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在城市辐射影响作用下和自身内在发展力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随之不断变化。城乡结合部乡村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的特殊地域,其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较突出,不同利益代表者的推动代表不一样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情境规划相关的分析理念,对城乡结合部乡村的发展方向作预测,并提出弹性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乡村;情境;策略
1、前言
城乡结合部乡村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地域实体,其自身特点明显区别于一般乡村,既受到城市发展辐射,又保持乡村特征。2014年7月国家推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必将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及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乡结合部乡村的空间结构也随之变化,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面对复杂性、多样性发展环境驱动时,城乡结合部乡村有多个不确定因素和多種不同的发展趋势类型,本研究采用情境规划法,预测城乡结合部乡村未来的可能发展状态,并选择一种有足够包容性的情境以应对各种发展可能,提出相应发展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我国城乡结合部乡村的作用与现实
2.1城乡结合部乡村的作用
当今我国城乡建设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结合部乡村是中国广大乡村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乡村随着城镇化进程正逐步转化为城乡结合部乡村。城乡结合部乡村作为一种“过渡地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地带。城乡结合部乡村作为城镇化的密切影响乡村,拥有其特殊作用。
2.1.1“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乡村通过培养乡村内生发展机制,优化土地布局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乡民生活保障机制等方式,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城镇化的进程,强化其对附属城市的社会、经济作用。
2.1.2“控制边缘”的生态作用
城乡结合部乡村需严守农田保护的生态红线,保证耕地不减。通过整合城乡结合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增长边界,从而控制城市的不断蔓延,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
2.2城乡结合部乡村的现实
新型城镇化旨在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间的利益、资源进行调整和重新分配,对乡村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解体和重构,维护各方面的利益。城乡结合部乡村处于城乡过渡地带边缘,是城镇化发展最为活跃的乡村地区,同时也是城镇化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
2.2.1农民权益侵害
城乡结合部乡村土地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是其被征用时,补偿标准远远低于土地的实际价值,而且是永久性的一次补偿,根本未考虑升值效益。在农民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开发商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也不合理,大量利益被开发商占有,无法保障农民的利益。
失地农民往往由于素质较低、竞争激烈而无法有效就业或再次失业,就业不充分,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其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2.2.2土地利用失衡
城乡结合部乡村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处于一种混乱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耕地占用情况突出,更不乏违建乱建现象。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存在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征而不用等问题。
2.2.3生态环境恶化
城乡结合部乡村作为城市的从属地位,偏重眼前利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基础设施不齐全,工业、农业以及生活污染加重,导致大气、水、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3、理论论述与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的情境构建
3.1情境规划理论概述
情境也被称为“情景”或是“预景”,是根据过去和现在逻辑推测出的未来如何变化以及世界在未来某个时间会如何变化的故事,也是对事物发展的综合型分析[1]。以情境为媒介的情境规划作为一种规划工具,是预期未来和创造未来间的桥梁,最早运用于军事。1960年代在空军战略专家赫尔曼·卡恩的调整下,成为商业预测工具。197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瓦克利用情境规划使荷兰壳牌公司成功抵挡石油危机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2]。情景规划法因此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管理操作。
情境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最早运用于国外,系统运用情境规划进行战略性研究,例如休斯顿交通规划、澳大利亚Hevrye湾地区的战略规划等。国内规划界的情境规划主要集中在策略制定上,相关实践也在为探索形态落实做贡献,例如北京苏家坨地区多解规划、马鞍山市江心洲发展概念规划等[3]。
3.2因素选择
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以及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本研究情境设定时间为十年后,利用情境规划探析城乡结合部乡村可能出现的不同发展状态。
3.2.1基本发展趋势预测
