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常态课并不是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按部就班执行教案的随意课,而是教师基于现实的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的精彩而灵动的课。常态课的精彩就在于扎实、朴实、真实的。下面本人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上好常态课。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去年,我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之一就是:“积极推进实施常态课教学”。作为常态课堂的践行者——教师,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落实常态课堂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般来说,所听之课大多有两种:一种是公开课、观摩课;另一种是常态课。它们是有区别的:
有人说,公开课是盛宴,常态课是家常便饭。盛宴的花色多,菜肴精细,是给客人吃的。家常菜虽然是给自己吃的,但要想做得美味可口,也得花一番功夫才行!可见,常态课并不是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按部就班执行教案的随意课,而是教师基于现实的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的精彩而灵动的课。常态课的精彩就在于扎实、朴实、真实的。下面本人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上好常态课。
1 关注英语课堂的三个教学环节
1.1 关注英语常态课中设计导课
常态课虽是原生态,但导课不可缺少。简洁、巧妙、指向性强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在常态课中教师要力争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进而才会产生高昂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内心状态。所以既不能把导课简单理解为导入课题的序言,也不能理解成吸引眼球的点缀,更不能省略。
1.2 关注英语常态课中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中的活动主要包括讨论交流、探究、实验等等,有效的师生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所以活动经常是公开课中最靓丽的风景,在常态课中我们怎么才能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1)是否留给学生独立用英语思考和反思的机会?思维的独立性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即组织学生讨论,难免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再考虑采用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突破,这样既保证了活动的必要性、有效性,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教育往往是需要等待的。
另外,每一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既要关注成功探究者的体会也要引导未成功学生反思“我为什么没有成功?”让他们明白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哪些正确的结论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活动的有效性,那种为活动而活动大可不必。
(2)是否真正让“弱势”群体参与到英语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不断地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关注的真的是学生吗?我关注了全体学生吗?弱势群体在干什么呢?研究表明,在竞争激烈的课堂结构中,弱势群体更容易产生无助的情绪,愈加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所以宁可降低活动难度、或者将问题内容进行细分、也要力争把最适合的问题在最适当的时机交给最适合的学生,让弱势群体在学习过程中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重视英语预设是否也重视英语生成。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都是说预的重要性。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测的,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必须作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在一般设计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时,教师就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当学生的学习情形与我们的预设产生较大的落差时,理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营造一个充分、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积极的交流。因此,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技艺的展现,期间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生成的美丽。
课堂中的“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预设、计划的重要补充和延伸。重要的生成往往出现在常态课上,反映到课堂中就是不要怕出“意外”,更不能故意设计陷阱来“诱敌深入”,不少老师在公开课上也敢于让学生临场自由提问,然后师生互动、讨论解决,这是对老师的挑战与考验,需要一定的勇气,深刻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所以在课堂中出现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或未知的领域时,教师尽可能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当场解决,或者坦然面对自己认识上的不足,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相互讨论、为学生创设 “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4)英语活动是否有高质量?课堂气氛活跃不等于学生思维活跃,活动的次数也不能代表活动的质量,“互动式”的课堂更不能丢掉“秩序”,实际上,探究等活动并不强求“一定要动手”,也不强求一定在异常活跃的气氛下进行,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率与参与度。所以在常态课中要把活动的质量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一节课中探究等活动的次数应适宜,简单的问题就不需要探究,过分复杂的、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问题也不宜探究。充分透彻有效的活动哪怕只有一个也就够了,当学生找到了思维的切入点、思路打开了、課堂气氛自然就和谐、活跃了,进而才会产生“精神的交流和生命的会晤”。
1.3 关注英语常态课中的学习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与激励,这就需要适当的评价。评价是一个促进发展的过程,课堂中的评价一般有激励、督促和促进反思等综合作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
(1)教师的评价不能单一地指向活动的结果,而应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技巧、思维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学会倾听讲话,学会欣赏他人。
