乐教师钢琴伴奏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弹正谱,有的弹即兴伴奏,总的对比下来,无法与专业声乐伴奏水平相比较,这种局限性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演唱歌曲的兴奋度,不能很好地把握歌曲的风格。在各大院校,学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有钢琴专业的学生或老师为其伴奏,除此之外,学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专业伴奏。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弊端。在网络上可以搜到许多歌曲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给学生歌曲风格的暗示与烘托,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同时增加了课堂的活泼性,更增加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编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
[2][意]P.M.马腊费奥迪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09.
[3]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8,30.
[4]曹理著、何瑞碁整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美]哈罗德·艾伯利斯,[美]查理斯·霍弗,[美]罗伯特·克劳特曼著,刘沛、任恺译:《音乐教育原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