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八极拳修炼者经过长期艰苦的基础功夫的锤炼,具备了极为扎实的基础,便可进行八极拳攻防技击性动作方面的学习和功法操练阶段。
自古以来,没有什么旷古绝伦的“绝招”,更没有什么速成的功法能提高功力。在技击中,招法精熟,打击威力强大和力道的强劲,是一个练武者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血与汗的结晶。八极拳技术体系中的“六大开”和“八大招”,是八极拳前贤们在完整的八极拳大体系中提炼出来的较为得意的部分精华技术小体系,并不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传说中的那么“神奥化”。
其实“六大开”和“八大招”是异曲同工,其径相通,动作简洁,朴实无华,是不可分割的技术整体。如“六大开”中的“缠招”,无非是左右劲的大缠与小缠,再加变化中的靠缠。缠又分上、中、下三盘缠法。其历代师承传授都是一个传授死模式,其中一招多变的活步用法根本不传。再者,传授者一个师父一种传授方法,久而久之,固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简单动作,随着保守思想的顽固化影响,自然退化是正常的现状。“八大招”中的“左右硬开门”也是左右劲的“缠招”,只不过在使用时手法变化不一样,“六大开”中的“缠”是抓住对方的手臂进行缠,而且缠的幅度、弧圈也是因人而异;而“八大招”中的“左右硬开门”招法中缠的弧圈分大圈与小圈。明显不同的一点是,“八大招”中“左右硬开门”一招中,不是用手去抓掳对方手臂,而是强崩硬缠贴肩撞,左崩缠肩撞胁,右崩缠中肩撞胸。这是一面的手法分左右,即右臂。而左臂也是同样分左右旋转在行进间完成打开门户击倒对手的目的,其变化的手法“六大开”进攻密度较强些。
众所周知,八极拳法中的“六大开”和“八大招”还是其他流派中的任何精招绝技,都必须经过全面的、相当时候的功法锤炼后,获得纯功,方能在应敌时发挥出极大的打击威力和最佳效果。常言说:“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一个努力进取的八极拳练习者,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刻苦精神和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在明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习练“六大开”和“八大招”。其一,首先随老师学习几个动作,并按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步体会、掌握和领会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其二,是千百遍的反复练习;练习动作时,要严肃认真扎扎实实地练,目的是为了增强熟练程度;而且要苦练加巧练,达到熟能生巧。自古以来,做任何事情成功的秘诀是“勤奋”,常言说“一看、二练、三琢磨”。一看,主要认真仔细地看教师做示范动作;二练,按教师教的动作标准要领多练;三琢磨,主要对教师教的动作的发力道理,教师做动作时的整体精神面貌多思仿。其三,当掌握每个动作的发力窍门并做到收发自如时,再由明师拆招、喂招,进行实战技术运用方面的训练。
《八极拳谱》曰:“招术不熟,必致临敌时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故技击一道以坚实身体内外为根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以致用。喂招成招万求致用也。只练拳不喂招成招;临敌变无法用,有拳技精熟不能临敌致用盖以此也”。所以人们常说:“书念一世,不讲(透)不如不念;拳练一生,不拆招喂招,不如不练”。再者,一个较高明的老师父给你拆招、喂招,也是局限于老师个人的经验,切莫怎么学来的就怎么用。笔者认为,一个习武者如想达到技术高境界,不应拘于拳法的经验模式。习武的目的是把全身的能量彻底释放出来,并推向极限。所以,一个八极拳修炼者光靠师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勤学苦练,继而实战,即“常练不如惯打”,广泛吸取各类拳法的技击妙点、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广泛总结与自己拆招、喂招的长者与同道的技术特长,逐步形成适应自己的技击风格,再进行高层次的实战模拟训练和真枪实弹的实战训练,加之配合较为科学的功法操练,便能达到技击的高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八极拳体系的“六大开”和“八大招”及散招、散手等,不可能招招都练得精熟,变化法掌握得都到位,更不可能招招都适应自我使用。