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羌民族建筑是集建筑造型、建筑装修、建筑抗震于一体的珍贵的人类建筑的原始标本。本文试图通过对羌寨的分析研究羌寨聚落的适应性设计。
【关键字】羌寨;适应性;聚落;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见证了中华民居建筑文明的历史,将中国建筑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表达的准确且深刻,它将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才华凝聚一身,而川西羌族民居是充满浓郁地域特征和生态特征的本土建筑代表,他们处于地势险要的半山地带,河谷地带或高山地带。错落的方形屋和高耸的碉楼,与邻近的梯田、远处苍凉的群山相映,透出粗犷雄浑的气魄。羌族建筑无论在聚落选址、建筑材料,还是空间组合和构造处理等方面,都力求利用和保护自然,因地制宜,用最巧妙经济的方式生成居室环境,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此同时,她也是羌民族意识、宗教信仰、地方经济、自然条件和历史变迁的集中表现,又是该民族勤劳勇敢地开发岷江上游地区的宏观证据。不仅如此,羌民族建筑还是集建筑造型、建筑装修、建筑抗震于一体的珍贵的人类建筑的原始标本。
羌寨聚落
传统的羌寨建筑是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它尽可能的利用自然的资源。这种传统的建筑方式不仅在建筑文脉的延续和保护建筑文化地方特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由于它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长期演变而来的,当地的气候和周边的环境塑造了建筑的本身,这使得羌寨建筑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下面将从羌寨聚落和羌寨建筑两方面来介绍羌寨
首先,羌寨的聚落根基就来源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羌寨的村庄都是背山向水的,有利于抵挡冬天寒冷的风,常常选址在缓纭阶梯之上,以便获得良好的日照。羌寨的水来自雪山,水源是羌族选址的重要因素。羌寨村落的水源来自于远处雪山,汇成小溪流经寨的边缘。水从寨子上游的引水口引入,并利用周边地块的高差获得水的能量。
中国的传统对建筑位置的选择通常倾向于背山,;面水,夏季可以迎接东南向的湿润凉风,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又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便利;开阔的前方,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四周小山的围拢起到防风、防洪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小气候。羌寨的选址也是如此。
其次,羌寨聚落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建筑群落对军事防卫和信仰崇拜的表达。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先民们建筑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地域自然的侵害与外族的攻击,无论它最初的居住形式是怎样的。羌寨的命运也使得寨子和建筑都极具有防御性。首先拒敌于寨门之外.其次寨内的布局需要自给自足,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抵御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外等等。羌寨之所以能够生成如此冷峻险恶,张弛有度的平面布局,和富有层次感的空间形态。都源于这些军事策略,而闻形态上极具层次感,也是由于它需要抵挡重重进攻。可见,军事需要深入的影响着整个羌寨的结构。而正是由于军事防卫所形成的碉楼,也成为羌寨聚落的代表性标志。
而羌寨的宗教意识逐渐形成于艰难的环境和辗转流离的命运中,他们将精神和灵魂都寄托于大自然上。羌人特别崇敬山神,认为山神主管着山中的物产,在每年举行的祭山会上.巫师都要假托山神的旨意宣布乡规民约,号召羌人严格遵守.通过原始宗教形式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羌区聚落的生态环境,这也在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生存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强化作用,羌人,同样崇拜雪山,他们的住宅和聚落的的选址要朝神的方向,选址要躲开山体的遮蔽,可以遥望远处的雪山.连绵巍峨的雪山也成全了羌人对天神、白石和大自然的崇拜。同时羌人信奉的多神崇拜、祖先崇拜和白石崇拜等。
羌寨建筑
因地制宜是羌族建筑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特点,羌族民居建筑利用山坡上有限的平坦土地,密切结合地形,通过对层数、层高和地坪的调整,分台筑室,使得建筑前低后高,依山而居,节省了土石方量。
