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阵,苏格兰对是否要脱离英国独立进行了全民公投。在这个重要时刻,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英国国家元首,面对着自己的子民苏格兰人闹独立,竟然沉默不语,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女王的言外之意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整个联合王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四部分组成,其中苏格兰是在1707年并入联合王国的。20世纪20年代,苏格兰独立运动开始兴起。以苏格兰民族党为代表的独立势力与英国中央政府达成协议,在2014年9月18日进行独立公投。
根据一开始的民意调查,赞成苏格兰独立的比例并不高,所以英国首相卡梅伦为代表的英国政府并没有放在心上。然而进入9月份,形势发生了突变,根据当时的一次民意调查,赞成苏格兰独立的人数竟然首次超过了反对独立的人数,英国政府慌了手脚。
据说,首相卡梅伦希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利用她的影响力来挽留苏格兰,不要脱离大英帝国。于是英国女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英国女王将会如何表现呢?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外界公开表示,自己将不对苏格兰独立公投做任何表态,因为“公投的取舍是苏格兰人民自己的事”,这打破了此前坊间某种传闻所言,即首相卡梅伦要求女王出面施加影响,从而扭转可能出现的英国分裂局面。
女王真的对苏格兰独立无动于衷吗?并非如此。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的一家教堂中礼拜结束后,曾对旁边的人有意无意地说:“关于9月18号举行的苏格兰公投,希望苏格兰的民众能够慎重考虑将来。”虽然英国女王说这番话的时候故意选择了非正式的场合,并且话语中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但人们还是能够体会出英国女王希望苏格兰不要独立的心意。
9月18号,苏格兰顺利地进行了公投。赞成苏格兰独立的只获得了45%的选票,而反对苏格兰独立的获得了55%的选票,苏格兰民族党宣布独立失败。
正当拥护统一的民众欢天喜地的时候,英国首相卡梅伦透露,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接到有关苏格兰人决定留在英国的电话汇报后,心情非常喜悦,甚至“喜极而泣”。这再一次印证了女王沉默背后的深意,让人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她的言外之意。
无形的紧箍咒
独立公投已经过去,但有一个问题却不得不说,英国是提倡言论自由的国家,为什么作为英国国家元首的伊丽莎白二世,却不能大胆表露自己对公投的意见呢?这其实与英国国王这一“职位”的定位是有关系的。
最初英国的君主制也是以国王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国王的权力不受制约,想打仗就打仗,想征税就征税。到了1215年,英国贵族强迫英国国王约翰签下了《自由大宪章》,其中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应受国王的侵犯,在没有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国王不得征税,总之确定了一个根本原则:王权必须受到宪法的制约。同时,这个事件也成了君主立宪制的最早起源。
《自由大宪章》签订以后,英国国王并不愿意受到它的约束,于是又导致了政局的动荡。直到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次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法案中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的实施,不得征收和支配赋税。这样就确立了议会至上、法院独立,以及公民的权利不被侵犯等几大原则,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在以后的政治实践中,英国国王逐渐放弃了一些实质性权力,对立法和行政不进行干涉,并换取了英国政府对王室存在以及王权的尊重。
也就是说,英国王室自1215年《自由大宪章》签订以来所形成的惯例,对英国国王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所谓的惯例实际上就是英国的宪法,它的核心是王权受到宪法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于是在国家活动中,英国女王只具有象征意义,地位看似无比崇高,但没有实质性权力。
现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其头衔全称是“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和基督教护教者”。从这个称呼上看,英国女王不仅是英国的国王,而且还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国王,她除了是基督教的护教者外,还是英联邦的国家元首。而英联邦是一个国际组织,它由53个主权国家(包括属地)组成,成员大多为前英国殖民地或者保护国。
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讲和等权力。在对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国;英国女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但实际上,英国女王处于一种统而不治的地位。在当代英国,国家的主权掌握在众议院手中,在众议院中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有权组织内阁,党魁担当首相职位。首相掌握着国家内政外交的决策权,而英国女王作为国家的代表,只是英国的象征,她的背后站立着英国的众议院和内阁,众议院和内阁的意志就是英国女王的意志,这就是君主立宪制的精髓。只要众议院和内阁没要求女王讲话,保持沉默是最佳选择,所以英国女王的说话小心谨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就是英国女王必须小心谨慎的重要原因之一。
沉默是最佳选择
从英国女王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在苏格兰独立事件中保持沉默,可能对女王更有利。
因为苏格兰独立的可能性远不像许多人想象或一些媒体爆炒的那样大,而且即便真的通过公投实现了苏格兰独立,理论上伊丽莎白二世仍是苏格兰的君主,只是由一个独立国家的君主变作两个独立国家的君主,又有何妨呢?这在欧洲历史上不乏先例,事实上作为英联邦共主,女王也一直在“身兼多职”。
假使在公投期间,女王以君主的名义施压,或许反倒刺激苏格兰“独派”索性“再向前走一步”,进而对女王的地位发起挑战,届时女王可就难收拾局面了。这样的历史教训并不少。英国王室在历史上曾多次得到或失去某个尊贵的头衔,如“法国国王”的称号于1802年彻底放弃,而“印度皇帝”的头衔则在1947年印度独立、印巴分治后丧失。如今英国国王仍然保留着加拿大、澳大利亚、牙买加等国国王尊号,乃至延续十多个世纪的“诺曼底公爵”头衔,究竟能否保留、能保留多久,也要看这些尊号所在地政府、人民的意志。
