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有效地减少或防止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方法 选择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在7.8 mmol/L~11.1 mmol/L之间的患者200例,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记录患者干预治疗前后血糖(空腹和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每三个月检查一次,观察期限1年。结果 显效136例;有效5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 通过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减少和控制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
【关键词】 糖耐量异常; 早期干预
糖尿病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1],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成倍增长之势。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后备军”人数巨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将难以阻止糖尿病快速增长的趋势。糖尿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现今对糖尿病的防治的策略仅仅局限于已诊断的患者,已诊断的患者只是糖尿病的极少数。因此,必须从糖尿病前期开始着手进行干预,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也已证明是可行的[2]。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优势,辩病与辩证相结合,通过饮食、运动、心理、中药及穴位的物理治疗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进行综合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1]。另外,中医药具有价低、质优、副作用少、疗效好、有良好的效价比等优点,适合我国国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2007年6月~2009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30~72岁,平均46.5岁。所有患者都经过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2 研究方法 试验前3 d,保证规律饮食,每天进食糖类的量不少于150 g,试验前1 d 21:00点以后不再进食,保证空腹10~14 h。次日8:00点先抽取空腹血糖,然后将83 g含水葡萄糖溶于300 ml温水中,3~5 min内饮进。之后1、2 h分别测血糖。整个试验过程患者均不能吸烟、进食,应静坐在椅子上等候。入选标准:(1)空腹血糖<6.1 mmol/L;(2)2 h血糖范围7.8 ~11.1 mmol/L。(3)全部患者均无典型糖尿病症状[4]。
1.3 中医干预治疗 (1)首先依据患者年龄,劳动强度等实际情况计算全天所需热量,进行饮食治疗,定时定量饮食,合理搭配,谨和五味[3]。(2)其次是运动治疗,运动有时、有度、多样[3]。(3)心理治疗。(4)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舌脉等表现,对其进行辨证分析,随证选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5)中医穴位治疗:利用现代物理学的原理,通过高能量子束对人体的膈腧穴、胰腧穴、涌泉穴、三阴交等穴位进行物理治疗。详细记录患者干预治疗前后血糖(空腹和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每三个月检查一次,观察期限1年。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于1997年发表的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分型,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无自觉症状。有效: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但<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无自觉症状。无效: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出现临床症状。
2 结果
200例患者经过1年的干预治疗后,显效136例,显效率为68%;有效59例,有效率为29.5%;无效5例,无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97.5%。
3 讨论
3.1 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1999年以前WHO把糖耐量异常诊断为早期糖尿病。从1999年开始,WHO新修订的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方案中将糖尿病发展阶段分为正常血糖及高血糖阶段。其中高血糖阶段又分两个时期,空腹血糖损害(IFG)及糖耐量损害(IGT)。由于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空腹血糖又是正常,所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果糖耐量异常阶段的患者任其自然发展,每年会有1/3转为糖尿病。因此在糖耐量异常时期进行干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3.2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引起的膳食结构改变,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总热量过剩,同时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包括对糖尿病的无知,热量摄取过多和体力活动减少,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发病率升高。所以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所有干预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干预治疗有西药干预和中医治疗干预,糖耐量异常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医学对单因素所致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处,但对复杂的多因素、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暂时鞭长莫及,而这方面却是中医药之所长。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从多系统、多器官、多靶点有效调节机体的功能紊乱,发挥防治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有独特的疗效[2]。西药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疗效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少,注重整体调节,趋向个体化,加减运用灵活,综合益处多,适合长期治疗。
