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们去做任何一件事,或完成某一项工作,都需以兴趣作为基础,如果行为在行动过程中是被动进行的,那么,行为的结果也就大打折扣。同样的道理,在地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主动去探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 趣味性教学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中,那么,课堂本身就应该具有吸引力。笔者认为,要让地理课充满趣味,师生关系是首要的,其次要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后则要以创新的教学模式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讓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师生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一直把学生当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于是课堂中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讲授而让学生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知识传授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而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除了传递知识以外,还存在情感沟通。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更多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而要让学生能“听其言、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懂得尊重学生。其实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堂更为主动,原因就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良性的情感沟通。情感沟通的基础是尊重。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动不动对学生“批评教育”,甚至是“挖苦讽刺”,让学生失去兴趣。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存在差异,教师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对待所有的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以分层的学习目标来引导,在提问过程中采用难易不等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在课后练习中按照学生的层次而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或练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最后,教师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哪怕学生所提出问题是错误的,也要让学生有勇气说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发现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构建过程,初中学生的认知以直接认知为主,而教材中的知识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加之学生知识基础、经验方面的差距,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脱节”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形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呢?教学中发现,当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时,学生会更快地对新知识获得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以情境来引导学生形成过渡,从而快速进入到学习过程中。
首先,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直观过渡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学习中。例如:各种天气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寒潮?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其次,要注重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中,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提问“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如教学《热力环流》时,设问“风是怎么形成的”;学习“大气水平运动”时,设问“风是怎样运动的”;学习“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时,设问“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昼夜更替吗”;“假如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有无四季更替与五带的划分”等等。
三、设计创新的教学过程
传统地理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是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逐渐从讲授式教学过渡到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就在于能以学生为主体,在对学生兴趣激发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情境中快速进入到学习过程,在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样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的构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的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树能.初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与“快乐性”[J].考试周刊,2012.
[2]翟秀琴.浅析初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2,(2).
[3]石国令.初中地理趣味性教学策略浅析[J].东西南北,2012,(5).
【关键词】初中地理 趣味性教学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中,那么,课堂本身就应该具有吸引力。笔者认为,要让地理课充满趣味,师生关系是首要的,其次要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后则要以创新的教学模式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讓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师生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一直把学生当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于是课堂中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讲授而让学生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知识传授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而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除了传递知识以外,还存在情感沟通。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更多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而要让学生能“听其言、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懂得尊重学生。其实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堂更为主动,原因就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良性的情感沟通。情感沟通的基础是尊重。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动不动对学生“批评教育”,甚至是“挖苦讽刺”,让学生失去兴趣。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存在差异,教师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对待所有的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以分层的学习目标来引导,在提问过程中采用难易不等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在课后练习中按照学生的层次而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或练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最后,教师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哪怕学生所提出问题是错误的,也要让学生有勇气说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发现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构建过程,初中学生的认知以直接认知为主,而教材中的知识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加之学生知识基础、经验方面的差距,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脱节”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形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呢?教学中发现,当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时,学生会更快地对新知识获得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以情境来引导学生形成过渡,从而快速进入到学习过程中。
首先,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直观过渡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学习中。例如:各种天气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寒潮?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其次,要注重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中,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提问“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如教学《热力环流》时,设问“风是怎么形成的”;学习“大气水平运动”时,设问“风是怎样运动的”;学习“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时,设问“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昼夜更替吗”;“假如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有无四季更替与五带的划分”等等。
三、设计创新的教学过程
传统地理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是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应逐渐从讲授式教学过渡到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就在于能以学生为主体,在对学生兴趣激发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情境中快速进入到学习过程,在合作中进行学习,这样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的构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的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树能.初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与“快乐性”[J].考试周刊,2012.
[2]翟秀琴.浅析初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2,(2).
[3]石国令.初中地理趣味性教学策略浅析[J].东西南北,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