预测基本发展趋势是情境规划不可或缺的部分,基本发展趋势是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在预期年限中普遍发展规律,具有普通确定性。城乡结合部乡村的经济发展普遍有两种发展类型,一是被动发展型,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功能必将随之渗透,不断地吞噬乡村;二是主动发展型,即乡村通过自身固有的资源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功能导向,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4]。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产业的转型,加之科技进步以及教育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必将不断变化,城乡结合部乡村村民的就业方式由传统的农业劳作逐渐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并存。这种土地混合利用的方式,如果管理不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综上所述,得到如表1的基本发展趋势。
3.2.2主要不确定因素确定
根据基本发展趋势,用判断疑问的方式列举造成不同发展趋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详细的提问方式同时也为情境预设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城市功能渗透,所带来的疑问便是城乡结合部乡村是否要一味接受城市工业、企业的转移,成为城市的“仓库”,还是要实现自我更新,拥有自我“店面”,向城市“销售”?经济发展、地价升值,所带来的疑问便是这种经济发展是否保持现有的收益分配手段,只是看中政府、开发商的利益而牺牲村民的利益,还是寻找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呢?产业转型,即第一产业不断转型为第二、三产业,所带来的疑问便是是否要减少农业用地,还是要保证农业生态底线?人口构成变化,所带来的疑问便是是否因为廉价的租赁吸引更多的成为外来打工者,而本地青壮年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小还是吸引更多的本地人回乡就业?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并存,所带来的疑问便是是否有新的开发模式兼顾到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土地混合使用、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疑问便是是否有新的规划手段来统筹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城乡结合部乡村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列举如表2。 对于列出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利用矩阵法来分析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两者有相互影响,则保留主动因素,如无明显影响,则用“▲”表示,相互关系如表3所示。例如在U1、U2比较中,当利益相关者之间有新的合作方式,村民便会积极推动乡村的自我更新。所以,U2是U1的影响因素,保留U2。以此类推,进行两两比较,经分析,最终得到U2、U6是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的主要两个不确定因素。
3.3情境构建
3.3.1情境矩阵建立
设置情境轴建立情境坐标,形成情境矩阵。情境矩阵是对主要不确定因素的进一步概况与分析,从而得到有效情境。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设置了两条情境轴,一条情境轴是U2中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方式探索,实际就是建设推动者的参与机制问题。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开发商以及村民,他们的参与模式直接决定着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另一条情境轴是U6中的规划协调,本质便是处理好城乡结合部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内部协调发展问题。综上所述,两条情境轴分别为被动到主动的发展模式、无序到有序的与城市衔接过渡过程,形成如图1的情境矩阵。
3.3.2情境描述
根据情境矩阵,形成如下四种情境。
情境一:“稳定发展”
当城乡结合部乡村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突破,维持现有的收益分配手段,乡村的建设处于相对被动状态。针对现有的城镇化环境,对乡村进行合理规划,处理好乡村以及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乡村会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稳定发展,城乡系统也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优点是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缺点是发展较慢。
情境二:“活力发展”
改变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往市场化发展,使得开发商、村民有更多的主动权,村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公平化、合理化、多样化,形成巨大的内生力从而有效地实现村庄的自我更新。同时,针对未来城市扩张的可能性,为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更多主动性作用,对乡村进行合理地规划,使其发展更具有弹性和包容性,乡村处于活力发展的状态。优点是吸引更多的村民选择当地就业,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推动者,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健康协调发展。缺点是建设初期耗资大,时间长。
情境三:“缓慢发展”
保持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内生推动力变化不大,完全靠外部驱动力,并且没有对城乡结合部乡村进行有预期性的建设性规划,乡村的发展很被动,将会基本保持现有的形态特征,社会经济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优点是投入少。缺点是易形成“城中村”等现象,失去乡村自我特色。
情境四:“快速发展”
改变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提高乡村的内生驱动力。为了迎合城市发展单向的需求,不从乡村自身的角度对乡村进行规划布局,使得城市扩张肆无忌惮,最大程度接受城市带来的强大外部推动力,从而使得乡村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优点是驱动力多,发展迅速。缺点是发展无序,生态环境易遭到严重破坏。
3.4情境评价
评价四种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情境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涵,即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每种情境都有着各自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通过情境评价选择具有策略性的情境。本研究的情境评价如表4,经分析情境二“活力发展”为导向的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模式更加符合发展成果惠及各级群众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城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促进乡村健康融入城市,并使乡村保留一定的区域特性。
4、基于“活力发展”情境选择的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策略