从苏格兰闹独立这一件事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国女王的权力范围,以及她在英国政治中要遵守的“游戏规则”。
女王的言外之意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整个联合王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四部分组成,其中苏格兰是在1707年并入联合王国的。20世纪20年代,苏格兰独立运动开始兴起。以苏格兰民族党为代表的独立势力与英国中央政府达成协议,在2014年9月18日进行独立公投。
根据一开始的民意调查,赞成苏格兰独立的比例并不高,所以英国首相卡梅伦为代表的英国政府并没有放在心上。然而进入9月份,形势发生了突变,根据当时的一次民意调查,赞成苏格兰独立的人数竟然首次超过了反对独立的人数,英国政府慌了手脚。
据说,首相卡梅伦希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利用她的影响力来挽留苏格兰,不要脱离大英帝国。于是英国女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英国女王将会如何表现呢?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外界公开表示,自己将不对苏格兰独立公投做任何表态,因为“公投的取舍是苏格兰人民自己的事”,这打破了此前坊间某种传闻所言,即首相卡梅伦要求女王出面施加影响,从而扭转可能出现的英国分裂局面。
女王真的对苏格兰独立无动于衷吗?并非如此。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的一家教堂中礼拜结束后,曾对旁边的人有意无意地说:“关于9月18号举行的苏格兰公投,希望苏格兰的民众能够慎重考虑将来。”虽然英国女王说这番话的时候故意选择了非正式的场合,并且话语中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但人们还是能够体会出英国女王希望苏格兰不要独立的心意。
9月18号,苏格兰顺利地进行了公投。赞成苏格兰独立的只获得了45%的选票,而反对苏格兰独立的获得了55%的选票,苏格兰民族党宣布独立失败。
正当拥护统一的民众欢天喜地的时候,英国首相卡梅伦透露,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接到有关苏格兰人决定留在英国的电话汇报后,心情非常喜悦,甚至“喜极而泣”。这再一次印证了女王沉默背后的深意,让人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她的言外之意。
无形的紧箍咒
独立公投已经过去,但有一个问题却不得不说,英国是提倡言论自由的国家,为什么作为英国国家元首的伊丽莎白二世,却不能大胆表露自己对公投的意见呢?这其实与英国国王这一“职位”的定位是有关系的。
最初英国的君主制也是以国王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国王的权力不受制约,想打仗就打仗,想征税就征税。到了1215年,英国贵族强迫英国国王约翰签下了《自由大宪章》,其中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应受国王的侵犯,在没有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国王不得征税,总之确定了一个根本原则:王权必须受到宪法的制约。同时,这个事件也成了君主立宪制的最早起源。
《自由大宪章》签订以后,英国国王并不愿意受到它的约束,于是又导致了政局的动荡。直到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次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法案中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的实施,不得征收和支配赋税。这样就确立了议会至上、法院独立,以及公民的权利不被侵犯等几大原则,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在以后的政治实践中,英国国王逐渐放弃了一些实质性权力,对立法和行政不进行干涉,并换取了英国政府对王室存在以及王权的尊重。
也就是说,英国王室自1215年《自由大宪章》签订以来所形成的惯例,对英国国王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所谓的惯例实际上就是英国的宪法,它的核心是王权受到宪法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于是在国家活动中,英国女王只具有象征意义,地位看似无比崇高,但没有实质性权力。
现在位的伊丽莎白二世,其头衔全称是“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和基督教护教者”。从这个称呼上看,英国女王不仅是英国的国王,而且还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国王,她除了是基督教的护教者外,还是英联邦的国家元首。而英联邦是一个国际组织,它由53个主权国家(包括属地)组成,成员大多为前英国殖民地或者保护国。
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讲和等权力。在对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国;英国女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但实际上,英国女王处于一种统而不治的地位。在当代英国,国家的主权掌握在众议院手中,在众议院中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有权组织内阁,党魁担当首相职位。首相掌握着国家内政外交的决策权,而英国女王作为国家的代表,只是英国的象征,她的背后站立着英国的众议院和内阁,众议院和内阁的意志就是英国女王的意志,这就是君主立宪制的精髓。只要众议院和内阁没要求女王讲话,保持沉默是最佳选择,所以英国女王的说话小心谨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就是英国女王必须小心谨慎的重要原因之一。
沉默是最佳选择
从英国女王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在苏格兰独立事件中保持沉默,可能对女王更有利。
因为苏格兰独立的可能性远不像许多人想象或一些媒体爆炒的那样大,而且即便真的通过公投实现了苏格兰独立,理论上伊丽莎白二世仍是苏格兰的君主,只是由一个独立国家的君主变作两个独立国家的君主,又有何妨呢?这在欧洲历史上不乏先例,事实上作为英联邦共主,女王也一直在“身兼多职”。
假使在公投期间,女王以君主的名义施压,或许反倒刺激苏格兰“独派”索性“再向前走一步”,进而对女王的地位发起挑战,届时女王可就难收拾局面了。这样的历史教训并不少。英国王室在历史上曾多次得到或失去某个尊贵的头衔,如“法国国王”的称号于1802年彻底放弃,而“印度皇帝”的头衔则在1947年印度独立、印巴分治后丧失。如今英国国王仍然保留着加拿大、澳大利亚、牙买加等国国王尊号,乃至延续十多个世纪的“诺曼底公爵”头衔,究竟能否保留、能保留多久,也要看这些尊号所在地政府、人民的意志。
从苏格兰闹独立这一件事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国女王的权力范围,以及她在英国政治中要遵守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