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剧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京剧走出国门更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发,以经典剧目《四郎探母》为例,探讨当下京剧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保留文化负载词、考虑剧本的可表演性、提升译者的京剧素养以及合作翻译等对策,以便为京剧翻译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京剧翻译;文化负载词;可表演性;译者素养
1.引言
京剧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京剧独特的唱腔、化服以及形体表现独具魅力,然而,如果不能理解京剧唱词,理解京剧的声韵和念白,外国观众就只能停留在“外行看热闹”的阶段,无法深入理解剧目内涵,获得和中国观众相同的感受。因此,京剧翻译对于中国文化海外输出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相比京剧的价值与地位,京剧翻译研究显得尤为不足。在中国知网里输入主题“京剧翻译”,仅有43篇学术论文。其中,黄庆欢[1]从译者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译者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马会娟[2]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分析了译者熊式一与他翻译的《王宝川》,孙萍[3]从传播学的视角对京剧的传播模式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可见,对于具体剧目的翻译研究尚存较大的空间。
2.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的。赖斯(Katharina Reiss)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思想的雏形,即理想的译文应该在内容、形式与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4]。此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译者必须考虑翻译目的和客户要求对原作进行选择性翻译[5]。诺德(Christiane Nord)用英文系统整理了功能派学者的各种思想,并针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忠诚”的原则,以对译者有所约束[6]。由此可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从目的语文本的视角出发,认为翻译是一项必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活动,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理论思路。京剧翻译属于跨文化翻译的一种,目的是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文化。因此,要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要考虑翻译目的和受众需求。鉴于此,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经典剧目《四郎探母》为例,探讨其中存在的翻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3.京剧翻译中的问题
《四郎探母》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主要讲述杨延辉从番邦偷逃探母的故事,原剧作家努力用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事件串起所有情节和片段,并通过大量的情绪宣泄隐晦地托出中华民族崇尚的精神和行事标准。从板式上看,四郎探母基本包含了节奏由快至慢的所有常见板式,对于其他京剧翻译较有参考价值。笔者分析了2016年最新出版的全译本《四郎探母》[7],发现存在以下的一些翻译问题:
3.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当
例1. 原文:准一声驸马爷细听咱言。
译文:I respectfully call you Prince Consort.
Prince Consort是指“亲王,王夫”,指因为娶女王而获得一部分王权的男性。而在中文语境中,驸马是帝王女婿的称谓,娶的是皇室公主,在中国封建男权社会制度下,公主是没有皇位继承权的。因此,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译成Prince Consort会让外国观众产生误解。
例2. 原文:小阿哥我接不过来,这可怎么办啊?
译文:She won’t give me back the littlePrince. What should I do?
“阿哥”这个名词专门表示满族王室的王子,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作为王室专用词汇,这个词语又带有强烈的等级地位感,既是人物身份的代词,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物的名字。因此,统一翻译成英文中的prince,显然并不合适。
例3. 原文:我父官拜金刀令公。
译文:My father is Gold Knife Lord Ling.
杨延辉父亲使用的武器被称为金刀,令公本是对担任中书令的官员的尊称,虽然杨延辉父亲并未担任过中书令,但他曾任战区副司令,所以被尊称为“金刀令公”。而英语中,Lord是贵族或者高级官员的尊称,Ling放在后面就变成了姓氏,显然是不对的。
例4. 原文:本宫心事到有慢说公主,就是那大罗神仙,难以猜透。
译文:I do have something on my mind, but neither you, nor even a godcould guess why I am troubled.
大罗神仙是道教神仙的一种,大罗是学道者的最高追求。道教是汉族信仰的宗教,这里不仅表达了中国文化特色,而且从角色台词中清晰的区别了汉族人和外族人对于信仰和语言习惯的不同。God是英语中对于各类神靈的通称,翻译成god显然不能传达出这个词语的特色。
例5. 原文:这个给人赔礼道歉的时候,那得是满脸陪笑。不能像您似的,酱肘子——老绷着。
译文:People would smile when making apologies.You have to look happy and smile!
“酱肘子——老绷着”是一句俏皮的歇后语,意思是人在吃酱肘子的时候,油和酱会粘在嘴部附近,使面部容易变得僵硬,也就很难笑出来了,便总是绷着。在剧本里,这句话是二国舅在劝一向养尊处优的公主向太后求情的时候得满脸陪笑时用的一句俏皮话。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体现不出这句话的幽默内涵,只是把表面意思进行了意译处理。 3.2 忽视剧本的可表演性
例1. 原文:尊一声驸马爷细听咱言,早晚间休怪我言语怠慢,无知者不怪罪,你的海量放~宽~
译文:I respectfully call you Prince Consort: please listen to my words. I didn’t show enough respect to you in the past, I didn’t know who you are so please forgive—me—.