4.1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
城乡结合部乡村目前基本以股份合作社为基础,但是事实却严重偏离了合作制原则,政府、开发商、村民等各利益相关者“权、责、利”不对等,缺乏利益共享的基础,所以必须深化其合作机制,形成更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更强大的内生动力。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企业或者公司为主要经济载体,在保证农业用地性质和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城乡结合部乡村农田产权进行重置,每户农民拥有农田产权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或承包给合作开发商,或留着自己种植。在各个利益相关者自愿和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达成一致,每一产权主体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将农田承包给合作开发商的乡民,享有最终利益分红权和亏损风险承担权。开发商享受农业产品收益权,并可雇佣当地乡民进行种植,使农业种植活动成为“上班制”,有助于提高乡民收入及当地就业率,调整、平衡其人口构成,维持城乡结合部乡村社会稳定。政府的收益则通过税收取得,同时还要充当调整开发商、村民利益协调者的角色。
4.2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空间布局形式
为了满足城乡结合部乡村“活力发展”的包容性,以便应对未来多元性发展的可能性,其空间布局形式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如图2)。“集中”是指城乡结合部乡村土地利用以集约利用为原则,将一定范围内的非农业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其配套设施、企业、厂房等)集中布置,这里所指的“一定范围”是指其中居民点村民所能承担种植工作的面积。“分散”是指超出一定范围外的非农业用地要在另一处再集中布置,服务于另一个范围内的农业用地。如此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形成大小不一的的农业 “邻里中心”社区。這样的空间布局形式对城乡结合部乡村有以下好处:(1)在城市边缘形成以农业用地的生态边缘控制线,有效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同时保持很好的生态效益;(2)最大限度地保持农田完整性,协调好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尽量减少非农业用地对农业用地的干扰;(3)使建设用地在规划统筹下弹性增长,发展具有多元性和多选择性;(4)使居民生活便捷化,就近就业;(5)利于不同社区形成不同的特色,便于形成隐形经济发展可能性。
5、结语
如今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乡村的发展研究必然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前瞻性和综合性的规划要求是城乡结合部乡村的主要趋势。本文借用情境规划方法分析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选取了其中适合未来发展的弹性方案,提高了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美]比尔·莱尔斯顿,伊汉·威尔逊.情景规划的18步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25.
[2][美]霍普金斯,萨帕塔融入未来:预测、情境、规划和个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2-34.
[3]李天柱,银路,郭瑞兰.情景规划在新兴技术战略制定中的应用:思路、框架与过程[J].中国青年科技,2007(5):21-27.
[4]王炜.关于用影像记录首都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考[J].城建案,2013(1):11-12.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乡村;情境;策略
1、前言
城乡结合部乡村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地域实体,其自身特点明显区别于一般乡村,既受到城市发展辐射,又保持乡村特征。2014年7月国家推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必将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及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乡结合部乡村的空间结构也随之变化,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面对复杂性、多样性发展环境驱动时,城乡结合部乡村有多个不确定因素和多種不同的发展趋势类型,本研究采用情境规划法,预测城乡结合部乡村未来的可能发展状态,并选择一种有足够包容性的情境以应对各种发展可能,提出相应发展策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我国城乡结合部乡村的作用与现实
2.1城乡结合部乡村的作用
当今我国城乡建设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结合部乡村是中国广大乡村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乡村随着城镇化进程正逐步转化为城乡结合部乡村。城乡结合部乡村作为一种“过渡地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地带。城乡结合部乡村作为城镇化的密切影响乡村,拥有其特殊作用。
2.1.1“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乡村通过培养乡村内生发展机制,优化土地布局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乡民生活保障机制等方式,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城镇化的进程,强化其对附属城市的社会、经济作用。
2.1.2“控制边缘”的生态作用
城乡结合部乡村需严守农田保护的生态红线,保证耕地不减。通过整合城乡结合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增长边界,从而控制城市的不断蔓延,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
2.2城乡结合部乡村的现实
新型城镇化旨在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间的利益、资源进行调整和重新分配,对乡村社会、经济结构进行解体和重构,维护各方面的利益。城乡结合部乡村处于城乡过渡地带边缘,是城镇化发展最为活跃的乡村地区,同时也是城镇化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
2.2.1农民权益侵害
城乡结合部乡村土地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是其被征用时,补偿标准远远低于土地的实际价值,而且是永久性的一次补偿,根本未考虑升值效益。在农民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开发商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也不合理,大量利益被开发商占有,无法保障农民的利益。