因为其中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体形状各异,体重也不一样,天赋悟性,功夫下的大小等都不一样。当年,“神枪”李书文、强瑞清、季云龙、马英图等前辈,他们都是清末民初时期,也是八极拳发展中期阶段的精英人物,他们都会“六大开”和“八大招”。但是他们与人较拳技时,也不是随意使用“六大开”和“八大招”中任何一招,招招都能产生较高的技击效果的,而是根据他们自身优势条件和平时练就的几个精熟顺畅、运用自如的招法,根据对手的实力,有选择地使用对敌的精熟招法,即死招活用。如“神枪”李书文前辈,身高1.62米,身体清瘦,但他天生胎力大,双臂比常人长一寸多,手掌大,手指粗,经过后天超常训练,功力深厚,步伐快捷。与人较拳技时“请”字刚出口身形已到了对方面前,未等对方反应过来已身残身亡(对“神枪”李书文先生与人较技的事,1933年《沧县志》中有详细记载)。李书文先生用的招法是“八大招”中的“猛虎硬爬山”招法,此招是一招化四手。据其子李萼堂先生讲:“老人家与人动手较技,从未用过两手,只用‘猛虎硬爬山’招法中的一手就解决啦”。这段真实的八极门中的历史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神枪”李书文先生的精技纯功已达神境,他出手时快捷无伦,加上自身掌上的打击威力极大,又依靠他常年修炼的“突跨”步,属天下一绝。按现在的时速计算,他脚步起动在1秒钟之内能冲出6米开外;按力学的原理,是力加速,速加力的问题,君不见飞机起飞时的加速情景吗?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
马英图先生的威名也是诸多武林界人士知详的。马英图先生身高体健,双臂入膝,6岁时拜张景星为师,学艺多年。张景星是“神枪”李书文先生的师叔,由于年龄太大,给马英图先生做拆招喂招动作已力不从心,便将马英图先生托付给“神枪”李书文,让他替师传艺,此后在武林界才有了“大狠子李书文,二狠子马英图”之说。马英图先生1952年居在天津衣钵传人弟子牛增华处,常对牛增华说:“老头子(对李书文的尊称)教我时,说我身量大,‘六大开’、‘八大招’等都要学,都要练,为了将来带徒弟。但最适应你自己条件的招式更要多练,为的是与人动手时用”。马英图先生根据李书文先生的提议,苦练精技纯功,与人较技时,常用的招法是“八大招”中的“迎风朝阳手”,后又形成了八极掺劈挂的技击风格,而闻名遐迩。上述的典故说明了一个普通而简单的道理,精技妙招是前辈们在千百次的搏斗中提炼出来的精品,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未必适应我们现代形体各异、智商高低不等的人物。只能有选择地应用自身条件的招法,才是实战中聪明人的正确选择。运用技术恰到妙处,才能产生较理想的打击效果。也就是说,无论是“六大开”“八大招”或其它的精妙技法,不同素质的人使用出来将产生不同的打击威力和效果。
八极拳在打法上分等打与赶打两种方法,这是历代八极拳先贤们经过长期传统训练、千百次的搏击实践总结出来的。此两种打法主要因人而异,天赋极佳者,等打与赶打都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等打的意思是,对手一动,我方进行反击性的打法,老人们称为“以动打动”。如“六大开”中的“抱”招,此式虽简单,实含逗、开、截、击、闭五法,为对敌出手之正宗,其中有虚,有实,有拳,有手,有腿,有肘。所谓逗引者,引敌出手也,敌不出手,我则由虚变实。敌出手,我变实为虚,此乃以变应变法。所谓开者,即硬开门也。“六大开”是六个招法,又分上开,中开,下开,并根据实战中的瞬间变化情况,随意而变用训练有素的娴熟手法。等打法的运作程度是,当敌出手进入我方打击有效距离内,我则以暴烈突然的雄风霸气,快如闪电般身法,发挥崩开裹进,贴身靠打的技术优势,用肘顶、肩撞、胯挤、背靠等手段,硬碰硬撞,三盘连击,一气呵成。
赶打法是敌未动,我先动制敌法。此种打法,主要达到敌方未曾反应过来,是退、是封、是反击的犹豫不定的刹那间,我则以迅捷快如雷霆般一击,步落招成。要达到这种打击效果,最为关键的是拳脚下起动的速率奇快,进攻有效距离掌握得恰到妙处,攻击部位极其精确,人象流星似闪电,拳脚如旋风,势如强龙,“猛”象山崩地裂。
八极拳讲究练法、用法、变化法。即练的是内外协调一致,用的是巧妙绝伦,打的是奋不顾身。《八极拳谱》中曰:“所谓招者,非指定式而言,定式乃招已打之式,非招也。所谓招者,乃在敌变化过程中,所谓步落招成”。又云“打招如闪电,此意也。招,巧力也,以力降人非招也,招不离突跨,而突跨又必须合一”。
“六大开”和“八大招”以三合、三靠、突跨相连为宗法。跨乃横力、突力、冲力,所谓招势不离跨也。发招最忌亮相,亮相已露变化之机,易为人所乘。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见缝即插,有隙即钻为上乘;连架钻混而为中乘;架而后进为下乘;闪转挪,犹疑不定则下乘之下乘也。“六大开”、“八大招”贵单练,又贵喂招,否则临敌时难致用。单练贵用手,尤贵跨步,无跨步则无突力。总之,发招的依靠是根基强固,应敌时,以极快的速度与精熟的招法、浓厚的功力融为一体,随意而动,以变应变,运用自如为技击最高境界。
