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幻想曲《卡琳娜》的创作背景入手,结合作品曲式结构及表现技法剖析,对如何更好地演奏此曲进行阐述。
【关键词】卡琳娜;音乐本体;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卡琳娜》这部手风琴作品由俄罗斯著名手风琴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谢苗诺夫于1976年根据电影《红莓》主题曲创作而成。“该曲综合承载了整部电影之悲情,更流露了作曲家对电影和主题曲的深刻理解。M·伊哈尼斯基博士给予此曲高度评价:‘由于他感人肺腑的表达、戏剧化的情感线索以及独特的诠释,使得这首曲目成为他的作品中最流行的作品之一’。”
电影《红莓》讲述了主人公叶戈尔·普罗库金刑满释放后为追求自由、改过自新的故事,展现了其人性由恶向善转变的心路历程。影片结局以主人公叶戈尔·普罗库金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人性的真善美。主人公肉体虽死,但精神永存。谢苗诺夫正是被影片的情节所打动,创作了《卡琳娜》。
一、音乐本体分析
《卡琳娜》的标题采用了幻想曲的体裁名称,而实际结构为变奏曲式。根据变奏手法和手段采用的不同,该曲主要采用了“固定旋律变奏”的方法。
乐曲由十二小节引子开始,经过下行五音列音调的两次降低八度变化重复后引入主题。乐曲的结尾部将引子的下行五音列音调进行两次变化再现的同时,中间由不完整乐思的主题再现而构成。
全曲结构除了第一主题旋律以单声部形式开始做第一次呈示性陈述之外,其余有五次变奏。
第一次变奏,用三连音连续进行与低声部间隔三度同时再现第一主题;第二次变奏,将第一主题转入中声部,变化再现引子五音列音调进入第三次变奏;第三次变奏,引入第二主题,与前面变奏形成对比;第四次变奏,第一主题在六连音形成的对位声部间穿梭,音乐情绪随之推向第一次高潮;第五次变奏,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分别出现在中声部与高声部形成对位声部,两个主题的原形再现使音乐情绪由第二次高潮推向爆发形成扣人心弦的高潮区,最终以引子和第一主题的变化再现作为全曲的结尾,形成首尾呼应。整首作品表现了主题以单音旋律开始音响逐渐加强、加厚,然后再作迂回变化,直到全曲ff第二次高潮的一种常见的情感发展线索。
此外,作品主题及变奏的陈述是在C自然小调——C和声小调——C旋律小调的交替变化中进行,而引子和结尾中非三度叠置和弦的出现表明了曲作者在运用传统作曲技法创作该作品的同时结合了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
二、《卡琳娜》的演奏分析
《卡琳娜》的整个创作基调充满悲情色彩,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音乐情绪的把控。引子在P的力度下,通过“vibrato”(润音)将下行五音列音调缓缓奏出,随后五音列两次降低八度的变化重复以及力度的逐渐增强使音乐情绪不断动荡。当音乐的情绪随着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进入逐渐激烈达到顶点时,曲作者通过对非三度叠置和弦任意延长时值的处理,使激动的音乐情绪逐渐放缓,随后以P的力度引入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依次陈述,四个乐句乐思陈述方式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起、承、转、合”的陈述逻辑。因此,演奏引子部分时应注意把握力度由弱到强的渐变处理,根据乐句划分,合理设计风箱转换,恰当表现第一主题音乐情绪起承转合的高低跌宕。在触键时需要演奏者保持乐音之间的连贯,尤其在音程与和弦的连奏时可以适当保持旋律声部音符时值的转换,更能突出主题旋律线条,使音乐表现得连贯、延綿、自然。
第一次变奏,内声部主题旋律保持音与高声部三连音旋律线条形成交织,演奏时应注意保持音的衔接,触键时值要饱满、连贯,三连音触键力度要均匀,时值要统一,以此衬托内声部的主题旋律性;第二次变奏,主题旋律仍然在内声部持续,根据乐句划分进行风箱转换,主题旋律二次再现,音乐情绪推向第一高潮后由引子五音列级进下行引入第三次变奏。第三次变奏运用了新材料,形成第二主题。音乐轻响经过第一高潮的ff到渐弱,然后以pp轻轻进入,与第二次变奏形成鲜明对比,乐思陈述委婉、哀怜,进一步烘托作品悲情色彩。演奏时为营造左手和弦的旋律线条连贯性,贝司触键约键位的2/3,为右手单声部陈述形成织体铺垫,仿佛交响乐队中隐约可见的弦乐声部,厚实而不浑浊、明亮而不尖锐。第四次变奏,节奏紧缩的六连音衬托着高声部第一主题旋律出现,加密的节奏使音乐情绪由之前的舒缓变得激动不安,紧张的气氛越来越浓烈。随着五连音及八连音的上行行进,力度不断增强直至ff,音乐气势也随之不断高涨至顶点,由此进入第五次变奏。第五次变奏,低声部在保持G、F、E三个持续音级进下行的同时附以三度叠置和弦的转换,以此烘托相互交织的高声部与中声部的两个主题,极具张力的音乐表达与哀怜的主题旋律相互交融,仿佛让人看到了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悲壮,人性善良回归时的无奈与悲凉。
