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节关于ISFVF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3572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SFVF(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是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赞助的学生影展。
  国际影视学校联合会简称cilect,它是一个国际性的高校联盟的合作组织,是一个专业化的成员会,其主要成员是全世界的电影专业院校或者是综合大学里的电影系科。它的主要职能是协调、促进各大洲与电影电视有关的院校在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方面的结合。
  
  张会军院长专访
  
  DV时代 北京电影学院是什么时候加入cliect的?
  张会军 北影加入cliect大概是在八十年代末。其实电影学院刚加入cliect的时候只是联合会的一个成员,在2000年之后我们担任了亚太地区的主席。近些年cliect组织的所有活动,我们学校都派人去参加,还请很多学生带着影片去交流,这种交流随着咱们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特别是一些专业性人员的流动和学生作品的互换,使得这个组织对北京电影学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DV时代 我们知道今年的cliect年会在北京举行,那么电影学院在这样一个盛会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张会军 今年的年会由电影学院承办。这次年会可以说是国际电影院校的一次“联合国”的会议,因为这个组织包括五大洲大概有一百多个国家,这次来北影参加年会的有将近两百人,几乎所有的成员国都来了。
  DV时代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什么?
  张会军 今年的主题是观众。观众实际上包括了电影市场,电影产业,以及电影和大众的关系,这种主题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想法,也更顺应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
  DV时代 刚才张院长说今年的主题是观众,那么针对这个主题有什么具体的活动项目?
  张会军 针对观众,第一个就是根据大会议程的惯例,举办一些关于电影教育、教学,创作以及影视传播与观众关系的专题研讨会及讲座;第二个就是由各个学校介绍自己院校的教学及人才培养的情况;第三是放映各个学校的学生作业,使我们能通过学生作业去了解各个学校的教学情况;另外还要讨论联合会的一些内部事务,讨论如何促进五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双向交流,比如说成员院校联合进行教学,或学生之间联合拍摄一些电影项目,加强各个国家电影产业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更多的是想通过会议举办一些小型的展览会,特别是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电影创作,影像方面有关的一些展览会,通过这个展览会促进各个学校彼此之间的了解。
  DV时代 我们知道ISFVF是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赞助的学生影展,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ISFVF。
  张会军 ISFVF即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今年是第七届了。每年电影院校联合会对各个国家相应的活动都有一些赞助,只是程度不同,被赞助方需要汇报活动的主题、规模以及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次世界电影院校联合会赞助北影学生作业展其实也是一个常规性的,同时今年年会也在这儿举行,我们把这两个活动并列在一起也是想扩大联合会的影响,同时也希望扩大学生作业展的影响,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学生作业展促进世界的电影教育。
  DV时代 第七届影展和上届影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您对今年的影展有什么期望,想看到什么样的作品?
  张会军 每一届我们都能看到很多不错的学生作品,以往剧情片会多一些,动画片、纪录片相对少一点,我们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纪录片和动画片,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在电影电视制作领域的风格类型,也希望学生在完成剧情片以后对这些东西有一些探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学生的想法、立意,看到他们对电影和电视的那种执着和热爱,所以还特别希望这些作品能被一些大公司看上,然后有年轻导演计划和青年电影制作计划的经费投入给他们,使他们能把十分钟、三十分钟的短片做成一个大片子。
  DV时代 您觉得中国学生的作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张会军 我觉得可能是由于经历有限,他们的作品表现的社会层面不够广泛,在风格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不够深入,而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当然学生拍他自己所熟悉的事情也无可厚非。不过我们希望学生多去看看其他人的作品,关注社会,民生,或者是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去扩大自己的触角和领域,以自己的专业触角和个人风格取胜。
  
  谢飞教授专访
  
  DV时代 您刚刚参加完国内的金鸡百花电影节,您个人对国内的电影节有什么看法?
  谢飞 金鸡百花是我们影协搞的,它是一个老传统了,应当坚持下去,应当支持国内影片,但现在由于改来改去,变成两年办一次了,这样就是炒冷饭了,比如这次在大连又是《云水谣》、《集结号》,《云水谣》上映都快三年了,已经得了无数奖了,所以连尹力导演都说“真不好意思,怎么又是我得奖”。电影是具有时效性的,还是应该年年评。
  另外由于经费问题,年年要找一个城市支持,而城市支持的目的是为自己做宣传,所以电影放映的很少,主要是花很多钱在开幕、闭幕晚会上,因为这个晚会会在中央台播,对政府有价值,所以说现在的电影节不是为电影而作,而是借电影来搭台,来唱戏。有很多外国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到中国本来是看中国的电影,结果却看不到什么电影,因为演的场次很少,而且老是吃饭、玩,比如我这次陪的韩国导演林权泽,他搞了一个回顾展,他说“我来了五天,除了在电影院放电影前见见观众,一放影片我就看不到观众了,就被拉走了,而且我来的这五天特别想看一、两部你们认为可以代表你们今天水平的中国电影,但是也没有给我机会。”其实观众和电影人参加电影节是想看到一些新电影和了解对方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们现在多数是电影搭台唱经济戏,唱政府形象戏,所以我觉得这是现在应该耍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比较难,因为现在拍三四百部电影,进影院的有一百部左右,而且大量进影院的还是不卖钱的,老百姓都没看过你那些电影,所以评了什么奖观众也没有兴趣。所以我觉得中国的电影跟市场、跟观众脱节,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当然需要慢慢想办法解决。
  DV时代 现在我们说说电影学院的国际影展ISFVF,能否谈谈您当时办这个影展的初衷么?