自古以来,没有什么旷古绝伦的“绝招”,更没有什么速成的功法能提高功力。在技击中,招法精熟,打击威力强大和力道的强劲,是一个练武者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血与汗的结晶。八极拳技术体系中的“六大开”和“八大招”,是八极拳前贤们在完整的八极拳大体系中提炼出来的较为得意的部分精华技术小体系,并不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传说中的那么“神奥化”。
其实“六大开”和“八大招”是异曲同工,其径相通,动作简洁,朴实无华,是不可分割的技术整体。如“六大开”中的“缠招”,无非是左右劲的大缠与小缠,再加变化中的靠缠。缠又分上、中、下三盘缠法。其历代师承传授都是一个传授死模式,其中一招多变的活步用法根本不传。再者,传授者一个师父一种传授方法,久而久之,固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简单动作,随着保守思想的顽固化影响,自然退化是正常的现状。“八大招”中的“左右硬开门”也是左右劲的“缠招”,只不过在使用时手法变化不一样,“六大开”中的“缠”是抓住对方的手臂进行缠,而且缠的幅度、弧圈也是因人而异;而“八大招”中的“左右硬开门”招法中缠的弧圈分大圈与小圈。明显不同的一点是,“八大招”中“左右硬开门”一招中,不是用手去抓掳对方手臂,而是强崩硬缠贴肩撞,左崩缠肩撞胁,右崩缠中肩撞胸。这是一面的手法分左右,即右臂。而左臂也是同样分左右旋转在行进间完成打开门户击倒对手的目的,其变化的手法“六大开”进攻密度较强些。
众所周知,八极拳法中的“六大开”和“八大招”还是其他流派中的任何精招绝技,都必须经过全面的、相当时候的功法锤炼后,获得纯功,方能在应敌时发挥出极大的打击威力和最佳效果。常言说:“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一个努力进取的八极拳练习者,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刻苦精神和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在明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习练“六大开”和“八大招”。其一,首先随老师学习几个动作,并按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步体会、掌握和领会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其二,是千百遍的反复练习;练习动作时,要严肃认真扎扎实实地练,目的是为了增强熟练程度;而且要苦练加巧练,达到熟能生巧。自古以来,做任何事情成功的秘诀是“勤奋”,常言说“一看、二练、三琢磨”。一看,主要认真仔细地看教师做示范动作;二练,按教师教的动作标准要领多练;三琢磨,主要对教师教的动作的发力道理,教师做动作时的整体精神面貌多思仿。其三,当掌握每个动作的发力窍门并做到收发自如时,再由明师拆招、喂招,进行实战技术运用方面的训练。
《八极拳谱》曰:“招术不熟,必致临敌时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故技击一道以坚实身体内外为根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以致用。喂招成招万求致用也。只练拳不喂招成招;临敌变无法用,有拳技精熟不能临敌致用盖以此也”。所以人们常说:“书念一世,不讲(透)不如不念;拳练一生,不拆招喂招,不如不练”。再者,一个较高明的老师父给你拆招、喂招,也是局限于老师个人的经验,切莫怎么学来的就怎么用。笔者认为,一个习武者如想达到技术高境界,不应拘于拳法的经验模式。习武的目的是把全身的能量彻底释放出来,并推向极限。所以,一个八极拳修炼者光靠师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勤学苦练,继而实战,即“常练不如惯打”,广泛吸取各类拳法的技击妙点、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广泛总结与自己拆招、喂招的长者与同道的技术特长,逐步形成适应自己的技击风格,再进行高层次的实战模拟训练和真枪实弹的实战训练,加之配合较为科学的功法操练,便能达到技击的高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八极拳体系的“六大开”和“八大招”及散招、散手等,不可能招招都练得精熟,变化法掌握得都到位,更不可能招招都适应自我使用。因为其中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体形状各异,体重也不一样,天赋悟性,功夫下的大小等都不一样。