(2)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客观性地评价,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给与肯定,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适当鼓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当然,过份无价值的褒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更要避免评价的幼教化倾向,一味地做“好好先生”如:老师带头鼓掌、频繁使用“太好了”、“太棒了”等词语。只有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3)不要把教师作为惟一的评价者,应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4)教师还要将课堂评价与课后评价有机地结合,善于运用非正式场合的评价鼓励学生,比如:“非正式场合的个别谈心”、“互动式的作业批阅”等,以“互动式的作业批阅”为例:老师如果百忙之中能抽空在学生作业本上写下寥寥数语,真诚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建议、关心和指导,学生会很感激同时也就更容易接受意见,实际应用中,学生甚至还会在作业中主动留言,最终形成互动式的作业批阅,长期以往,作业会成为师生传递信息的载体、情感的纽带,有助于形成和谐课堂、生态课堂。
2 上好英语常态课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2.1 在备课中“教学策略的研究”要常态化
课堂效率的高低应该以学生的收获为准,而不完全以教师准备内容的多少来定。所以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才是最重要的备课内容,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常态下的备课应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传统备课经常把重点落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学生往往被作为一个抽象的群体来认识,这是一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做法。备课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预想课堂中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问题,综合考虑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被激发,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此相适应:教师的教学反思也要经常化、具体化,比如:提倡带MP3进入课堂、借助录像设备等进行自录自评,提高教学反思的可操作性,便于对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2.2 利用习题课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常态化
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三个被分开的孤立的目标,三者其实是统一的整体。实践中几乎每一种学习活动都同时蕴涵着三维目标,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往往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实现。在评讲习题时既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手段,应该得到相当的重视,不能变成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盲区。在习题教学中选择典型例题,通过变式、引申、比较、迁移等方法,强化学生对思维的过程、结果的自我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等,可以使解题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走一条思维品质培养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2.3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要常态化
问题导学是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重要方法。知识是教师直接“给”的,还是经过真正的“引导”后获得的?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不同。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只有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其实新教材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在竭力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大多数章节的内容编排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设计,把讨论法、问题导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努力改良,保證提问有适度的频率和质量,让问题导学贯穿始终,起到启发思维、串联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控制学习方向的作用。
3 英语常态课的避讳与应对
既然常态课属于家常便饭,不必整天张罗丰盛的美餐,就难免出现松散、重复、随意的倾向。
常态课的低调性:(1)随意:许多常态课都属于自由型,既不按照教学方案上课,凭着自己的感觉走,上到哪,算到哪,既浪费了时间,又使学生产生疲劳之状,课堂随意性大。(2)松散:虽然常态课也预设了教学步骤,但是如何做到前后照应,环节过渡,步骤间联系等比较自由,没有约束。许多常态课呈现牛头对不上马嘴的现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讨论思考缺乏明确具体要求,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老师的拍子。(3)重复:在常态课上,学生未卜先知,知道老师一贯的做法,如教法不变,模式不变。每一堂课都重复着以前的戏,调子一样,节拍也无变化,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觉得乏味,甚至会厌学。
如果克服这些低调的行为呢?这就有必要引公开课的丰韵之水浇常态课的枯涩之花——开渠引水浇花:
公开课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办法,引用公开课的长处,弥补常态课的不足,这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也是检阅课改成功与否的表现形式。
学习公开课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学习公开课艺术揭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悬念与探究心理;学习公开课加强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课题,让课堂的组织教学更为严密;学习公开课教师春风满面,充满激情,使常态课的学生精神焕发,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学习公开课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避免枯燥乏味、无波无谰的平静课堂;学习公开课诗情画意的教学语言,为常态课注入灵气的语言魅力……
如果课堂是一个大舞台,那么学生就是舞台上的主要演员,教师则是导演。导演要给演员足够大的舞台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尽情释放。导演给的舞台有多大,演员的心就有多大。
现在很多特级教师不是都在呼吁“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在教育教学“返朴归真”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扎实的训练,朴实的教风,展示真实的课堂,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总之,回归常态的教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只有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常态课中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服务,新课程才会进一步走向冷静与成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2]http://blog.kcjy.cn/user1/2878/default.html.
[3]陈建翔,陈云涛.新教学:为学习服务.
