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盱眙东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zjh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阳,位于现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境内,起于春秋战国,兴于秦汉,衰于三国两晋,毁于南北朝。因地处江淮之地,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唐以前经济、人文的发达,为民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目前,在东阳地区还有许多的故事传说、秧歌小调、喜话劝词、诗摭等流传于民间,扎根乡土,浸入民心,在乡亲们的沟通和交流中起到了感情交融和促进作用。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文化人类学一个新的、重要的、应用性质的研究学科,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研究更是一个全新的有待开拓和发现的领域。今天我们研究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就是要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实际工作,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关键词:非遗;现状;调查;保护传承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传承,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积淀。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数度辉煌的东阳,虽以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体的形式维系了“东阳文化”数千年不断的传承发展,但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对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个初步整理,以期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得以不断演变、不断进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人类所用。
  1 东阳地区非遗主要类别
  1.1 口头传承类
  包括:传说、故事两种。
  1.1.1 传说
  来自民间,以代代相承、口口相传形式流传古今,它与文学密不可分。东阳传说虽然是区域性的文化遗产,但它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情感价值,值得我们重视。本次调查共收录传说32篇,可分为以地名典故为内容的传说、以杰出人物为内容的传说等。
  ①以地名典故为内容的传说。如云山上的《仙人洞》《饮马池》《瓢儿井》《仙人石棋盘》《八角琉璃井》《钓鱼台》《磨刀涧》《磨刀石》《杏枝北向》等17篇充满了神奇故事的自然遗迹。②以杰出人物为内容的传说。如历史人物陈婴、张相如改写历史;汉代皇后陈阿娇,南朝皇后陈道止名贵天下等12篇。
  1.1.2 故事
  以歷史典籍及地方志书记载的人物作为依据。可分为史实故事、成语故事、人文故事、地名故事等。
  ①史实故事。如《东阳宁君秦嘉图再起》《陈母良计赚得儿孙俱封侯》《东阳媳妇馆陶公主的最后情缘》《东阳媳妇隆虑公主计深难保儿》《侯良富乱使邪法报应自家》等13篇,这些故事有较强的真实性,均依史料为依据编辑流传。②成语故事。如《东阳成语故事三则》之金屋藏娇、异军突起、卑梁之畔3篇。③人文故事,如《刘非平乱威震吴楚》《东阳神医徐氏父子》《保境安民的女英雄兰凤英》《李同兴传奇》《柯剑霞智平涂汉卿巨匪帮》《七星蛇药》《一女嫁“三王”》《刘建造出新物种骡子》等7篇,这些人文故事既有励志向上的,也有腐蚀人类灵魂的,均来源于生产生活,再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百姓生活的颠沛流离。④地名故事,如《永丰地名来历》《杀人塘来历》2篇。
  1.2 文学类
  包括:历代文人描写东阳有关的诗摭和东阳地区文人创作的诗词。
  ①历代文人描写东阳有关的诗摭。如:《东阳道中作》《送齐明府赴东阳》《东阳山人僻居》《云山山出云》《云山晚照》《东阳城怀古》《赋得一看云山远淮甸》等50篇,都是历代文人墨客为赞美东阳地区人事物或传唱精神留下的墨宝,可惜由于历史久远,以及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已经难以看到以前的诗人歌颂东阳的诗歌了。目前能看到的都是唐宋以后的诗人所作,如唐代诗人张继、方干,宋代诗人晃冲之、梅尧臣,明代诗人朱日藩、吴道敏等。到了清代,东阳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东阳云山成了我国众多诗人相互唱和的理想场所,如王试丹、孔尚任、傅登奎、杨景涟、王荫槐、刘石龄等著名诗人都来过云山,并留下了优美的诗篇。②东阳地区文人创作的诗词。如清代本土诗人李枝芃、李嶟父子著作的《西园集》《后圃编年稿集十六卷》《笑门诗集》《西园暮眺》《西园即事》《中秋夜对月歌》《晚行山中》《送青溪子》《春日河上泛舟》《夏夜》《过无闷园》和戚岬的《祝西园》《怀西园父子》《龙潭》《自题无闷园》《留别西园》《次韵峨士春日见怀》等共计121篇,都是对东阳繁华昌盛的赞美,对东阳大小云山景色的感叹。其中三位诗人的诗集《西园集》《后圃编年稿集十闪卷》《笑门诗集》分别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传世,以昭示后人,怀古思今。
  1.3 说唱类
  东阳说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小调、秧歌两类。
  1.3.1 小调
  小调价值较大,它是历史的画卷、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了解先民生活的窗口。
  ①小调根据唱调可分为:杨柳青调、五更里调、十劝郎调、哭七七调、孟姜女调、玉美人调、泗州调、男女连唱调、对唱黄梅调等近30种。充分再现了远古人民的文化艺术水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语小调形式用唱腔以示后人。②小调根据来源分为:本地生产劳动中产生,如《大补缸》《担架队》《卖豆腐》等;生活中产生,如《姐在房中打牙牌》《姐在房中撵棉花》《姐家门前一棵槐》等;他乡流入,如《卖油郎独占花魁》《西北高邮乡》《十二月孟姜女》等;嬗变之作,由当地文艺爱好者根据古调、依古声填新词而来,如《二十绣》《老摘石榴》《新事新办好榜样》《赌钱害处大》等。