剧本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考虑到舞台表演的问题,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此句在最后一句“放宽”二字上,拖音尤其长。如果在舞台上演出,则要通过字幕来呈现,显然译文so please forgive me如果和前面译文连在一起,和舞台上这里放慢的气口无法对应。
例2. 原文:“讲什么夫妻情恩德不浅,咱与你隔南北千里姻缘,因何故终日里愁眉不展,有什么心腹事只管明言。”
译文:“You needn’t mention us being a happy couple.It is our fate that even coming from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 we could meet. Why are you so sorrowful throughout the day? You can be honest with me and just tell me what you have in your mind.”
上文四短句选自“坐宫”一折中杨延辉向铁镜公主借金鈚箭以便回乡探母的桥段,这四句话是铁镜公主的回应,使用的板式是西皮快板。西皮快板节奏急促,旋律相对其他板式更为简化,基本上是一字一音。这段选段一共37句,平均一句在2.5秒左右。而译文平均长度大致和原文相同,显然没有考虑到现场演出的字幕排版问题,没有考虑观众的阅读速度。
3.3 译者缺乏京剧素养
《四郎探母》的翻译工作主要是由孙萍教授带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共40多个研究生完成的。北外的学生主要做翻译,人大的学生主要做解读、介绍等方面的写作,并辅以美国夏威夷大学、多位老专家和外国友人协作完成。京剧翻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考究细节等相对专业性强的工作内容,仅仅让非戏曲专业的研究生完成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可能存在对原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的问题。虽然有外籍学者的协作,如果理解本身就出了问题,那么表达上的谬误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对于京剧翻译的工作,译者的选择是至关重要,需要反复斟酌的。
4.京剧剧本翻译的对策研究
4.1保留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8]。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京剧中无论是人名、宗教用语还是歇后语,都带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从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来看,这些中国文化的独特意象应该尽量采用异化的方法,使用音译、音译加注或者直译的方式予以保留,以使西方观众加深对剧目内涵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要兼顾剧场演出的受众需求。对于难以理解或者难以简短解释的文化负载词,则应采取归化或者意译的方法,减轻观众看剧的负担。
4.2 考虑可表演性
剧本不同于散文、小说、诗歌等题材,它的语言既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又具有戏剧艺术的特性[9]。因此,剧本的翻译不能只考虑文本的可读性,更要考虑文本的可表演性,考虑观众的观剧感受。文本的可表演性在剧场里主要体现在字幕的编排上,应根据具体人物的语言节奏和语言速度来进行翻译方法上的调整。在节奏较快的片段绝不可以用冗余的句子增加观众阅读的负担,而节奏较慢的片段也不可翻译的过于简化。同时字幕的断句应紧跟唱法的变化,保证气口与断句的一致,以保证演出效果,不影响观众对于唱词的理解。
4.3提升译者的京剧素养,提倡合作翻译
京剧剧本既是一种诗词翻译,重视韵律、格式和文化意象;又是一种戏剧翻译,重视情感传递和戏剧效果。这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的译者中既有西方汉学家如马若瑟、魏莉莎等,又有本土翻译家如杨宪益、许渊冲等,他们均具有很高的京剧专业素养。比如美国人魏莉莎早年曾在南京大学留学,拜梅派名旦沈小梅为师,专攻京剧研究,翻译了《凤还巢》、《玉堂春》、《杨门女将》等多部作品。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既有其自身的行当、流派等复杂体系,又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译者没有相当的京剧知识是不可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另一方面,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大力提倡中外译者合作翻译,中文译者可以尽力保证理解上的准确性,再由外文译者加以润色,进一步提高剧本的翻译质量。由此,一方面,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能够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了目的语受众的需求,使其能够获得和源语受众相同的感受。
5.结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推广文化形象。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剧本的准确翻译有利于京剧更好地走出国门,为外国观众所喜爱,让外国观众更深切地感受和理解中国文化。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观照,以《四郎探母》为例,通过指出其中存在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不当、忽视剧本的可表演性以及译者缺乏京剧素养等问题,探讨了京剧翻译中的常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对京剧翻译研究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黄庆欢. 京剧剧本翻译实践与思考——夏威夷大学魏莉莎教授访谈录[J]. 中国翻译,2019(4):99-103.
[2]马会娟. 熊式一与中国京剧《王宝川》的文化翻译[J]. 外语学刊,2017(2):85-91.
[3]孙萍. 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J]. 艺术评论,2015(6):73-89.
[4]Reiss, Katharina.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M]. Munich: Hueber, 1971.
