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全球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各行各业都在融入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目前,鉴于实际情况,国有企业难以实现深层的体制改革,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变革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支持力。即使做表层的机制改革,人事机构和经营战略的调整,也可能会遇到重重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扰。于是,大多数国有企业选择了管理手段现代化,此举阻扰小,简单易操作,也能有所成效。
重新认识“无底洞”
以前有人这样评价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无底洞,开发花钱,运维增加人工数量和成本,内部调整或外部变化又要花钱升级;有了各种平台照样还需要原先那套简单的信息传递方式,重复作业。”
当初,习惯了手工记账的银行工作人员对电脑这样的新兴事物比较排斥,担心达不到新的工作要求,或是被电脑所替代。可自从银行搭上信息高速公路后,反而增加了新业务、部门和岗位;有专门面向内部的后台系统和面向客户的个人界面,使业务效率更高、传递更快、时间更宽、信息更透明,极大地方便了所有人。所以,从长远的眼光看,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否则企业就要被时代所抛弃。
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此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各信息化平台之间无法打通,直接对接困难,数据传递紊乱。将来,国有企业需要建设全局性的数据仓库,对进来数据的内容和标准做出要求,对出去数据的需求和获取方式做出规定,获取、储存和整理所有数据,建立集成和递延通道,使各平台之间间接对接畅通。目前,有专家进一步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的概念,一个贯穿具体项目建设和运维阶段、以资产为主线的大数据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的流程
信息化建设开发分为主流程(开发流程)和支流程(业务流程)。主流程,包括目标架构、系统内外部间逻辑关系、需求及反需求定义、数据及界面要求、接口及兼容要求、语言及技术规范;支流程,可以是各个模块中某些功能(非独立)间的关系与串联,也可以是某个模块中某些功能(非独立)间的关系与流转。
信息化建设的架构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包含了管理软件、管理平台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三种,每种又按业务分为不同功能、不同名称的应用系统,比如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制图软件、项目管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人力资源ERP和财务管理ERP等等。企业上级、企业本部和企业下级单位从三个层级推广的三种系统共计30余个。
管理软件和管理平台是两种相互独立而关联的系统。前者注重计划编制和过程控制,核心节点;后者注重过程展示和结果显示,包罗万象。ERP是上级单位统推的管理企业资源(人才、资金、物资)、防止腐败的系统,既有从计划开始的、串联各业务的大流程,又有业务内的、“工具式”的小流程。
国企信息化建设“特色”
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某些大型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相比,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手段较为原始,很多时候信息化仅仅意味着电脑简单替代了手工,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缺乏统一规划
百花齐放却又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改变,信息主管部门要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重新整理并分析功能和需求,不是所有业务和流程都须信息化,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减轻操作人员负担。
推广应用不理想
信息化平台操作人员的素质并不低,可长期粗放管理导致人人信息化意识不足;倾力推广资源与流程类管理平台,致使以核心业务为导向的计划和进度类管理平台重视程度不够。信息主管部门在推广应用时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操作人员也要适应从排斥到习惯、从强制到主动的过程。
信息填报失真
信息主管部门要建立起严格的信息真实问责制和操作审核制,辅以奖惩和考核机制,保障所有信息的准确、真实、及时。
各系统间集成困难
各系统和平台的开发商不同,理念、开发语言和数据结构不同,造成各系统或平台间相互融合、共享、交互、集成较为困难。信息主管部门亟需建设数据仓库,作为数据的桥梁,将某些系统或平台对接起来。
精细化成果不足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精细化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亟需各业务部门建立企业核心业务的百科全书(从大概念精细到最基本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设置各项属性(编码、数量、费用等)。当有计算工作量、成本或进度等的需要时,即可按照不同作用迅速归拢属性(比分解更精确)、提取编码、编制结构。
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能深入思考并一一解决,将会持续对管理活动质量和层级升级、其他管理手段提升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完善的信息化系统,还能够使得国有企业在精细化管理、计划和成本控制、组织和进度控制、管理视图、考核与激励等方面获得一次飞跃。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国内事业部)