  谢飞 学生要想学电影,第一个就是要拍电影,无论什么片,你只要拍都行,第二个就是看,“拍电影”和“看电影”是学电影的两种最好的方法,而电影学院教会了大家怎么拍,但是学生“看电影”的视野特别窄。我觉得办影展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现在很多学校都搞国际交流,我也参加过慕尼黑,特拉维夫或者是瑞典的学生电影节,也当过评委。2001年我第一次开始搞这个活动,到现在已经是第七届了,现在每年我们会收到三十多个国家上百个学校的作品,每年都会右六十百部作品报名,我们会挑选出近一百部片子进行放映,在展映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国家的学生在内容制作上比我们的学生更扎实一些,特别是他们编、导、美的技能比我们要学的更成熟,所以这次我觉得这个节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或者学电影的学生开阔眼界。这个电影节从第二届和第三届的时候就对电影学院的师生影响很大,他们发现国外学生实践的特别多而且水平很高,这也促进了电影学院的师 生们开始更重视学习中短片的拍摄实践,并且学校也开始拿出更多的资金,包括让学生去拍胶片。
  DV时代 我们看到中国片子很少,每年也就是二十多部,国外的占大多数。影展有没有考虑扩大规模,让更多的专业院校来参与?
  谢飞 中国有三百多个院校教影视制作,但是纯以故事片为主的电影并不是很多,比如像广播学院,它有传媒方向,包括电视栏目、专题等等,培养的是多方面的人才;我也去过其他学校多媒体的艺术影展,项目很多,包括综艺节目,纪录片,动画片。而我们现在还是集中以故事片为主,每年有四五十个学校送作业就是多的,但是质量普遍都比国外的低一点,而事实上我是想做一个以电影学院为主,让师生开阔眼界的影展,所以外国的会多一些,中国的少一些。国际影展是以看全世界的毕业作业为主,我觉得别把它当成一个节,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进行国际性的交流。我希望学校的ISFVF还是集中在国际,介绍全世界的学生作品,开阔大家的视野。
  我现在希望电影学院在六月份的时候搞一个毕业展,我们以前对毕业作业的按时完成和展映评比不太重视,我到国外发现他们的毕业展非常隆重,不管谁的毕业作业都可以见观众,而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毕业展。所以我今年带的这个05级,我就催着他们在第一学期拍完,第二学期就做完后期,争取在六月份的时候搞一个05级的毕业展,互相交流、评比。我觉得各个电影学校都应该重视校内的展览,然后在里头选出最好的参加一些国际比赛。
  DV时代 近几年中国学生的水平是否有所提升,您觉得他们跟国外相比还有哪些不足?
  谢飞 还是两个层次,一个是影视制作的技术问题,就是编导演摄录美的这种水平,我觉得中国很少学校用胶片训练学生,胶片一百年来积累起来的那些经验就传承不下去,虽然说高清有一段时间会取代胶片,但是影片需要表现影像的质量艺术、造型美感,所以过去胶片传统手段还是要教给学生,将来也许胶片很少用了,但要继承一下,所以西方,欧美一些学校可能严格一点,给大家实践的多,所以在技术上要成熟和职业一些。
  技术之外,更重要的区别还是内容,国内学生作品的内容比较肤浅,我觉得这和我们学生的来源,年龄,经历有关。因为西方学电影的年纪都比较大,三十岁左右,人生阅历比较成熟,他们的毕业作业主题也比较厚重,近两年以色列得了一些奖都是关于战争的,而且都是关于重大的政治事件的,而我们的学生编出来的故事经常都是学校的、家庭的,所以显得视野非常窄。咱们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没有什么人生阅历,除了第五代的学生在上学之前经历了插队,经历了文革中社会和人生的一些磨练,包括第六代像王小帅他们是毕业以后拍了十几年戏才越拍越成熟的,他也是毕业以后对社会人生有了很多体会,而西方很多学生都是在上学之前有了生活,都结过婚生过孩子,有一些生活经验就会好一点。所以想要求中国的学生很快的在这方面赶上西方的学生,我想大概不太可能的,而这个差距不是我们学校教学能改变的,而要期于教学体制的变化,其实我们可以招收那些有才又有阅历,给他一些环境,就可能很迅速成熟起来的导演,但这种是目前高教体制所不允许的,所以我觉得差距还是挺明显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改变这个现状的。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Blackmagic-Design公司(简称BMD)于2002年年底推出了一款售价295美元的采集卡Decklink,在苹果的Mac OS X平台上实现了10 bit的视频无损压缩采集。之后BMD又推出了Decklink HD采集卡,价格为595美元,为更多普通视频工作者提供了基于HD-SDI的高清视频采集解决方案。BMD具有独特市场眼光,于2006年荷兰IBC推出了世界首款带有HDMI接
期刊
DV时代 首先想请钟社长向我们介绍一下《亚洲录影世界》?  钟文辉 这本杂志已经创办了21年。最开始只是做录影教学,很多学员索要教材,于是开始出版了报纸大小的材料,最后慢慢变成杂志。这本杂志介绍的产品内容比较丰富,从摄像到摄影,从业余级到高级。杂志兼顾到DV这块,专门形成了一个夹册《DVC数位摄影世界》。  DV时代 我们杂志不久前报道了第一届的IBEC器材展,您能否再谈谈这个展览的情况?  丘锦
期刊
