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需要让学生认清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也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组织和科学实施,在充分发挥自我“导演”作用中引导学生完成角色分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1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既可作为教的策略,也可作为学的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该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我们课堂教学中。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能使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通过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各自能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能力。而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应用这种策略教学,也是由来已久的事了,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下面,我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实施途径方法。
一、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统学习,都是单打独斗,都是基于个体的独立学习。现在虽然我们也倡导,但对于培养学生协作合作意识是不行的,特别是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们搭建合作学习平台,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应担当起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责任,以便于学生将来在竞争中以团体作战的观念参与竞争。因此,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是多名学习者在教师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使所有的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已经不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是每个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了,学习的动力来自集体的成就感。因此,“合作学习”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小组讨论”或“小组学习”,而是它们基础上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教师应扮演好“合作学习”中自我角色
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充当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一个善于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由台前的“演员”转向幕后的“导演”。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让他们来说。教师表面上负担减轻了,但实质上任务是加重了,他必须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更加有效;必须随时处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生成性的问题,随时地利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引导。
(二)要营造和谐氛围,搭建合作平台。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自由的研讨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趋向和需求,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合作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才能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创设多媒体画面呈现各种大小车辆在立交桥上穿梭而过的画面,要求学生统计在这一段时间中各种汽车的数量。这个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两个人难于完成,多个人来共同完成才能既准确又节省时间。因此有效合作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合理安排好合作小组的成员分工
这是合作学习中的合作小组形成问题。合作学习一般要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一个合作小组的人数,最好是每组4—6人,分组时关注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现在流行的是一种“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也就是说各小组里均有好、中、差不同类型的学生,它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学习。故此,很多数学老师认为好或者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差的学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意识的按照學习成绩分为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在一个学习小组中。一个好的分组方法是根据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分组,这样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我们在分组前充分考虑许多问题,如本课时合作的问题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等,合作的教学氛围、现有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合作小组内部才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填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只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消除组员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才可能取得成功。
美国教学法专家富兰克尔认为:“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如何选择和优化已经被提炼出来的教学组织方法”。因此,对于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我们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学习的进程,恰当地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意义地完成知识的建构,避免合作的盲目、随意性,力争使合作学习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会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3年。
[2]王祥,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小学数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学,2006年。
[3]廖鑫,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学生之友,2010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1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既可作为教的策略,也可作为学的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该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我们课堂教学中。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能使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通过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各自能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能力。而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应用这种策略教学,也是由来已久的事了,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下面,我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实施途径方法。
一、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统学习,都是单打独斗,都是基于个体的独立学习。现在虽然我们也倡导,但对于培养学生协作合作意识是不行的,特别是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们搭建合作学习平台,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应担当起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责任,以便于学生将来在竞争中以团体作战的观念参与竞争。因此,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是多名学习者在教师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使所有的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已经不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是每个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了,学习的动力来自集体的成就感。因此,“合作学习”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小组讨论”或“小组学习”,而是它们基础上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教师应扮演好“合作学习”中自我角色
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活动内容和开放的活动方式。“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充当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一个善于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由台前的“演员”转向幕后的“导演”。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让他们来说。教师表面上负担减轻了,但实质上任务是加重了,他必须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更加有效;必须随时处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生成性的问题,随时地利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引导。
(二)要营造和谐氛围,搭建合作平台。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自由的研讨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趋向和需求,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合作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才能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创设多媒体画面呈现各种大小车辆在立交桥上穿梭而过的画面,要求学生统计在这一段时间中各种汽车的数量。这个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两个人难于完成,多个人来共同完成才能既准确又节省时间。因此有效合作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合理安排好合作小组的成员分工
这是合作学习中的合作小组形成问题。合作学习一般要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一个合作小组的人数,最好是每组4—6人,分组时关注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现在流行的是一种“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也就是说各小组里均有好、中、差不同类型的学生,它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学习。故此,很多数学老师认为好或者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差的学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意识的按照學习成绩分为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在一个学习小组中。一个好的分组方法是根据优势互补原则进行分组,这样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我们在分组前充分考虑许多问题,如本课时合作的问题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等,合作的教学氛围、现有教学资源等。只有这样合作小组内部才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填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只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务中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才能消除组员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才可能取得成功。
美国教学法专家富兰克尔认为:“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如何选择和优化已经被提炼出来的教学组织方法”。因此,对于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我们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学习的进程,恰当地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意义地完成知识的建构,避免合作的盲目、随意性,力争使合作学习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会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3年。
[2]王祥,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小学数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学,2006年。
[3]廖鑫,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学生之友,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