[5]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C].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6]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孙萍.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譯系列第四辑《四郎探母》[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8]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9]孟伟根. 论戏剧翻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J]. 外语教学,2009(3):95-99.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传统京剧台本翻译——以《四郎探母》为例”(项目编号cx1918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徐雯慧(1999-),女,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学生;
王珏(1979-),女,辽宁大连人,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讲师。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京剧翻译;文化负载词;可表演性;译者素养
1.引言
京剧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京剧独特的唱腔、化服以及形体表现独具魅力,然而,如果不能理解京剧唱词,理解京剧的声韵和念白,外国观众就只能停留在“外行看热闹”的阶段,无法深入理解剧目内涵,获得和中国观众相同的感受。因此,京剧翻译对于中国文化海外输出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相比京剧的价值与地位,京剧翻译研究显得尤为不足。在中国知网里输入主题“京剧翻译”,仅有43篇学术论文。其中,黄庆欢[1]从译者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译者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马会娟[2]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分析了译者熊式一与他翻译的《王宝川》,孙萍[3]从传播学的视角对京剧的传播模式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可见,对于具体剧目的翻译研究尚存较大的空间。
2.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的。赖斯(Katharina Reiss)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思想的雏形,即理想的译文应该在内容、形式与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4]。此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译者必须考虑翻译目的和客户要求对原作进行选择性翻译[5]。诺德(Christiane Nord)用英文系统整理了功能派学者的各种思想,并针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忠诚”的原则,以对译者有所约束[6]。由此可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从目的语文本的视角出发,认为翻译是一项必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活动,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理论思路。京剧翻译属于跨文化翻译的一种,目的是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文化。因此,要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要考虑翻译目的和受众需求。鉴于此,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经典剧目《四郎探母》为例,探讨其中存在的翻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3.京剧翻译中的问题
《四郎探母》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剧目,主要讲述杨延辉从番邦偷逃探母的故事,原剧作家努力用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事件串起所有情节和片段,并通过大量的情绪宣泄隐晦地托出中华民族崇尚的精神和行事标准。从板式上看,四郎探母基本包含了节奏由快至慢的所有常见板式,对于其他京剧翻译较有参考价值。笔者分析了2016年最新出版的全译本《四郎探母》[7],发现存在以下的一些翻译问题:
3.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当
例1. 原文:准一声驸马爷细听咱言。
译文:I respectfully call you Prince Consort.
Prince Consort是指“亲王,王夫”,指因为娶女王而获得一部分王权的男性。而在中文语境中,驸马是帝王女婿的称谓,娶的是皇室公主,在中国封建男权社会制度下,公主是没有皇位继承权的。因此,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译成Prince Consort会让外国观众产生误解。
例2. 原文:小阿哥我接不过来,这可怎么办啊?
译文:She won’t give me back the littlePrince. What should I do?
“阿哥”这个名词专门表示满族王室的王子,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作为王室专用词汇,这个词语又带有强烈的等级地位感,既是人物身份的代词,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物的名字。因此,统一翻译成英文中的prince,显然并不合适。
例3. 原文:我父官拜金刀令公。
译文:My father is Gold Knife Lord Ling.
杨延辉父亲使用的武器被称为金刀,令公本是对担任中书令的官员的尊称,虽然杨延辉父亲并未担任过中书令,但他曾任战区副司令,所以被尊称为“金刀令公”。而英语中,Lord是贵族或者高级官员的尊称,Ling放在后面就变成了姓氏,显然是不对的。
例4. 原文:本宫心事到有慢说公主,就是那大罗神仙,难以猜透。
译文:I do have something on my mind, but neither you, nor even a godcould guess why I am troubled.
大罗神仙是道教神仙的一种,大罗是学道者的最高追求。道教是汉族信仰的宗教,这里不仅表达了中国文化特色,而且从角色台词中清晰的区别了汉族人和外族人对于信仰和语言习惯的不同。God是英语中对于各类神靈的通称,翻译成god显然不能传达出这个词语的特色。
例5. 原文:这个给人赔礼道歉的时候,那得是满脸陪笑。不能像您似的,酱肘子——老绷着。
译文:People would smile when making apologies.You have to look happy and smile!
“酱肘子——老绷着”是一句俏皮的歇后语,意思是人在吃酱肘子的时候,油和酱会粘在嘴部附近,使面部容易变得僵硬,也就很难笑出来了,便总是绷着。在剧本里,这句话是二国舅在劝一向养尊处优的公主向太后求情的时候得满脸陪笑时用的一句俏皮话。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体现不出这句话的幽默内涵,只是把表面意思进行了意译处理。 3.2 忽视剧本的可表演性
例1. 原文:尊一声驸马爷细听咱言,早晚间休怪我言语怠慢,无知者不怪罪,你的海量放~宽~
译文:I respectfully call you Prince Consort: please listen to my words. I didn’t show enough respect to you in the past, I didn’t know who you are so please forgive—me—.