演奏时应注意处理好第四次变奏中的六连音,在保持高声部旋律线条的同时,保证六连音跑动快速而清晰的呈现。此外,在高声部单音旋律与中声部六连音形成对位声部的同时,它们的节拍时值也相对应,因此高声部的单音在进行旋律连接时可以适当保持前一拍中六连音的尾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高声部主题旋律的连贯。第五次变奏需要注意的是对音乐情绪的准确传达以及风箱转换的正确划分。作品結尾旋律声部采用引子五音列音调及第一主题部分素材做变化再现,同时低声部以持续低音G音不断延长,象征着正义恶势力抗争的坚强意志。全曲在引子五音列构成的柱式和弦结束,力度从p到sf到p进行过渡,将音乐的悲剧性色彩渲染到极致,形成结构与情绪上的首尾呼应。演奏时应注意音量轻响的对比处理,风箱控制张弛有度,结束句vibrato(润音)震动均匀。
三、结语
《卡琳娜》这部作品不但融入了曲作者对影片主人公叶戈尔·普罗库金悲剧命运的深刻同情,也体现了曲作者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价值观。因此演奏者只有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再现曲作者创作初衷,把对作品本身的情感融入演奏者二度创作,才能将此曲演绎精彩。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3] 薛箐一.浅谈幻想曲《卡琳娜》的二度创作[J].黄河之声,2013.
作者简介:李妍(1984—),汉族,云南昆明人,女,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云南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手风琴演奏与教学、音乐理论。
【关键词】卡琳娜;音乐本体;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卡琳娜》这部手风琴作品由俄罗斯著名手风琴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谢苗诺夫于1976年根据电影《红莓》主题曲创作而成。“该曲综合承载了整部电影之悲情,更流露了作曲家对电影和主题曲的深刻理解。M·伊哈尼斯基博士给予此曲高度评价:‘由于他感人肺腑的表达、戏剧化的情感线索以及独特的诠释,使得这首曲目成为他的作品中最流行的作品之一’。”
电影《红莓》讲述了主人公叶戈尔·普罗库金刑满释放后为追求自由、改过自新的故事,展现了其人性由恶向善转变的心路历程。影片结局以主人公叶戈尔·普罗库金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人性的真善美。主人公肉体虽死,但精神永存。谢苗诺夫正是被影片的情节所打动,创作了《卡琳娜》。
一、音乐本体分析
《卡琳娜》的标题采用了幻想曲的体裁名称,而实际结构为变奏曲式。根据变奏手法和手段采用的不同,该曲主要采用了“固定旋律变奏”的方法。
乐曲由十二小节引子开始,经过下行五音列音调的两次降低八度变化重复后引入主题。乐曲的结尾部将引子的下行五音列音调进行两次变化再现的同时,中间由不完整乐思的主题再现而构成。
全曲结构除了第一主题旋律以单声部形式开始做第一次呈示性陈述之外,其余有五次变奏。
第一次变奏,用三连音连续进行与低声部间隔三度同时再现第一主题;第二次变奏,将第一主题转入中声部,变化再现引子五音列音调进入第三次变奏;第三次变奏,引入第二主题,与前面变奏形成对比;第四次变奏,第一主题在六连音形成的对位声部间穿梭,音乐情绪随之推向第一次高潮;第五次变奏,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分别出现在中声部与高声部形成对位声部,两个主题的原形再现使音乐情绪由第二次高潮推向爆发形成扣人心弦的高潮区,最终以引子和第一主题的变化再现作为全曲的结尾,形成首尾呼应。整首作品表现了主题以单音旋律开始音响逐渐加强、加厚,然后再作迂回变化,直到全曲ff第二次高潮的一种常见的情感发展线索。
