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不仅是课堂教学素材的载体,而且为教师提供了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但由于教师个人素质和学生学习能力及地域性的差异,有时教师需要参考不同的教材,对一些内容进行整合、加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创设创新的空间。
一、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读懂文本、读懂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最基本环节,只有在读懂教材的前提下才能把握和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构建方案,同时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和支撑点。
1.整体研读,将各知识块串成一条线。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关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册教材的内容,而应了解整个小学阶段各知识点的呈现序列,理清教材中各个领域的编排线索,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如五年级下册P6“试一试”中第2题,就有新知识点——折扣;P69“蛋白质含量”(简单的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新课中有百分数怎样化成分数或小数,但分数化百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却安排在“练一练”中的第1题。因此,教师备课之前一定要熟悉练习中的内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领会每课的编写意图以及旁注、提示语。
教材中素材的选择、呈现方式都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教学素材的内涵和呈现的顺序,从内容、顺序上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例如,“认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的内容,编者的意图是让教师依次呈现图片让学生来获取信息,还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算理,还是算法?在课前,教师都要弄清楚,切不可含糊了事,教完就算。特别是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活用教材,以生活为依托有效整合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改编教材中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创设、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时,教材上多是些“实际、计划”之类的学习素材,与学生生活较远,还不如选择利息、股市、购物等生活内容。如:“我们要到东阳横店长征博物馆游玩,门票要108元,50人到200人打八五折, 200人到500人打八折,超过500人打六折。问:我们全班去至少要多少元?我们整个年级去至少要多少元?假如你是校长,你怎样来安排这次春游?”由于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三、主动整合,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1.弥补教材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航向”,主动驾驭教材,对教材进行经验性的加工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的、丰富的、有层次的学习材料。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教材呈现的是一幅“3的倍数”图,要求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教材虽然没有把结论直接出示给学生,但学生都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参与的自主权。教师可作如下处理:(1)数学游戏,学生报数——教师判断——学生验证。教师准确、迅速地判断,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2)引发冲突:“只看个位上的数,行吗?”(3)提出猜想:小组活动,用3、4、5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判断这些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4)检验,得出结论。这样组织教学内容,不但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识,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2.重组教材,优化组合。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结合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自己创编习题:“小红有2角和5角的钱币各4张,问小红一共有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使学生在理解“2×4 5×4=(2 5)×4”这个等式的同时,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出4个2(2角)加上4个5(5角)的和正好等于4个7(7角),这样就充分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四、正视差异,让教材内容动态化、趣味化
教材因为编写媒体的限制,不能把一些动态的情景表现出来;因地区、学生的差异,教材在本地区的适用性较差;一些新的内容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学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活化”教材,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可以把例题改为:“为配合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的顺利举行,学校委托服装厂加工一批服装。甲车间单独加工需15天完成,乙车间单独加工需10天完成。为了解两个车间的加工能力,校长想知道甲车间单独加工每天完成多少,乙车间单独加工每天完成多少?”然后,教师又问学生:“艺术节要提前举行,两车间同时加工几天能完成?”这样,工程问题是在故事化、情节化的过程中动态呈现的,引发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并提出解决策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多角度、全方位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教材的潜在优势,为有效课堂增色添彩。
(责编 杜 华)
一、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读懂文本、读懂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最基本环节,只有在读懂教材的前提下才能把握和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构建方案,同时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和支撑点。
1.整体研读,将各知识块串成一条线。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关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册教材的内容,而应了解整个小学阶段各知识点的呈现序列,理清教材中各个领域的编排线索,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如五年级下册P6“试一试”中第2题,就有新知识点——折扣;P69“蛋白质含量”(简单的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新课中有百分数怎样化成分数或小数,但分数化百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却安排在“练一练”中的第1题。因此,教师备课之前一定要熟悉练习中的内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领会每课的编写意图以及旁注、提示语。
教材中素材的选择、呈现方式都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教学素材的内涵和呈现的顺序,从内容、顺序上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例如,“认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的内容,编者的意图是让教师依次呈现图片让学生来获取信息,还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算理,还是算法?在课前,教师都要弄清楚,切不可含糊了事,教完就算。特别是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活用教材,以生活为依托有效整合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改编教材中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创设、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时,教材上多是些“实际、计划”之类的学习素材,与学生生活较远,还不如选择利息、股市、购物等生活内容。如:“我们要到东阳横店长征博物馆游玩,门票要108元,50人到200人打八五折, 200人到500人打八折,超过500人打六折。问:我们全班去至少要多少元?我们整个年级去至少要多少元?假如你是校长,你怎样来安排这次春游?”由于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三、主动整合,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1.弥补教材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航向”,主动驾驭教材,对教材进行经验性的加工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的、丰富的、有层次的学习材料。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教材呈现的是一幅“3的倍数”图,要求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教材虽然没有把结论直接出示给学生,但学生都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参与的自主权。教师可作如下处理:(1)数学游戏,学生报数——教师判断——学生验证。教师准确、迅速地判断,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2)引发冲突:“只看个位上的数,行吗?”(3)提出猜想:小组活动,用3、4、5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判断这些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4)检验,得出结论。这样组织教学内容,不但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识,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2.重组教材,优化组合。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结合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自己创编习题:“小红有2角和5角的钱币各4张,问小红一共有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使学生在理解“2×4 5×4=(2 5)×4”这个等式的同时,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出4个2(2角)加上4个5(5角)的和正好等于4个7(7角),这样就充分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四、正视差异,让教材内容动态化、趣味化
教材因为编写媒体的限制,不能把一些动态的情景表现出来;因地区、学生的差异,教材在本地区的适用性较差;一些新的内容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学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活化”教材,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可以把例题改为:“为配合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的顺利举行,学校委托服装厂加工一批服装。甲车间单独加工需15天完成,乙车间单独加工需10天完成。为了解两个车间的加工能力,校长想知道甲车间单独加工每天完成多少,乙车间单独加工每天完成多少?”然后,教师又问学生:“艺术节要提前举行,两车间同时加工几天能完成?”这样,工程问题是在故事化、情节化的过程中动态呈现的,引发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并提出解决策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多角度、全方位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教材的潜在优势,为有效课堂增色添彩。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