剧本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考虑到舞台表演的问题,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此句在最后一句“放宽”二字上,拖音尤其长。如果在舞台上演出,则要通过字幕来呈现,显然译文so please forgive me如果和前面译文连在一起,和舞台上这里放慢的气口无法对应。
例2. 原文:“讲什么夫妻情恩德不浅,咱与你隔南北千里姻缘,因何故终日里愁眉不展,有什么心腹事只管明言。”
译文:“You needn’t mention us being a happy couple.It is our fate that even coming from thousands of miles apart, we could meet. Why are you so sorrowful throughout the day? You can be honest with me and just tell me what you have in your mind.”
上文四短句选自“坐宫”一折中杨延辉向铁镜公主借金鈚箭以便回乡探母的桥段,这四句话是铁镜公主的回应,使用的板式是西皮快板。西皮快板节奏急促,旋律相对其他板式更为简化,基本上是一字一音。这段选段一共37句,平均一句在2.5秒左右。而译文平均长度大致和原文相同,显然没有考虑到现场演出的字幕排版问题,没有考虑观众的阅读速度。
3.3 译者缺乏京剧素养
《四郎探母》的翻译工作主要是由孙萍教授带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共40多个研究生完成的。北外的学生主要做翻译,人大的学生主要做解读、介绍等方面的写作,并辅以美国夏威夷大学、多位老专家和外国友人协作完成。京剧翻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考究细节等相对专业性强的工作内容,仅仅让非戏曲专业的研究生完成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可能存在对原文的理解不够透彻的问题。虽然有外籍学者的协作,如果理解本身就出了问题,那么表达上的谬误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对于京剧翻译的工作,译者的选择是至关重要,需要反复斟酌的。
4.京剧剧本翻译的对策研究
4.1保留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8]。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京剧中无论是人名、宗教用语还是歇后语,都带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从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来看,这些中国文化的独特意象应该尽量采用异化的方法,使用音译、音译加注或者直译的方式予以保留,以使西方观众加深对剧目内涵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要兼顾剧场演出的受众需求。对于难以理解或者难以简短解释的文化负载词,则应采取归化或者意译的方法,减轻观众看剧的负担。
4.2 考虑可表演性
剧本不同于散文、小说、诗歌等题材,它的语言既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又具有戏剧艺术的特性[9]。因此,剧本的翻译不能只考虑文本的可读性,更要考虑文本的可表演性,考虑观众的观剧感受。文本的可表演性在剧场里主要体现在字幕的编排上,应根据具体人物的语言节奏和语言速度来进行翻译方法上的调整。在节奏较快的片段绝不可以用冗余的句子增加观众阅读的负担,而节奏较慢的片段也不可翻译的过于简化。同时字幕的断句应紧跟唱法的变化,保证气口与断句的一致,以保证演出效果,不影响观众对于唱词的理解。
4.3提升译者的京剧素养,提倡合作翻译
京剧剧本既是一种诗词翻译,重视韵律、格式和文化意象;又是一种戏剧翻译,重视情感传递和戏剧效果。这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的译者中既有西方汉学家如马若瑟、魏莉莎等,又有本土翻译家如杨宪益、许渊冲等,他们均具有很高的京剧专业素养。比如美国人魏莉莎早年曾在南京大学留学,拜梅派名旦沈小梅为师,专攻京剧研究,翻译了《凤还巢》、《玉堂春》、《杨门女将》等多部作品。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既有其自身的行当、流派等复杂体系,又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译者没有相当的京剧知识是不可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另一方面,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大力提倡中外译者合作翻译,中文译者可以尽力保证理解上的准确性,再由外文译者加以润色,进一步提高剧本的翻译质量。由此,一方面,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能够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了目的语受众的需求,使其能够获得和源语受众相同的感受。
5.结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推广文化形象。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剧本的准确翻译有利于京剧更好地走出国门,为外国观众所喜爱,让外国观众更深切地感受和理解中国文化。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观照,以《四郎探母》为例,通过指出其中存在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不当、忽视剧本的可表演性以及译者缺乏京剧素养等问题,探讨了京剧翻译中的常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对京剧翻译研究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黄庆欢. 京剧剧本翻译实践与思考——夏威夷大学魏莉莎教授访谈录[J]. 中国翻译,2019(4):99-103.
[2]马会娟. 熊式一与中国京剧《王宝川》的文化翻译[J]. 外语学刊,2017(2):85-91.
[3]孙萍. 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J]. 艺术评论,2015(6):73-89.
[4]Reiss, Katharina.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M]. Munich: Hueber, 1971.
[5]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C].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6]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孙萍.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譯系列第四辑《四郎探母》[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8]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9]孟伟根. 论戏剧翻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J]. 外语教学,2009(3):95-99.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传统京剧台本翻译——以《四郎探母》为例”(项目编号cx1918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徐雯慧(1999-),女,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学生;
王珏(1979-),女,辽宁大连人,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