失地农民往往由于素质较低、竞争激烈而无法有效就业或再次失业,就业不充分,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其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2.2.2土地利用失衡
城乡结合部乡村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处于一种混乱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耕地占用情况突出,更不乏违建乱建现象。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存在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征而不用等问题。
2.2.3生态环境恶化
城乡结合部乡村作为城市的从属地位,偏重眼前利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基础设施不齐全,工业、农业以及生活污染加重,导致大气、水、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3、理论论述与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的情境构建
3.1情境规划理论概述
情境也被称为“情景”或是“预景”,是根据过去和现在逻辑推测出的未来如何变化以及世界在未来某个时间会如何变化的故事,也是对事物发展的综合型分析[1]。以情境为媒介的情境规划作为一种规划工具,是预期未来和创造未来间的桥梁,最早运用于军事。1960年代在空军战略专家赫尔曼·卡恩的调整下,成为商业预测工具。197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瓦克利用情境规划使荷兰壳牌公司成功抵挡石油危机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2]。情景规划法因此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管理操作。
情境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最早运用于国外,系统运用情境规划进行战略性研究,例如休斯顿交通规划、澳大利亚Hevrye湾地区的战略规划等。国内规划界的情境规划主要集中在策略制定上,相关实践也在为探索形态落实做贡献,例如北京苏家坨地区多解规划、马鞍山市江心洲发展概念规划等[3]。
3.2因素选择
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以及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本研究情境设定时间为十年后,利用情境规划探析城乡结合部乡村可能出现的不同发展状态。
3.2.1基本发展趋势预测
预测基本发展趋势是情境规划不可或缺的部分,基本发展趋势是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在预期年限中普遍发展规律,具有普通确定性。城乡结合部乡村的经济发展普遍有两种发展类型,一是被动发展型,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功能必将随之渗透,不断地吞噬乡村;二是主动发展型,即乡村通过自身固有的资源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功能导向,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4]。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产业的转型,加之科技进步以及教育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必将不断变化,城乡结合部乡村村民的就业方式由传统的农业劳作逐渐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并存。这种土地混合利用的方式,如果管理不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综上所述,得到如表1的基本发展趋势。
3.2.2主要不确定因素确定
根据基本发展趋势,用判断疑问的方式列举造成不同发展趋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详细的提问方式同时也为情境预设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城市功能渗透,所带来的疑问便是城乡结合部乡村是否要一味接受城市工业、企业的转移,成为城市的“仓库”,还是要实现自我更新,拥有自我“店面”,向城市“销售”?经济发展、地价升值,所带来的疑问便是这种经济发展是否保持现有的收益分配手段,只是看中政府、开发商的利益而牺牲村民的利益,还是寻找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呢?产业转型,即第一产业不断转型为第二、三产业,所带来的疑问便是是否要减少农业用地,还是要保证农业生态底线?人口构成变化,所带来的疑问便是是否因为廉价的租赁吸引更多的成为外来打工者,而本地青壮年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小还是吸引更多的本地人回乡就业?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并存,所带来的疑问便是是否有新的开发模式兼顾到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土地混合使用、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疑问便是是否有新的规划手段来统筹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城乡结合部乡村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列举如表2。 对于列出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利用矩阵法来分析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两者有相互影响,则保留主动因素,如无明显影响,则用“▲”表示,相互关系如表3所示。例如在U1、U2比较中,当利益相关者之间有新的合作方式,村民便会积极推动乡村的自我更新。所以,U2是U1的影响因素,保留U2。以此类推,进行两两比较,经分析,最终得到U2、U6是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的主要两个不确定因素。
3.3情境构建
3.3.1情境矩阵建立
设置情境轴建立情境坐标,形成情境矩阵。情境矩阵是对主要不确定因素的进一步概况与分析,从而得到有效情境。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设置了两条情境轴,一条情境轴是U2中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方式探索,实际就是建设推动者的参与机制问题。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开发商以及村民,他们的参与模式直接决定着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另一条情境轴是U6中的规划协调,本质便是处理好城乡结合部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内部协调发展问题。综上所述,两条情境轴分别为被动到主动的发展模式、无序到有序的与城市衔接过渡过程,形成如图1的情境矩阵。
3.3.2情境描述
根据情境矩阵,形成如下四种情境。
情境一:“稳定发展”