[4]刘兼,孔企平.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5]刘良华.标本教学研究.星沙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去年,我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之一就是:“积极推进实施常态课教学”。作为常态课堂的践行者——教师,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落实常态课堂的基本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般来说,所听之课大多有两种:一种是公开课、观摩课;另一种是常态课。它们是有区别的:
有人说,公开课是盛宴,常态课是家常便饭。盛宴的花色多,菜肴精细,是给客人吃的。家常菜虽然是给自己吃的,但要想做得美味可口,也得花一番功夫才行!可见,常态课并不是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按部就班执行教案的随意课,而是教师基于现实的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呈现出的精彩而灵动的课。常态课的精彩就在于扎实、朴实、真实的。下面本人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上好常态课。
1 关注英语课堂的三个教学环节
1.1 关注英语常态课中设计导课
常态课虽是原生态,但导课不可缺少。简洁、巧妙、指向性强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在常态课中教师要力争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进而才会产生高昂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内心状态。所以既不能把导课简单理解为导入课题的序言,也不能理解成吸引眼球的点缀,更不能省略。
1.2 关注英语常态课中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中的活动主要包括讨论交流、探究、实验等等,有效的师生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所以活动经常是公开课中最靓丽的风景,在常态课中我们怎么才能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1)是否留给学生独立用英语思考和反思的机会?思维的独立性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即组织学生讨论,难免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再考虑采用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突破,这样既保证了活动的必要性、有效性,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教育往往是需要等待的。
另外,每一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既要关注成功探究者的体会也要引导未成功学生反思“我为什么没有成功?”让他们明白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哪些正确的结论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活动的有效性,那种为活动而活动大可不必。
(2)是否真正让“弱势”群体参与到英语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不断地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关注的真的是学生吗?我关注了全体学生吗?弱势群体在干什么呢?研究表明,在竞争激烈的课堂结构中,弱势群体更容易产生无助的情绪,愈加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所以宁可降低活动难度、或者将问题内容进行细分、也要力争把最适合的问题在最适当的时机交给最适合的学生,让弱势群体在学习过程中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重视英语预设是否也重视英语生成。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都是说预的重要性。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测的,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必须作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在一般设计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时,教师就按照预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当学生的学习情形与我们的预设产生较大的落差时,理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营造一个充分、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积极的交流。因此,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技艺的展现,期间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生成的美丽。
课堂中的“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预设、计划的重要补充和延伸。重要的生成往往出现在常态课上,反映到课堂中就是不要怕出“意外”,更不能故意设计陷阱来“诱敌深入”,不少老师在公开课上也敢于让学生临场自由提问,然后师生互动、讨论解决,这是对老师的挑战与考验,需要一定的勇气,深刻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所以在课堂中出现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或未知的领域时,教师尽可能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当场解决,或者坦然面对自己认识上的不足,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相互讨论、为学生创设 “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4)英语活动是否有高质量?课堂气氛活跃不等于学生思维活跃,活动的次数也不能代表活动的质量,“互动式”的课堂更不能丢掉“秩序”,实际上,探究等活动并不强求“一定要动手”,也不强求一定在异常活跃的气氛下进行,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率与参与度。所以在常态课中要把活动的质量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一节课中探究等活动的次数应适宜,简单的问题就不需要探究,过分复杂的、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问题也不宜探究。充分透彻有效的活动哪怕只有一个也就够了,当学生找到了思维的切入点、思路打开了、課堂气氛自然就和谐、活跃了,进而才会产生“精神的交流和生命的会晤”。
1.3 关注英语常态课中的学习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与激励,这就需要适当的评价。评价是一个促进发展的过程,课堂中的评价一般有激励、督促和促进反思等综合作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
(1)教师的评价不能单一地指向活动的结果,而应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技巧、思维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学会倾听讲话,学会欣赏他人。
(2)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客观性地评价,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给与肯定,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适当鼓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当然,过份无价值的褒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更要避免评价的幼教化倾向,一味地做“好好先生”如:老师带头鼓掌、频繁使用“太好了”、“太棒了”等词语。只有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3)不要把教师作为惟一的评价者,应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4)教师还要将课堂评价与课后评价有机地结合,善于运用非正式场合的评价鼓励学生,比如:“非正式场合的个别谈心”、“互动式的作业批阅”等,以“互动式的作业批阅”为例:老师如果百忙之中能抽空在学生作业本上写下寥寥数语,真诚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建议、关心和指导,学生会很感激同时也就更容易接受意见,实际应用中,学生甚至还会在作业中主动留言,最终形成互动式的作业批阅,长期以往,作业会成为师生传递信息的载体、情感的纽带,有助于形成和谐课堂、生态课堂。