  1.3.2 秧歌
  东阳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水稻的生产,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以生产水稻闻名于世。为了排遣栽秧时的复杂情感,表达乐观的劳动精神,鼓舞干劲,提高劳动效率,东阳人很早就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自娱自乐,久而久之创造出了一种歌体,叫秧歌。所有的秧歌无不展现劳动人民日夜劳作的疾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随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和秧歌内容的丰富,民间艺人—锣鼓师父逐渐介入秧歌,他们收集、整理、提炼,以专业有偿服务的形式服务社会,推动了秧歌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东阳秧歌呈萎缩趋势,特别是分田到户、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插秧时间的缩短,从事农业劳作人员减少,锣鼓师父逐渐失去了市场,会唱秧歌的人越来越少。现在的栽秧季节,在田野,很难听到有唱秧歌的了。   通过走访共收集秧歌30篇,如:说词、问底、赞秧歌、对口唱、英雄赞、早上来来、风花雪月、四六连唱、五更吵闹、十八里相送等。
  1.4 民俗类
  东阳地区民俗类非遗有喜话、劝词。①喜话:有钉大船、贺喜村、安窗子、钉喜桩、竖柱、贺梁、暖梁、照梁、上梁、贴金梁、贴福子、正喜床等25篇。②劝词:东阳劝词是古东阳居民的劝人作品,不知何人所作,产生于何时,纵观劝词内容,以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宗,以和谐为旨,应该是汉代以后产生的素材;从作品七字回文结构、接近口语白话文的表述形式来看,应该先在民间长期流传,后由说书艺人整理而成。
  2 东阳非遗的地域特征
  东阳民间文学除有口头性、集体性、人民性、传承性、自发性等共性特征外,还有一些地域特征。
  2.1 楚文化东迁
  春秋战国之际,楚文明无论是在成熟期,还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他文明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对其他文明产生影响。正是由于各区域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我国古代文明才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两千多年。①东阳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了近八百年。春秋战国时期是沟通江淮大地重要的善道隘线,秦时(公元前221年)东阳与盱眙同时建县,秦末汉初时升东阳县为东阳郡,史称秦楚重镇,两汉名郡。战国时代,东阳是吴头楚尾之地,后来楚国的贵族在秦国的压迫下不断东迁至长江之东、淮河之尾,因而从东阳故事中不难看出楚文化中浪漫性的影子。
  2.2 南北文化的交融
  东阳隶属于淮安地区,淮安恰是中国南北分界线,这使得南北方文化在此交流融合,这便是东阳向人类再现南北文化传承中所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遗迹等的历史原因。战国时的东阳地处南北隘线之上,是兵家必争、游侠冒险、富人享乐、商人掘金之地。水路沟通东西,禹王河、衡阳河西连洛阳,东接邗沟,运船穿梭,百舸争流。黄河夺淮以后,淮水入海不畅,时有大水横行,肆虐州县。而以农耕渔猎、靠水为生的东阳,具有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周边地区灾民的天堂。水退災去,有的灾民,选择留在当地生活,其携带的家乡文化便融入东阳文化之中。
  2.3 新时代的影响
  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日新月异,东阳周边的非遗也随着传人的逐渐去世和村镇集中居住而消亡。非遗文化对东阳的影响非常深远,对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非遗文化传扬已纳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 保护传承意义
  做好非遗民间技艺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作坊带徒、学院培养、社会培训、家族传承等多种模式进行“立体”的传承,加大传承力度,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①
  ①国内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中国政府正式加入于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②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时成立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九部委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构,并在北京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开始启动。③这些法律条文的颁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东阳借势“传播地域文化,弘扬向上文化,彰显群文特色,繁荣文艺创作”而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工作,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发散机制,使许多项目得到稳定的发展和持续的传承,从而弘扬了非遗价值,丰富了群众文化,彰显了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振兴,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单位和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更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挖掘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以传承弘扬,绝不能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代人手中萎缩和消亡。
