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资源,优化学习效果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错误则是学习的相伴产物,因此,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难得的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反思、学习,让错误如清泉激活我们的数学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做法概括如下:换位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欲擒故纵——提供错误的机会;点石成金——发挥错误的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错误资源价值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错误则是学习的相伴产物,因此,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错误的课堂往往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课堂上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视学生的错误为洪水猛兽,而应该以宽大包容的心看待错误,正视课堂中错误的存在,并加以合理利用引导,把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让错误因利用而美丽,使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一、换位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常常会出现我们意料之外的答案,学生要么不明题意,答非所问,要么粗心大意,指鹿为马。当学生犯下错误时,教师最好不要急着批评纠正,而应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机会,同时试着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错误的成因,只有明白错误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位置》时,学生就犯了个错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前、后这一组方位词,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我站在讲台桌前,和小朋友面对面):“小朋友们,老师在你们的……”
  “前面!”孩子齐刷刷地回答。
  我满意地点点头:“那么你们在老师的……”
  “后面!”这一回答竟然也齐刷刷。
  我愣了一下,不对呀。又问了一遍:“你们在老师的……”
  “后面!”还是只有一个声音。
  我忍不住提醒:“我们站直了,眼睛所看到的是前面哦,你们在老师的……”
  “后面!”“前面!”这一回,总算有点不一样的声音了。但大部分同学还是坚持认为他们在老师的后面。
  我急了,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回答不出来呢?刚想斥责他们不认真思考,转念一想,觉得还是先听听他们的说法,于是我请了一位同学来讲他的想法。
  “老师在我们的前面,我们当然在老师的后面了,前和后不是相对的吗?”那孩子说道。
  瞧瞧这些孩子,谁说他们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思考了?他们分析得多好啊,只是对于只有六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更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换位”,我请孩子分成四组,一组一组地站到讲台上来,亲眼看看讲台下的同学是在老师的前面还是后面。四组轮完后,学生都已经明白老师在他们的前面,他们也在老师的前面了。这时,我趁热打铁:“为什么老师在你們的前面,你们也在老师的前面呢?”孩子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不一会儿就得出结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嘛!”不仅如此,我还趁机让他们明白了左和右的相对性……
  二、欲擒故纵——提供错误的机会
  错误其实并不可怕,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所以,课堂上,我们故意设下一些陷井,给学生提供一下犯错误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推翻错误,获得成功,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设计了这么两道复习题:
  习题一、
  一个长方体纸箱,从里面量,长24厘米,宽18厘米,高9厘米,最多能放进几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
  学生读题后片刻,便纷纷列出算式:24×18×9÷(3×3×3)=144(个)我微笑地给出答案:完全正确。并表扬他们审题认真,认算准确。之后抛出第二题:
  一个长方体纸箱,从里面量,长25厘米,宽20厘米,高7厘米,最多能放进几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
  学生一看,和刚才那题差不多,便动起笔来,隐隐还听到有学生说:“换汤不换药,小意思!”不一会儿,学生们都给出了一致的答案:25×20×7÷(5×5×5)=28(个)我还是微笑着问:“你们确定是这样吗?”“确定!”声音很响亮。还不时传来一点小声音:“不是和刚才那题一样吗?只是数字换了!”我还是微笑:“如果老师说这样做错了呢?你们是不是再好好想想看?”
  错了?学生看我不像开玩笑的样子,一个个也严肃起来了,重新审视着题目,几个同学开始在纸上涂涂画画……两分钟过后,有同学举手了:“这两道题看似一样,其实并不相同,你看,第一道题,长宽高都刚好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它可以装得满满的,而第二道题的高只有7厘米,只能摆一排,还剩两厘米,这两厘米不能再装正方体了,也就是说,第二题实际上只能摆20个,长25÷5=5(个)宽20÷5=4(个)高7÷5=1个)……2(分米)剩下的那两分米是放不下一个正方体的,总的就是4×5×1=20(个)。”多好的解释啊,听得我不时点头,同学们也若有所悟。
  可以说,学生的这次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我完全可以在分析第一题时提醒学生注意第二种现象的存在,但我觉得让学生多走弯路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分析这种错例对学生来说是种宝贵的经历,学生经过了这一次“摔打”——自己犯的错误自己推翻,在错误的基础上取得成功,不但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一定对此印象深刻,今后在此类问题上就会少走弯路了。
  三、点石成金——发挥错误的价值
  不可否认,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学资源是在课堂中生成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虽然很多教师都不喜欢课堂上出现错误,甚至当学生的错误为一块顽石,但如果我们利用得当,那“顽石”也完全有可能被点化成金。曾听过吴正宪老师的《平均分》一课,课堂上,学生对“把一个圆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是否正确持不同意见。吴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错误答案,而是请孩子分成正反两派进行辩论。一开始,吴老师给了正方一个圆片,让他们论证自己的观点,正方很快地就把一个圆从中间分开,拿出其中一份,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圆的二分之一。”反方也不甘落后,把一个圆分成一大一小两部分,拿出一小片说:“这不是圆的二分之一。”因为吴老师一开始就规定要是辩论过程中你觉得对方的观点是对的,随时可以到对方的队伍里去,所以此时,正方的一部分人跑到反方队伍里了,正方不乐意了,说:“我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了,这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没有错啊。”反方反驳:“题目又没有说要平均分。”这时,吴老师适时发话了:“看来,有没有平均分确实很关键,要看是不是占二分之一,关键是看有没有平均分了。”……不愧是名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吴老师能巧妙处理,点石成金,让孩子从错误中感受正确,从而发挥出了错误的最大价值。
  对教师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是一种机遇,一种挑战,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标准。我们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这一难得的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反思、学习,让错误如清泉激活我们的数学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有关痕迹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应用的问题。首先,文章针对痕迹检验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继而又提出了一系列将痕迹检验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形式侦查工作
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在校园中构建出一种良好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群体在这种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文化的培养、渐渐养成良好的精神与品质。因此,本文主要就校园文化促进学生
国际工程是跨国的经济活动,因而国际工程信函的书写相比国内较复杂。在国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文件,信函的数量是最多的,而且在项目合同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本文在研究特殊天候条件对高速公路的交通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出了此条件下产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然后构建了高速公路车辆行驶安全保障系统,并给出了本系统的构建思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抛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
最近以来,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进行了全新部署,提出了全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残疾人工作必须树立新目标,以满足广大残疾人的新期盼和新需求,迎接大好发展形势.如何突破难点,扎
【摘要】威廉·勃特勒·叶芝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杰出爱尔兰文艺领袖,被T.S Eliot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诗人”。为了挣脱英国的殖民枷锁,以叶芝为首的爱尔兰杰出人士积极倡导“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以构建爱尔兰民族身份,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精神上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但是在追溯爱尔兰古老文化、构建爱尔兰民族身份的同时叶芝也融入了他的贵族情结,本文将分析爱尔兰文化的贵族主义传统以及该情怀在民族身份构建
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发挥其全面性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审美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兴趣和成绩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育的全面性和重要性,语文老师要自觉地把
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在面对长篇幅,大容量的文学作品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更高的课堂效率呢?除了教师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中
随着交流的日益便捷,极大地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在对社交网络的研究中发现用户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集群特性,常常是具有部分相似性的用户之间联系紧密,具有差异性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