3.2.1 饮食治疗 糖耐量异常的发病与饮食失调有关,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成为诱发和加重的因素[5],合理的饮食治疗可使患者获得全面的营养又不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定时、定量饮食,可以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合理搭配能更好的补益精气血津液。谨合五味,不同食物其性味不同,归经不同,正确服食五味,可增补相应的五脏之气[3],五味偏嗜,五脏营养失调,阴阳失衡,就会发生疾病。
3.2.2 运动治疗 遵循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不可过劳,否则会损伤脏腑精气,诱发疾病,通过适量的运动健身可以舒筋通络,形神兼备;调和气血,充实脏腑,壮内以强外;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平衡[3]。
3.2.3 心理治疗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五志化火与糖耐量异常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6]。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情绪稳定,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3.2.4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等表现,对其进行辨证分析,随证选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除按常规辨证施治外,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辨病[6]。
3.2.5 中醫穴位治疗 人体经络遍布人体各处,利用现代物理学的原理,通过高能量子束对人体的膈腧穴、胰腧穴、涌泉穴、三阴交等穴位进行物理治疗,辅以内分泌、胰、胆、三交、神门等耳穴压豆治疗,可迅速改善胰岛素分泌,使胰岛素合成功能增强,有效调整内分泌紊乱,使血糖迅速下降。
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糖耐量异常者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人群,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患糖尿病高危人群,国内国际的流行病学资料均显示,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每年都有一部分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糖耐量异常阶段与体质因素,饮食失节密切相关,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通过开展糖耐量异常的干预治疗,及时控制发病因素,大大降低了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4]。积极有效地开展糖耐量异常阶段的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此干预治疗,政府可节约医药资金,大幅减轻政府医疗、单位、家庭、个人的经济负担,尤其在农村,由于存在不良生活方式,更有必要进行健康宣教以及生活方式的干预,由于经济原因,糖尿病患者对药费的支付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早发现早干预糖耐量异常患者显得更必要,早干预可以减少百姓的经济负担,因此说早干预治疗糖耐量异常是十分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潘秋,周丽波,仝小林.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3:191-193.
[2] 胡梅芳.大柴胡汤加味治疗糖耐量异常40例临床研究.浙江中医杂志,2009,05:318-319.
[3] 周卓宁.自拟花芪降糖方干预糖耐量异常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2001,06:13-15.
[4] 王宝华.糖耐量低减的中医研究进展.北京中医药,2004,05:299-301.
[5] 马纲,柴可夫.糖耐量低减人群的中医药治未病综合干预模式疗效观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4:491-493.
[6] 雷晴,周兴华.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40-242.
(收稿日期:2011-03-01)
(本文编辑:王春芸)
【关键词】 糖耐量异常; 早期干预
糖尿病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1],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成倍增长之势。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后备军”人数巨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将难以阻止糖尿病快速增长的趋势。糖尿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现今对糖尿病的防治的策略仅仅局限于已诊断的患者,已诊断的患者只是糖尿病的极少数。因此,必须从糖尿病前期开始着手进行干预,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也已证明是可行的[2]。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优势,辩病与辩证相结合,通过饮食、运动、心理、中药及穴位的物理治疗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进行综合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1]。另外,中医药具有价低、质优、副作用少、疗效好、有良好的效价比等优点,适合我国国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2007年6月~2009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30~72岁,平均46.5岁。所有患者都经过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2 研究方法 试验前3 d,保证规律饮食,每天进食糖类的量不少于150 g,试验前1 d 21:00点以后不再进食,保证空腹10~14 h。次日8:00点先抽取空腹血糖,然后将83 g含水葡萄糖溶于300 ml温水中,3~5 min内饮进。之后1、2 h分别测血糖。整个试验过程患者均不能吸烟、进食,应静坐在椅子上等候。入选标准:(1)空腹血糖<6.1 mmol/L;(2)2 h血糖范围7.8 ~11.1 mmol/L。(3)全部患者均无典型糖尿病症状[4]。
1.3 中医干预治疗 (1)首先依据患者年龄,劳动强度等实际情况计算全天所需热量,进行饮食治疗,定时定量饮食,合理搭配,谨和五味[3]。(2)其次是运动治疗,运动有时、有度、多样[3]。(3)心理治疗。(4)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舌脉等表现,对其进行辨证分析,随证选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5)中医穴位治疗:利用现代物理学的原理,通过高能量子束对人体的膈腧穴、胰腧穴、涌泉穴、三阴交等穴位进行物理治疗。详细记录患者干预治疗前后血糖(空腹和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每三个月检查一次,观察期限1年。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于1997年发表的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分型,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无自觉症状。有效: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但<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无自觉症状。无效: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出现临床症状。