从2007年第十六届BIRTV开始,台湾录影传播业协会就开始组团观摩展会,2008年11月7日来自台湾的一行十八人又如约而至。与此同时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也正在访问台湾。这是海协会与海基会领导人首次在台湾举行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访台期间,陈云林和江丙坤分别代表两岸签署了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四项协议,并就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措施,及加强两岸工商、航运和金融合作达成了许
期刊
话说近日我有幸被邀请成为“造影青春:第二届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CIFVF2008)的选片人,着实过了一把选片瘾。不过说实话,因为我有作者的身份,实际并不适合做选片人:一来,比较容易冲动,以偏概全,往往某部作品灵光小闪,就会咬定其必是“杰作中的杰作”;二来,深知创作者之不易,经常难做决断;再者,既然帮忙做选片,职责所限,自己的片子就不能近水楼台先放映了。  从历来被人挑选到这次挑选别人,我倒没有熬
期刊
汤姆逊·草谷最新的EDIUS 5以及相关硬件产品亮相BIRTV 2008,作为非线性编辑软/硬件中的后起之秀,EDIUS系列产品自标清时代就以出色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受到了市场的肯定,其代表产品DV Storm至今仍然有很大的保有量。进入高清时代后,面对更多前端设备以及各种编码格式的视频素材,EDIUS出色的多格式实时编辑特性为广大商业以及行业用户提供了极具性价比的高标清后期编辑解决方案。在展会期间
期刊
从大学毕业后定居北京,到现在已经两年多的时间,我正经历着一个青年导演较为典型的境遇。借此机会,将我的工作经历与些许感受与大家分享,已经走过来了的朋友可聊做消遣,还未走过来的朋友若能从中拾到一点信心,也算是达到目的。  2007年初到北京时,拿着写满各种奖项和影展经历的简历,我特别有信心。在经过一段不算太长的等待后,我成为一家传媒公司的签约导演。从学生导演到签约的职业导演,这种称谓上的升级让我兴奋了
期刊
缘起    2007年11月底,由银河影业有限公司沙坪坝电影院和露天电影院工作室联合主办了第一届“造影青春: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CIFVF)”,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总共放映了近二十部短片作品,观众约500人次。沙坪坝电影院的小型放映厅里,晚到的观众直接坐在中间过道里观看影片,更有很多人站在后排。  这是重庆民间影像作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放映。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作者(很多还是学生)来说,这也是他
期刊
上一期我们一起了解了媒体资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并对大洋iMAM产品有了初步的认识。  大洋iMAM具备了完整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具有明确的目标用户,而且针对不同用户在系统的灵活性、可用性上作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是为中小型媒资用户度身定做的一款高性价比产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iMAM在实际应用中稳定性如何7其各种设计是否合理?今天就让我们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系统硬件组成
期刊
第一次看到姚睿的名字是在亚洲电影学院开幕前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学员名单里。后来在其它网站上看到了姚睿的名字,对他的介绍是这样的:“2008年度AFA(Asian Film Academy)亚洲电影学院即将开学,9月25目将有来自亚洲12个国家地区的24位青年电影人汇聚釜山,其中香港地区2位、中国大陆2位入选。《沿江而上》的摄影师汪士卿和另一位官方网站显示名为‘Rui Yao’的人士入选。  由于无处查
期刊
对于一年一度的BIRTV展会来说,除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展示,更多则像是一个圈子里的朋友聚会。每次见到洋铭科技的林鸿铭董事长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感觉就更强烈。在波澜壮阔的2008大环境下,可谈的话题太多,从奥运会带动的井喷效应到年末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老朋友间畅谈甚欢。但从林总的神情中,我们看不到对未卜前路的担忧,相反的更多则是有准备者的运筹帷幄。  林总认为: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加机遇,毋庸置疑这里面充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