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对9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术后子宫体积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统计,从MRI、血CA125水平、术中所用栓塞颗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子宫动脉栓塞术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术后3、6、12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的月经量均不同程度减少,平均减少60%,贫血症状平均术后3个月Hb完全恢复,最多不超过6个月。93例中,28例(30.1%)术后痛经完全消失,62例(66.7%)明显缓解,3例部分缓解,术后子宫体积呈进行性缩小,以术后6个月最为明显。治疗前后痛经及其月经量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 01),但各随访时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例患者治疗后月经经期明显缩短,经量均明显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 5)。 结论: 通过术前一系列临床检查和分析,可筛选出适宜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提高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 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74-02
引言
子宫腺肌病的病理实质是正常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肌层,异位内膜需要子宫动脉供血。该病是一种妇科常见病症,发病率近年来趋于上升化和年轻化。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将子宫动脉栓塞作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最佳选择。该手段可引发异位子宫内膜发生缺血性坏死后,病变部位得到吸收,子宫体积变小,可避免对患者机体造成创伤,保留生育能力。现将我院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的9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作同顾性分析。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0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症患者93例,年龄35~50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加重痛经、月经过多。所有患者均有药物治疗2~8年疗效不佳或无效病史,且不愿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者。均入院后查血常规和CA125、子宫、附件彩超,完善常规术前检查,避开月经期进行。入选标准:①年龄不低于27岁,不超出50岁的女性;②有生育经历;③行经期间量多或伴有痛经症状;④经检查病症被确诊;⑤实施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自愿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手段;⑥伴盆腔异位病灶患者在进行腹腔镜处理后,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方式。
2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安定10 mg,消毒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插入5F猪尾导管行髂总动脉造影,观察双侧子宫动脉开口、走形及血供情况。在透视下借助泥鳅导丝将单弯导管插至左侧子宫动脉主干远端,栓塞剂使用栓塞微粒,微粒直径100~300 um、300~500 um,与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相混合,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栓塞剂入子宫动脉,当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变慢或有血管铸型时再以明胶海绵碎粒(1 mm×1 mm×1 mm)进行子宫动脉主干栓塞,复查造影显示子宫动脉血流停滞,左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然后同样方式进行右侧子宫动脉行的栓塞治疗。再进行髂内动脉造影证实子宫动脉血流阻断,术毕。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穿刺部位的下肢制动24 h,并给予止痛、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术后随访
术后3、6、12个月复查,内容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月经量的变化(以术前经期卫生巾使用数量为基数,术后每次经期使用数与之比较) 痛疼情况的变化(痛经分级根据国际通用的慢性疼痛分级问卷[1]为准)及性生活改善情况,复查MRI或B超,观察子宫体积及子宫肌层、病灶内血量的变化。
3统计学方法
子宫体积按公式(ABCp/6)cm3(A、B、C分别为子宫的三维径线直径)。所得数据均以x ±s表示,使用SPSS(10.0)软件包,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检验水准a=0.05。
结果
临床疗效:术后3、6、12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的月经量均不同程度减少,平均减少60%,贫血症状平均术后3个月Hb完全恢复,最多不超过6个月。93例中,28例(30.1%)术后痛经完全消失,62例(66.7%)明显缓解,1例部分缓解,术后子宫体积呈进行性缩小,以术后6个月最为明显。
治疗前后痛经及其月经量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 01),但各随访时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例患者治疗后月经经期明显缩短,经量均明显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 5)痛经及月经量的改变情况
讨论
子宫腺肌病的特征: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多、子宫均匀增大质硬。动脉栓塞治疗后1-6个月子宫开始变软,体积缩小,多数患者是在术后3-6个月出现以上的变化,而且变化是在痛经、月经量多、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改善后才出现子宫体积和病灶体积明显缩小。主要是由于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是从创伤口倒长到子宫肌层里而形成异位内膜,异位内膜随着月经周期脱落出血而停留在子宫肌层,但无法正常排出体外,而引起子宫体增大、痛经、经量过多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经血在子宫肌层里越积越多,导致子宫肌层的纤维化,使子宫体越来越硬,痛经也一次比一次强烈的特异性,所以子宫缩小的速度相对要缓慢一些,局灶型的比布满型的变化明显,这也是由于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特点决定的。
运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直接阻断了子宫及病灶血供,可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病灶呈缺血、缺氧性改变,直至坏死吸收。病灶释放的使子宫收缩引起痛经的前列腺素类物质释放减少,使痛经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同时,增生的肌细胞和结缔组织也发生坏死溶解吸收,使肌层病灶缩小直至消失。局部雌激素水平和雄激素受体下降,使子宫变软,子宫体积明显缩小,有效地减少了月经量。正常的肌层由于侧枝循环的建立会逐渐恢复血运。