当城乡结合部乡村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突破,维持现有的收益分配手段,乡村的建设处于相对被动状态。针对现有的城镇化环境,对乡村进行合理规划,处理好乡村以及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乡村会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稳定发展,城乡系统也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优点是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缺点是发展较慢。
情境二:“活力发展”
改变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往市场化发展,使得开发商、村民有更多的主动权,村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公平化、合理化、多样化,形成巨大的内生力从而有效地实现村庄的自我更新。同时,针对未来城市扩张的可能性,为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更多主动性作用,对乡村进行合理地规划,使其发展更具有弹性和包容性,乡村处于活力发展的状态。优点是吸引更多的村民选择当地就业,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推动者,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健康协调发展。缺点是建设初期耗资大,时间长。
情境三:“缓慢发展”
保持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内生推动力变化不大,完全靠外部驱动力,并且没有对城乡结合部乡村进行有预期性的建设性规划,乡村的发展很被动,将会基本保持现有的形态特征,社会经济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优点是投入少。缺点是易形成“城中村”等现象,失去乡村自我特色。
情境四:“快速发展”
改变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提高乡村的内生驱动力。为了迎合城市发展单向的需求,不从乡村自身的角度对乡村进行规划布局,使得城市扩张肆无忌惮,最大程度接受城市带来的强大外部推动力,从而使得乡村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优点是驱动力多,发展迅速。缺点是发展无序,生态环境易遭到严重破坏。
3.4情境评价
评价四种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情境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涵,即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每种情境都有着各自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通过情境评价选择具有策略性的情境。本研究的情境评价如表4,经分析情境二“活力发展”为导向的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模式更加符合发展成果惠及各级群众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城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促进乡村健康融入城市,并使乡村保留一定的区域特性。
4、基于“活力发展”情境选择的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策略
4.1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
城乡结合部乡村目前基本以股份合作社为基础,但是事实却严重偏离了合作制原则,政府、开发商、村民等各利益相关者“权、责、利”不对等,缺乏利益共享的基础,所以必须深化其合作机制,形成更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更强大的内生动力。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企业或者公司为主要经济载体,在保证农业用地性质和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城乡结合部乡村农田产权进行重置,每户农民拥有农田产权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或承包给合作开发商,或留着自己种植。在各个利益相关者自愿和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达成一致,每一产权主体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将农田承包给合作开发商的乡民,享有最终利益分红权和亏损风险承担权。开发商享受农业产品收益权,并可雇佣当地乡民进行种植,使农业种植活动成为“上班制”,有助于提高乡民收入及当地就业率,调整、平衡其人口构成,维持城乡结合部乡村社会稳定。政府的收益则通过税收取得,同时还要充当调整开发商、村民利益协调者的角色。
4.2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空间布局形式
为了满足城乡结合部乡村“活力发展”的包容性,以便应对未来多元性发展的可能性,其空间布局形式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如图2)。“集中”是指城乡结合部乡村土地利用以集约利用为原则,将一定范围内的非农业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其配套设施、企业、厂房等)集中布置,这里所指的“一定范围”是指其中居民点村民所能承担种植工作的面积。“分散”是指超出一定范围外的非农业用地要在另一处再集中布置,服务于另一个范围内的农业用地。如此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形成大小不一的的农业 “邻里中心”社区。這样的空间布局形式对城乡结合部乡村有以下好处:(1)在城市边缘形成以农业用地的生态边缘控制线,有效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同时保持很好的生态效益;(2)最大限度地保持农田完整性,协调好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尽量减少非农业用地对农业用地的干扰;(3)使建设用地在规划统筹下弹性增长,发展具有多元性和多选择性;(4)使居民生活便捷化,就近就业;(5)利于不同社区形成不同的特色,便于形成隐形经济发展可能性。
5、结语
如今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乡结合部乡村的发展研究必然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前瞻性和综合性的规划要求是城乡结合部乡村的主要趋势。本文借用情境规划方法分析城乡结合部乡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选取了其中适合未来发展的弹性方案,提高了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美]比尔·莱尔斯顿,伊汉·威尔逊.情景规划的18步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25.
[2][美]霍普金斯,萨帕塔融入未来:预测、情境、规划和个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2-34.
[3]李天柱,银路,郭瑞兰.情景规划在新兴技术战略制定中的应用:思路、框架与过程[J].中国青年科技,2007(5):21-27.
[4]王炜.关于用影像记录首都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考[J].城建案,2013(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