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正式公布,西北民族大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名列其中,成功入选获得支持,资助期限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团队2013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经过3年多的建设,建立了动物细胞工程及病毒性疫苗、西部地区物种资源细胞库、动物源性生物工程材料开发利用和人兽共患病研究等技术平台,促进了西部地区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扎根西部、服务民族、瞄准前沿、創新引领”是团队多年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理念并不断传承。
研究方向和科研成就
“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已逐步形成了动物细胞工程(疫苗方面)、西部特有动物种质资源、生物工程材料开发与利用、人畜共患病研究等研究方向。
“动物细胞工程(疫苗方向)”,主要开展动物细胞悬浮驯化、生物反应器规模化悬浮培养和微载体培养平台建设、细胞代谢研究、个性化培养基设计与开发。在此方向,团队近几年承担了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校企合作项目等共11项,研究经费总计1300多万元,其中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实现了转化,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2014年“MDCK细胞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临床前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支持(2015-2018)。
“西部特有动物种质资源”方向重在建立我国西部省区特有动物种质资源细胞库,为教学、科研和疫苗生产提供服务。近几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平台建设子项目、“973”项目子项目等,保存有藏獒、天祝白牦牛、阿拉善双峰驼、兰州大尾羊、静宁鸡和藏猪等西部24种特有动物种、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细胞22000多支。同时,团队引进32种传代细胞,驯化3株细胞,为疫苗开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生物工程材料开发与利用”方向主要是利用西部地区大量的动物脏器、软骨、跟腱、血液、皮肤等资源,研制开发小牛凝乳酶、胰蛋白酶、胶原蛋白等生化制品和生物工程材料。几年来,团队承担了甘肃省科技支撑、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共计10项。近3年来,新生牛血清实现产值3亿元,促进农牧民年增收2亿元。
“人畜共患病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特异、灵敏的检测技术,研究其传染及致病机制,研制预防材料。近几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子项目等共计10余项。
团队还于2011年获得国务院“西北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奖励;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兰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次。
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
西北民族大学地处西部,与东部以及沿海城市相比,并没有吸引人才的绝对优势,故此团队多数成员都来自本土,但他们更爱家乡的这片沃土,也更愿深深地扎根于这片沃土,尽心尽力,甘于奉献。
在团队的带头人马忠仁教授的带领下,这支科研团队已从最初的两三人逐步发展成最多时达50多人的科研队伍。目前,团队核心成员达30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博士(后)21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有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和1个国家联合实验室。
“服务民族”是团队发展的文化理念之一,团队的在促进西部地区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成效也十分显著。利用团队技术优势,先后服务于40多家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并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会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开展兽医技术人才培训,先后共培训县市级兽医科技人员1600人次,培训养殖专业户和基层防疫人员2800多人次。
2017年5月20日,教育部委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科司组织专家对马忠仁带领的“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项目进行了验收,对该团队几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既带动了团队相关学科的提升,也带动了学校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将激励全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立足教学科研平台取得更大成绩。”
扎根西部,献身科研,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最终服务家乡和民族,这是团队不变的宗旨。未来,团队将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坚守团队文化理念,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用高水平科技成果支撑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
研究方向和科研成就
“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已逐步形成了动物细胞工程(疫苗方面)、西部特有动物种质资源、生物工程材料开发与利用、人畜共患病研究等研究方向。
“动物细胞工程(疫苗方向)”,主要开展动物细胞悬浮驯化、生物反应器规模化悬浮培养和微载体培养平台建设、细胞代谢研究、个性化培养基设计与开发。在此方向,团队近几年承担了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校企合作项目等共11项,研究经费总计1300多万元,其中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实现了转化,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2014年“MDCK细胞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临床前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支持(2015-2018)。
“西部特有动物种质资源”方向重在建立我国西部省区特有动物种质资源细胞库,为教学、科研和疫苗生产提供服务。近几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平台建设子项目、“973”项目子项目等,保存有藏獒、天祝白牦牛、阿拉善双峰驼、兰州大尾羊、静宁鸡和藏猪等西部24种特有动物种、地方品种种质资源细胞22000多支。同时,团队引进32种传代细胞,驯化3株细胞,为疫苗开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生物工程材料开发与利用”方向主要是利用西部地区大量的动物脏器、软骨、跟腱、血液、皮肤等资源,研制开发小牛凝乳酶、胰蛋白酶、胶原蛋白等生化制品和生物工程材料。几年来,团队承担了甘肃省科技支撑、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共计10项。近3年来,新生牛血清实现产值3亿元,促进农牧民年增收2亿元。
“人畜共患病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特异、灵敏的检测技术,研究其传染及致病机制,研制预防材料。近几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子项目等共计10余项。
团队还于2011年获得国务院“西北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奖励;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兰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次。
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
西北民族大学地处西部,与东部以及沿海城市相比,并没有吸引人才的绝对优势,故此团队多数成员都来自本土,但他们更爱家乡的这片沃土,也更愿深深地扎根于这片沃土,尽心尽力,甘于奉献。
在团队的带头人马忠仁教授的带领下,这支科研团队已从最初的两三人逐步发展成最多时达50多人的科研队伍。目前,团队核心成员达30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博士(后)21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有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和1个国家联合实验室。
“服务民族”是团队发展的文化理念之一,团队的在促进西部地区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成效也十分显著。利用团队技术优势,先后服务于40多家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并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会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开展兽医技术人才培训,先后共培训县市级兽医科技人员1600人次,培训养殖专业户和基层防疫人员2800多人次。
2017年5月20日,教育部委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科司组织专家对马忠仁带领的“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项目进行了验收,对该团队几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既带动了团队相关学科的提升,也带动了学校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将激励全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立足教学科研平台取得更大成绩。”
扎根西部,献身科研,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最终服务家乡和民族,这是团队不变的宗旨。未来,团队将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坚守团队文化理念,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用高水平科技成果支撑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