羌寨建筑底层利用自然地面架空,作为牲畜居所,中层是居住空间,上层为储藏室。羌人将建筑底层架空,不仅解放了地面,在不损伤地表面貌的条件下解决了人们居住的问题,同时增大了房屋的表面积,加强通风散热,改善了居住环境。除此之外,碉楼内采用了空气间层的营造方式来适应高海拔、高强日照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环境,也为了尽量减少维护结构中的热量流失中层平面内两端为卧室,中间为堂屋。堂屋中央有火塘,为取暖做饭之用。于是南面的前室和东西两侧的卧室就起到了空气间层的热工作用。白天阻止了强光和热辐射进入,夜晚则对冷空气预热,缓解内部热空气的损失,增强了堂屋内的热稳定性。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也确实是“保温隔热”的好方法。
羌居的节能特点之一是其开窗。由于羌民居住在高寒山区,四季风大,为了保暖防风,住房大多面向南或东南方,门窗开口也大都向南或东南,建筑北面、东面和西面墙身及底层都不开窗。南向窗洞大小不一,且内大外小,呈楔状,这种形式的窗洞具有御寒、通风、隔热、采光、防盗、防御等多重功用。
在建筑的用材方面,自古羌碉的建造材料就是采用本地的岩石与黑土。黑土是由岩石风化而来,羌族人民又将当地资源丰厚、价廉质优的石片运用于建筑之中,砌成平顶房。石片与黄土能够大量吸收白天的热量并储存起来,晚上再慢慢地散发出去,使室内冬暖夏凉。这是传统民居中解决房屋微气候的常用手法,既利用了自然资源,又保证了人类居住的舒适。
结语,羌寨建筑对其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作出了相应的回应,它展示了一种地域色彩,一种当地居民的精神色彩。羌寨聚落的这种适应性的方式是羌人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的积累,它以一种独特且低调的姿态呈现在大自然中。如今,我们所宣扬的生态建筑在筆者看来与这种适应性的建筑形式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如何运用和借鉴传统民居的理念及精神,在空间、景观、人文的环境设计中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圆融,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川西地区羌民族建筑特点简析》马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11-23.
[2]《浅析羌族碉楼中体现的生态建筑设计》 余志红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06-10.
作者简介:
孔静雅(1990—),女,河南洛阳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理论与环境行为学
【关键字】羌寨;适应性;聚落;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见证了中华民居建筑文明的历史,将中国建筑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表达的准确且深刻,它将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才华凝聚一身,而川西羌族民居是充满浓郁地域特征和生态特征的本土建筑代表,他们处于地势险要的半山地带,河谷地带或高山地带。错落的方形屋和高耸的碉楼,与邻近的梯田、远处苍凉的群山相映,透出粗犷雄浑的气魄。羌族建筑无论在聚落选址、建筑材料,还是空间组合和构造处理等方面,都力求利用和保护自然,因地制宜,用最巧妙经济的方式生成居室环境,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此同时,她也是羌民族意识、宗教信仰、地方经济、自然条件和历史变迁的集中表现,又是该民族勤劳勇敢地开发岷江上游地区的宏观证据。不仅如此,羌民族建筑还是集建筑造型、建筑装修、建筑抗震于一体的珍贵的人类建筑的原始标本。
羌寨聚落
传统的羌寨建筑是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它尽可能的利用自然的资源。这种传统的建筑方式不仅在建筑文脉的延续和保护建筑文化地方特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由于它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长期演变而来的,当地的气候和周边的环境塑造了建筑的本身,这使得羌寨建筑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下面将从羌寨聚落和羌寨建筑两方面来介绍羌寨
首先,羌寨的聚落根基就来源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羌寨的村庄都是背山向水的,有利于抵挡冬天寒冷的风,常常选址在缓纭阶梯之上,以便获得良好的日照。羌寨的水来自雪山,水源是羌族选址的重要因素。羌寨村落的水源来自于远处雪山,汇成小溪流经寨的边缘。水从寨子上游的引水口引入,并利用周边地块的高差获得水的能量。
中国的传统对建筑位置的选择通常倾向于背山,;面水,夏季可以迎接东南向的湿润凉风,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又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便利;开阔的前方,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四周小山的围拢起到防风、防洪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小气候。羌寨的选址也是如此。