目前,鉴于实际情况,国有企业难以实现深层的体制改革,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变革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支持力。即使做表层的机制改革,人事机构和经营战略的调整,也可能会遇到重重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扰。于是,大多数国有企业选择了管理手段现代化,此举阻扰小,简单易操作,也能有所成效。
重新认识“无底洞”
以前有人这样评价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无底洞,开发花钱,运维增加人工数量和成本,内部调整或外部变化又要花钱升级;有了各种平台照样还需要原先那套简单的信息传递方式,重复作业。”
当初,习惯了手工记账的银行工作人员对电脑这样的新兴事物比较排斥,担心达不到新的工作要求,或是被电脑所替代。可自从银行搭上信息高速公路后,反而增加了新业务、部门和岗位;有专门面向内部的后台系统和面向客户的个人界面,使业务效率更高、传递更快、时间更宽、信息更透明,极大地方便了所有人。所以,从长远的眼光看,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否则企业就要被时代所抛弃。
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此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各信息化平台之间无法打通,直接对接困难,数据传递紊乱。将来,国有企业需要建设全局性的数据仓库,对进来数据的内容和标准做出要求,对出去数据的需求和获取方式做出规定,获取、储存和整理所有数据,建立集成和递延通道,使各平台之间间接对接畅通。目前,有专家进一步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的概念,一个贯穿具体项目建设和运维阶段、以资产为主线的大数据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的流程
信息化建设开发分为主流程(开发流程)和支流程(业务流程)。主流程,包括目标架构、系统内外部间逻辑关系、需求及反需求定义、数据及界面要求、接口及兼容要求、语言及技术规范;支流程,可以是各个模块中某些功能(非独立)间的关系与串联,也可以是某个模块中某些功能(非独立)间的关系与流转。
信息化建设的架构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包含了管理软件、管理平台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三种,每种又按业务分为不同功能、不同名称的应用系统,比如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制图软件、项目管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人力资源ERP和财务管理ERP等等。企业上级、企业本部和企业下级单位从三个层级推广的三种系统共计30余个。
管理软件和管理平台是两种相互独立而关联的系统。前者注重计划编制和过程控制,核心节点;后者注重过程展示和结果显示,包罗万象。ERP是上级单位统推的管理企业资源(人才、资金、物资)、防止腐败的系统,既有从计划开始的、串联各业务的大流程,又有业务内的、“工具式”的小流程。
国企信息化建设“特色”
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某些大型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相比,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手段较为原始,很多时候信息化仅仅意味着电脑简单替代了手工,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缺乏统一规划
百花齐放却又各自为战的局面必须改变,信息主管部门要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重新整理并分析功能和需求,不是所有业务和流程都须信息化,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减轻操作人员负担。
推广应用不理想
信息化平台操作人员的素质并不低,可长期粗放管理导致人人信息化意识不足;倾力推广资源与流程类管理平台,致使以核心业务为导向的计划和进度类管理平台重视程度不够。信息主管部门在推广应用时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操作人员也要适应从排斥到习惯、从强制到主动的过程。
信息填报失真
信息主管部门要建立起严格的信息真实问责制和操作审核制,辅以奖惩和考核机制,保障所有信息的准确、真实、及时。
各系统间集成困难
各系统和平台的开发商不同,理念、开发语言和数据结构不同,造成各系统或平台间相互融合、共享、交互、集成较为困难。信息主管部门亟需建设数据仓库,作为数据的桥梁,将某些系统或平台对接起来。
精细化成果不足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精细化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亟需各业务部门建立企业核心业务的百科全书(从大概念精细到最基本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设置各项属性(编码、数量、费用等)。当有计算工作量、成本或进度等的需要时,即可按照不同作用迅速归拢属性(比分解更精确)、提取编码、编制结构。
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能深入思考并一一解决,将会持续对管理活动质量和层级升级、其他管理手段提升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完善的信息化系统,还能够使得国有企业在精细化管理、计划和成本控制、组织和进度控制、管理视图、考核与激励等方面获得一次飞跃。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国内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