2 上好英语常态课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2.1 在备课中“教学策略的研究”要常态化
课堂效率的高低应该以学生的收获为准,而不完全以教师准备内容的多少来定。所以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才是最重要的备课内容,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常态下的备课应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传统备课经常把重点落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学生往往被作为一个抽象的群体来认识,这是一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做法。备课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预想课堂中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问题,综合考虑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被激发,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此相适应:教师的教学反思也要经常化、具体化,比如:提倡带MP3进入课堂、借助录像设备等进行自录自评,提高教学反思的可操作性,便于对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2.2 利用习题课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常态化
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三个被分开的孤立的目标,三者其实是统一的整体。实践中几乎每一种学习活动都同时蕴涵着三维目标,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往往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实现。在评讲习题时既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手段,应该得到相当的重视,不能变成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盲区。在习题教学中选择典型例题,通过变式、引申、比较、迁移等方法,强化学生对思维的过程、结果的自我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等,可以使解题的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走一条思维品质培养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2.3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要常态化
问题导学是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重要方法。知识是教师直接“给”的,还是经过真正的“引导”后获得的?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不同。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只有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其实新教材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在竭力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大多数章节的内容编排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设计,把讨论法、问题导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努力改良,保證提问有适度的频率和质量,让问题导学贯穿始终,起到启发思维、串联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控制学习方向的作用。
3 英语常态课的避讳与应对
既然常态课属于家常便饭,不必整天张罗丰盛的美餐,就难免出现松散、重复、随意的倾向。
常态课的低调性:(1)随意:许多常态课都属于自由型,既不按照教学方案上课,凭着自己的感觉走,上到哪,算到哪,既浪费了时间,又使学生产生疲劳之状,课堂随意性大。(2)松散:虽然常态课也预设了教学步骤,但是如何做到前后照应,环节过渡,步骤间联系等比较自由,没有约束。许多常态课呈现牛头对不上马嘴的现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讨论思考缺乏明确具体要求,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老师的拍子。(3)重复:在常态课上,学生未卜先知,知道老师一贯的做法,如教法不变,模式不变。每一堂课都重复着以前的戏,调子一样,节拍也无变化,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觉得乏味,甚至会厌学。
如果克服这些低调的行为呢?这就有必要引公开课的丰韵之水浇常态课的枯涩之花——开渠引水浇花:
公开课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办法,引用公开课的长处,弥补常态课的不足,这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也是检阅课改成功与否的表现形式。
学习公开课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场所;学习公开课艺术揭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悬念与探究心理;学习公开课加强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课题,让课堂的组织教学更为严密;学习公开课教师春风满面,充满激情,使常态课的学生精神焕发,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学习公开课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避免枯燥乏味、无波无谰的平静课堂;学习公开课诗情画意的教学语言,为常态课注入灵气的语言魅力……
如果课堂是一个大舞台,那么学生就是舞台上的主要演员,教师则是导演。导演要给演员足够大的舞台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尽情释放。导演给的舞台有多大,演员的心就有多大。
现在很多特级教师不是都在呼吁“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在教育教学“返朴归真”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扎实的训练,朴实的教风,展示真实的课堂,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总之,回归常态的教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它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只有抛弃那些表面的热闹,抛弃教者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常态课中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服务,新课程才会进一步走向冷静与成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2]http://blog.kcjy.cn/user1/2878/default.html.
[3]陈建翔,陈云涛.新教学:为学习服务.
[4]刘兼,孔企平.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5]刘良华.标本教学研究.星沙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