  ③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更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并走向未来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地区对外形象宣传,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众多流传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发展的新陈代谢中,这就对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④见证发展时代新文化的题中之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进一步的阐释,给出了明确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⑥其所蕴含的特有的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以及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民间文学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生活及民众心理的真实写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很快地衰微直到消亡,但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的精髓却在民间积淀下来,一代一代地影响着当地民众的心态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演绎、口头传承方式广泛传唱,被后人编辑成文本形式保存下来,可以为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提供研究的资料和创作的素材。
  4 结语
  我国民间所蕴藏的故事、传说、小调、秧歌、诗词文学等内容,非常丰富。东阳仅是一个典型与特例。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微观观察、总体收集和深入调研的必要。悠久的历史使得民间文学与风云激荡的社会相互依托而生,社会发展与民间文学的丰富性成正比;民间文学的保存完好程度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的发达程度成反比。
其他文献
从践行根本宗旨的视角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征程,总结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即根本宗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以
[摘 要]黄河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亟待进一步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其地理位置决定了黄河三角洲的治理需要多区域协同,因此统筹规划、加强区域协作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生态共同体是生态要素有机融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不同区域共生共利共荣的共同体。黄河三角洲生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具备构建生态共同
传拓,是将纸附着在有文字或图案的器物上,再用墨或色将其形态、纹理、大小打拓出来的技艺。它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物体显像方法。笔者在博物院中虽从事古籍字
1.电动自行车已经有了行标,为什么还要有国标?电动自行车原来属于自行车的范畴,它是一种特种自行车,全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
[摘 要]重新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解释中国道路、建构中国自身普遍性的必要性工作。它是后现代的现代性,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研究,也是一种基于整体主义的后西方式现代化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研究需要从历史中发掘思想资源,从近代寻找现代化运动的动力,在当代总结中国的现代性。中国现代化运动能够走出中国独特的道路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既有传统文化的贡献,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又参考
[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制度认知与创新实践中经历三次大的飞跃:即由重政策到重制度的飞跃,由重制度到重制度体系的飞跃,由重制度体系到重制度体系执行的飞跃。三次大的飞跃,不仅提升了党的制度建设水平,也大大推进了社会的进步。正确认识三次飞跃,不能想当然地否定政策策略的作用,更不能因强调制度体系执行力而忽视具体制度建设。在新时代,全面提升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既要发挥政策策略的优势,更要注重制度体系
博物馆照明灯具及光源种类繁多,新标准新技术又不断涌现,如何搞好照明维护与管理,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文章中记载了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的几点认识,以供参考。
目的:探讨多站式延续性护理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收治的82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互联网联合居家照顾模式在高龄慢性病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9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高龄慢性病患者82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