2 结果
200例患者经过1年的干预治疗后,显效136例,显效率为68%;有效59例,有效率为29.5%;无效5例,无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97.5%。
3 讨论
3.1 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1999年以前WHO把糖耐量异常诊断为早期糖尿病。从1999年开始,WHO新修订的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方案中将糖尿病发展阶段分为正常血糖及高血糖阶段。其中高血糖阶段又分两个时期,空腹血糖损害(IFG)及糖耐量损害(IGT)。由于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空腹血糖又是正常,所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果糖耐量异常阶段的患者任其自然发展,每年会有1/3转为糖尿病。因此在糖耐量异常时期进行干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3.2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引起的膳食结构改变,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总热量过剩,同时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包括对糖尿病的无知,热量摄取过多和体力活动减少,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发病率升高。所以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所有干预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干预治疗有西药干预和中医治疗干预,糖耐量异常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医学对单因素所致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处,但对复杂的多因素、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暂时鞭长莫及,而这方面却是中医药之所长。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从多系统、多器官、多靶点有效调节机体的功能紊乱,发挥防治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有独特的疗效[2]。西药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疗效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少,注重整体调节,趋向个体化,加减运用灵活,综合益处多,适合长期治疗。
3.2.1 饮食治疗 糖耐量异常的发病与饮食失调有关,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成为诱发和加重的因素[5],合理的饮食治疗可使患者获得全面的营养又不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定时、定量饮食,可以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合理搭配能更好的补益精气血津液。谨合五味,不同食物其性味不同,归经不同,正确服食五味,可增补相应的五脏之气[3],五味偏嗜,五脏营养失调,阴阳失衡,就会发生疾病。
3.2.2 运动治疗 遵循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不可过劳,否则会损伤脏腑精气,诱发疾病,通过适量的运动健身可以舒筋通络,形神兼备;调和气血,充实脏腑,壮内以强外;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平衡[3]。
3.2.3 心理治疗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五志化火与糖耐量异常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6]。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情绪稳定,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3.2.4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等表现,对其进行辨证分析,随证选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除按常规辨证施治外,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辨病[6]。
3.2.5 中醫穴位治疗 人体经络遍布人体各处,利用现代物理学的原理,通过高能量子束对人体的膈腧穴、胰腧穴、涌泉穴、三阴交等穴位进行物理治疗,辅以内分泌、胰、胆、三交、神门等耳穴压豆治疗,可迅速改善胰岛素分泌,使胰岛素合成功能增强,有效调整内分泌紊乱,使血糖迅速下降。
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糖耐量异常者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人群,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患糖尿病高危人群,国内国际的流行病学资料均显示,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每年都有一部分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发展为糖尿病。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糖耐量异常阶段与体质因素,饮食失节密切相关,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通过开展糖耐量异常的干预治疗,及时控制发病因素,大大降低了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4]。积极有效地开展糖耐量异常阶段的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此干预治疗,政府可节约医药资金,大幅减轻政府医疗、单位、家庭、个人的经济负担,尤其在农村,由于存在不良生活方式,更有必要进行健康宣教以及生活方式的干预,由于经济原因,糖尿病患者对药费的支付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早发现早干预糖耐量异常患者显得更必要,早干预可以减少百姓的经济负担,因此说早干预治疗糖耐量异常是十分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潘秋,周丽波,仝小林.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3:191-193.
[2] 胡梅芳.大柴胡汤加味治疗糖耐量异常40例临床研究.浙江中医杂志,2009,05:318-319.
[3] 周卓宁.自拟花芪降糖方干预糖耐量异常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2001,06:13-15.
[4] 王宝华.糖耐量低减的中医研究进展.北京中医药,2004,05:299-301.
[5] 马纲,柴可夫.糖耐量低减人群的中医药治未病综合干预模式疗效观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4:491-493.
[6] 雷晴,周兴华.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40-242.
(收稿日期:2011-03-01)
(本文编辑:王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