参考文献:
[1]王一平,申东峰.子宫腺肌病的介入治疗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2,9(20):146-147
[2]王毅堂,徐惟,吴珂,等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128例临床分析,当代医学一中国介入放射学专题,2009,15(11):154-157
[3]丰有吉,沈铿 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7-378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 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74-02
引言
子宫腺肌病的病理实质是正常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肌层,异位内膜需要子宫动脉供血。该病是一种妇科常见病症,发病率近年来趋于上升化和年轻化。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将子宫动脉栓塞作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最佳选择。该手段可引发异位子宫内膜发生缺血性坏死后,病变部位得到吸收,子宫体积变小,可避免对患者机体造成创伤,保留生育能力。现将我院有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的9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作同顾性分析。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0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症患者93例,年龄35~50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加重痛经、月经过多。所有患者均有药物治疗2~8年疗效不佳或无效病史,且不愿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者。均入院后查血常规和CA125、子宫、附件彩超,完善常规术前检查,避开月经期进行。入选标准:①年龄不低于27岁,不超出50岁的女性;②有生育经历;③行经期间量多或伴有痛经症状;④经检查病症被确诊;⑤实施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自愿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手段;⑥伴盆腔异位病灶患者在进行腹腔镜处理后,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方式。
2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安定10 mg,消毒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插入5F猪尾导管行髂总动脉造影,观察双侧子宫动脉开口、走形及血供情况。在透视下借助泥鳅导丝将单弯导管插至左侧子宫动脉主干远端,栓塞剂使用栓塞微粒,微粒直径100~300 um、300~500 um,与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相混合,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栓塞剂入子宫动脉,当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变慢或有血管铸型时再以明胶海绵碎粒(1 mm×1 mm×1 mm)进行子宫动脉主干栓塞,复查造影显示子宫动脉血流停滞,左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然后同样方式进行右侧子宫动脉行的栓塞治疗。再进行髂内动脉造影证实子宫动脉血流阻断,术毕。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穿刺部位的下肢制动24 h,并给予止痛、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术后随访
术后3、6、12个月复查,内容为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月经量的变化(以术前经期卫生巾使用数量为基数,术后每次经期使用数与之比较) 痛疼情况的变化(痛经分级根据国际通用的慢性疼痛分级问卷[1]为准)及性生活改善情况,复查MRI或B超,观察子宫体积及子宫肌层、病灶内血量的变化。
3统计学方法
子宫体积按公式(ABCp/6)cm3(A、B、C分别为子宫的三维径线直径)。所得数据均以x ±s表示,使用SPSS(10.0)软件包,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检验水准a=0.05。
结果
临床疗效:术后3、6、12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的月经量均不同程度减少,平均减少60%,贫血症状平均术后3个月Hb完全恢复,最多不超过6个月。93例中,28例(30.1%)术后痛经完全消失,62例(66.7%)明显缓解,1例部分缓解,术后子宫体积呈进行性缩小,以术后6个月最为明显。
治疗前后痛经及其月经量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 01),但各随访时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例患者治疗后月经经期明显缩短,经量均明显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 5)痛经及月经量的改变情况
讨论
子宫腺肌病的特征: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多、子宫均匀增大质硬。动脉栓塞治疗后1-6个月子宫开始变软,体积缩小,多数患者是在术后3-6个月出现以上的变化,而且变化是在痛经、月经量多、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改善后才出现子宫体积和病灶体积明显缩小。主要是由于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是从创伤口倒长到子宫肌层里而形成异位内膜,异位内膜随着月经周期脱落出血而停留在子宫肌层,但无法正常排出体外,而引起子宫体增大、痛经、经量过多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经血在子宫肌层里越积越多,导致子宫肌层的纤维化,使子宫体越来越硬,痛经也一次比一次强烈的特异性,所以子宫缩小的速度相对要缓慢一些,局灶型的比布满型的变化明显,这也是由于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特点决定的。
运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直接阻断了子宫及病灶血供,可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病灶呈缺血、缺氧性改变,直至坏死吸收。病灶释放的使子宫收缩引起痛经的前列腺素类物质释放减少,使痛经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同时,增生的肌细胞和结缔组织也发生坏死溶解吸收,使肌层病灶缩小直至消失。局部雌激素水平和雄激素受体下降,使子宫变软,子宫体积明显缩小,有效地减少了月经量。正常的肌层由于侧枝循环的建立会逐渐恢复血运。
参考文献:
[1]王一平,申东峰.子宫腺肌病的介入治疗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2,9(20):146-147
[2]王毅堂,徐惟,吴珂,等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128例临床分析,当代医学一中国介入放射学专题,2009,15(11):154-157
[3]丰有吉,沈铿 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