其次,羌寨聚落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建筑群落对军事防卫和信仰崇拜的表达。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先民们建筑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地域自然的侵害与外族的攻击,无论它最初的居住形式是怎样的。羌寨的命运也使得寨子和建筑都极具有防御性。首先拒敌于寨门之外.其次寨内的布局需要自给自足,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抵御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外等等。羌寨之所以能够生成如此冷峻险恶,张弛有度的平面布局,和富有层次感的空间形态。都源于这些军事策略,而闻形态上极具层次感,也是由于它需要抵挡重重进攻。可见,军事需要深入的影响着整个羌寨的结构。而正是由于军事防卫所形成的碉楼,也成为羌寨聚落的代表性标志。
而羌寨的宗教意识逐渐形成于艰难的环境和辗转流离的命运中,他们将精神和灵魂都寄托于大自然上。羌人特别崇敬山神,认为山神主管着山中的物产,在每年举行的祭山会上.巫师都要假托山神的旨意宣布乡规民约,号召羌人严格遵守.通过原始宗教形式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羌区聚落的生态环境,这也在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生存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强化作用,羌人,同样崇拜雪山,他们的住宅和聚落的的选址要朝神的方向,选址要躲开山体的遮蔽,可以遥望远处的雪山.连绵巍峨的雪山也成全了羌人对天神、白石和大自然的崇拜。同时羌人信奉的多神崇拜、祖先崇拜和白石崇拜等。
羌寨建筑
因地制宜是羌族建筑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特点,羌族民居建筑利用山坡上有限的平坦土地,密切结合地形,通过对层数、层高和地坪的调整,分台筑室,使得建筑前低后高,依山而居,节省了土石方量。
羌寨建筑底层利用自然地面架空,作为牲畜居所,中层是居住空间,上层为储藏室。羌人将建筑底层架空,不仅解放了地面,在不损伤地表面貌的条件下解决了人们居住的问题,同时增大了房屋的表面积,加强通风散热,改善了居住环境。除此之外,碉楼内采用了空气间层的营造方式来适应高海拔、高强日照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环境,也为了尽量减少维护结构中的热量流失中层平面内两端为卧室,中间为堂屋。堂屋中央有火塘,为取暖做饭之用。于是南面的前室和东西两侧的卧室就起到了空气间层的热工作用。白天阻止了强光和热辐射进入,夜晚则对冷空气预热,缓解内部热空气的损失,增强了堂屋内的热稳定性。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也确实是“保温隔热”的好方法。
羌居的节能特点之一是其开窗。由于羌民居住在高寒山区,四季风大,为了保暖防风,住房大多面向南或东南方,门窗开口也大都向南或东南,建筑北面、东面和西面墙身及底层都不开窗。南向窗洞大小不一,且内大外小,呈楔状,这种形式的窗洞具有御寒、通风、隔热、采光、防盗、防御等多重功用。
在建筑的用材方面,自古羌碉的建造材料就是采用本地的岩石与黑土。黑土是由岩石风化而来,羌族人民又将当地资源丰厚、价廉质优的石片运用于建筑之中,砌成平顶房。石片与黄土能够大量吸收白天的热量并储存起来,晚上再慢慢地散发出去,使室内冬暖夏凉。这是传统民居中解决房屋微气候的常用手法,既利用了自然资源,又保证了人类居住的舒适。
结语,羌寨建筑对其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作出了相应的回应,它展示了一种地域色彩,一种当地居民的精神色彩。羌寨聚落的这种适应性的方式是羌人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的积累,它以一种独特且低调的姿态呈现在大自然中。如今,我们所宣扬的生态建筑在筆者看来与这种适应性的建筑形式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如何运用和借鉴传统民居的理念及精神,在空间、景观、人文的环境设计中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圆融,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川西地区羌民族建筑特点简析》马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11-23.
[2]《浅析羌族碉楼中体现的生态建筑设计》 余志红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06-10.
作者简介:
孔静雅(1990—),女,河南洛阳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理论与环境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