当年,“神枪”李书文、强瑞清、季云龙、马英图等前辈,他们都是清末民初时期,也是八极拳发展中期阶段的精英人物,他们都会“六大开”和“八大招”。但是他们与人较拳技时,也不是随意使用“六大开”和“八大招”中任何一招,招招都能产生较高的技击效果的,而是根据他们自身优势条件和平时练就的几个精熟顺畅、运用自如的招法,根据对手的实力,有选择地使用对敌的精熟招法,即死招活用。如“神枪”李书文前辈,身高1.62米,身体清瘦,但他天生胎力大,双臂比常人长一寸多,手掌大,手指粗,经过后天超常训练,功力深厚,步伐快捷。与人较拳技时“请”字刚出口身形已到了对方面前,未等对方反应过来已身残身亡(对“神枪”李书文先生与人较技的事,1933年《沧县志》中有详细记载)。李书文先生用的招法是“八大招”中的“猛虎硬爬山”招法,此招是一招化四手。据其子李萼堂先生讲:“老人家与人动手较技,从未用过两手,只用‘猛虎硬爬山’招法中的一手就解决啦”。这段真实的八极门中的历史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神枪”李书文先生的精技纯功已达神境,他出手时快捷无伦,加上自身掌上的打击威力极大,又依靠他常年修炼的“突跨”步,属天下一绝。按现在的时速计算,他脚步起动在1秒钟之内能冲出6米开外;按力学的原理,是力加速,速加力的问题,君不见飞机起飞时的加速情景吗?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
马英图先生的威名也是诸多武林界人士知详的。马英图先生身高体健,双臂入膝,6岁时拜张景星为师,学艺多年。张景星是“神枪”李书文先生的师叔,由于年龄太大,给马英图先生做拆招喂招动作已力不从心,便将马英图先生托付给“神枪”李书文,让他替师传艺,此后在武林界才有了“大狠子李书文,二狠子马英图”之说。马英图先生1952年居在天津衣钵传人弟子牛增华处,常对牛增华说:“老头子(对李书文的尊称)教我时,说我身量大,‘六大开’、‘八大招’等都要学,都要练,为了将来带徒弟。但最适应你自己条件的招式更要多练,为的是与人动手时用”。马英图先生根据李书文先生的提议,苦练精技纯功,与人较技时,常用的招法是“八大招”中的“迎风朝阳手”,后又形成了八极掺劈挂的技击风格,而闻名遐迩。上述的典故说明了一个普通而简单的道理,精技妙招是前辈们在千百次的搏斗中提炼出来的精品,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未必适应我们现代形体各异、智商高低不等的人物。只能有选择地应用自身条件的招法,才是实战中聪明人的正确选择。运用技术恰到妙处,才能产生较理想的打击效果。也就是说,无论是“六大开”“八大招”或其它的精妙技法,不同素质的人使用出来将产生不同的打击威力和效果。
八极拳在打法上分等打与赶打两种方法,这是历代八极拳先贤们经过长期传统训练、千百次的搏击实践总结出来的。此两种打法主要因人而异,天赋极佳者,等打与赶打都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等打的意思是,对手一动,我方进行反击性的打法,老人们称为“以动打动”。如“六大开”中的“抱”招,此式虽简单,实含逗、开、截、击、闭五法,为对敌出手之正宗,其中有虚,有实,有拳,有手,有腿,有肘。所谓逗引者,引敌出手也,敌不出手,我则由虚变实。敌出手,我变实为虚,此乃以变应变法。所谓开者,即硬开门也。“六大开”是六个招法,又分上开,中开,下开,并根据实战中的瞬间变化情况,随意而变用训练有素的娴熟手法。等打法的运作程度是,当敌出手进入我方打击有效距离内,我则以暴烈突然的雄风霸气,快如闪电般身法,发挥崩开裹进,贴身靠打的技术优势,用肘顶、肩撞、胯挤、背靠等手段,硬碰硬撞,三盘连击,一气呵成。
赶打法是敌未动,我先动制敌法。此种打法,主要达到敌方未曾反应过来,是退、是封、是反击的犹豫不定的刹那间,我则以迅捷快如雷霆般一击,步落招成。要达到这种打击效果,最为关键的是拳脚下起动的速率奇快,进攻有效距离掌握得恰到妙处,攻击部位极其精确,人象流星似闪电,拳脚如旋风,势如强龙,“猛”象山崩地裂。
八极拳讲究练法、用法、变化法。即练的是内外协调一致,用的是巧妙绝伦,打的是奋不顾身。《八极拳谱》中曰:“所谓招者,非指定式而言,定式乃招已打之式,非招也。所谓招者,乃在敌变化过程中,所谓步落招成”。又云“打招如闪电,此意也。招,巧力也,以力降人非招也,招不离突跨,而突跨又必须合一”。
“六大开”和“八大招”以三合、三靠、突跨相连为宗法。跨乃横力、突力、冲力,所谓招势不离跨也。发招最忌亮相,亮相已露变化之机,易为人所乘。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见缝即插,有隙即钻为上乘;连架钻混而为中乘;架而后进为下乘;闪转挪,犹疑不定则下乘之下乘也。“六大开”、“八大招”贵单练,又贵喂招,否则临敌时难致用。单练贵用手,尤贵跨步,无跨步则无突力。总之,发招的依靠是根基强固,应敌时,以极快的速度与精熟的招法、浓厚的功力融为一体,随意而动,以变应变,运用自如为技击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