此外,作品主题及变奏的陈述是在C自然小调——C和声小调——C旋律小调的交替变化中进行,而引子和结尾中非三度叠置和弦的出现表明了曲作者在运用传统作曲技法创作该作品的同时结合了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
二、《卡琳娜》的演奏分析
《卡琳娜》的整个创作基调充满悲情色彩,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音乐情绪的把控。引子在P的力度下,通过“vibrato”(润音)将下行五音列音调缓缓奏出,随后五音列两次降低八度的变化重复以及力度的逐渐增强使音乐情绪不断动荡。当音乐的情绪随着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进入逐渐激烈达到顶点时,曲作者通过对非三度叠置和弦任意延长时值的处理,使激动的音乐情绪逐渐放缓,随后以P的力度引入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依次陈述,四个乐句乐思陈述方式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起、承、转、合”的陈述逻辑。因此,演奏引子部分时应注意把握力度由弱到强的渐变处理,根据乐句划分,合理设计风箱转换,恰当表现第一主题音乐情绪起承转合的高低跌宕。在触键时需要演奏者保持乐音之间的连贯,尤其在音程与和弦的连奏时可以适当保持旋律声部音符时值的转换,更能突出主题旋律线条,使音乐表现得连贯、延綿、自然。
第一次变奏,内声部主题旋律保持音与高声部三连音旋律线条形成交织,演奏时应注意保持音的衔接,触键时值要饱满、连贯,三连音触键力度要均匀,时值要统一,以此衬托内声部的主题旋律性;第二次变奏,主题旋律仍然在内声部持续,根据乐句划分进行风箱转换,主题旋律二次再现,音乐情绪推向第一高潮后由引子五音列级进下行引入第三次变奏。第三次变奏运用了新材料,形成第二主题。音乐轻响经过第一高潮的ff到渐弱,然后以pp轻轻进入,与第二次变奏形成鲜明对比,乐思陈述委婉、哀怜,进一步烘托作品悲情色彩。演奏时为营造左手和弦的旋律线条连贯性,贝司触键约键位的2/3,为右手单声部陈述形成织体铺垫,仿佛交响乐队中隐约可见的弦乐声部,厚实而不浑浊、明亮而不尖锐。第四次变奏,节奏紧缩的六连音衬托着高声部第一主题旋律出现,加密的节奏使音乐情绪由之前的舒缓变得激动不安,紧张的气氛越来越浓烈。随着五连音及八连音的上行行进,力度不断增强直至ff,音乐气势也随之不断高涨至顶点,由此进入第五次变奏。第五次变奏,低声部在保持G、F、E三个持续音级进下行的同时附以三度叠置和弦的转换,以此烘托相互交织的高声部与中声部的两个主题,极具张力的音乐表达与哀怜的主题旋律相互交融,仿佛让人看到了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悲壮,人性善良回归时的无奈与悲凉。
演奏时应注意处理好第四次变奏中的六连音,在保持高声部旋律线条的同时,保证六连音跑动快速而清晰的呈现。此外,在高声部单音旋律与中声部六连音形成对位声部的同时,它们的节拍时值也相对应,因此高声部的单音在进行旋律连接时可以适当保持前一拍中六连音的尾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高声部主题旋律的连贯。第五次变奏需要注意的是对音乐情绪的准确传达以及风箱转换的正确划分。作品結尾旋律声部采用引子五音列音调及第一主题部分素材做变化再现,同时低声部以持续低音G音不断延长,象征着正义恶势力抗争的坚强意志。全曲在引子五音列构成的柱式和弦结束,力度从p到sf到p进行过渡,将音乐的悲剧性色彩渲染到极致,形成结构与情绪上的首尾呼应。演奏时应注意音量轻响的对比处理,风箱控制张弛有度,结束句vibrato(润音)震动均匀。
三、结语
《卡琳娜》这部作品不但融入了曲作者对影片主人公叶戈尔·普罗库金悲剧命运的深刻同情,也体现了曲作者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价值观。因此演奏者只有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再现曲作者创作初衷,把对作品本身的情感融入演奏者二度创作,才能将此曲演绎精彩。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3] 薛箐一.浅谈幻想曲《卡琳娜》的二度创作[J].黄河之声,2013.
作者简介:李妍(1984—),汉族,云南昆明人,女,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云南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手风琴演奏与教学、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