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肛门失禁患者进行外括约肌主动收缩和放松的生物反馈训练后肛门节制功能的变化,分析外括约肌主动收缩训练改善肛门节制的可能机制。方法:于1998-10/1999-05在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外科采用CTD-SYNECTICS公司生产的直肠测压仪对27例正常儿童和另12例失禁患儿进行括约肌主动收缩状态下压力的测定,得到外括约肌收缩压力增加值。2004-10/2006-05在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外科采用生物反馈训练仪(CTD-SYNECTICS公司生产,通过可视动画形式和可听的声音高低信号形式将直肠肛门动力情况反映出来,通过指导者的语言讲解,配合正确的动画曲线和声音信号的指导训练,纠正异常的直肠肛门动力。)对13例不同年龄段的失禁患者进行括约肌主动收缩和放松的生物反馈训练。其中儿童7例,成人6例。每次外括约肌持续收缩的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一般为5~10s,放松10s,完成6~8次上述收缩和放松动作后休息10min。儿童每次持续1~1.5h,成人1.5~2h,平均训练6次。记录首末次训练外括约肌收缩电位平均值的变化;直肠测压获得的距离肛门缘3,2,1cm层面8个方向外括约肌收缩压力的增加值。结果:全部参与实验的正常儿童27例、肛门失禁患儿12例和接受生物反馈训练的失禁患者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接受生物反馈训练的肛门失禁患者中10例末次训练外括约肌收缩电位的平均值显著大于首次训练(P<0.05),治疗有效率为76.92%(10/13)。②肛门失禁患者生物反馈训练前肛门外观呈开口状态,黏膜轻度外翻;10例经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有效者肛门外观呈关闭状态,黏膜外翻消失。③正常儿童肛门外括约肌收缩状态下,距离肛门缘3,2,1cm层面,各方向括约肌收缩压力增加值分别为,后(6.133±7.263),(9.358±6.652),(9.412±6.628)kPa;右后:(2.611±2.609),(7.131±5.583),(7.116±6.355)kPa;右:(4.000±5.430),(8.810±6.271),(9.343±6.267)kPa;右前:(3.111±7.812),(7.264±7.441),(10.860±7.575)kPa;前:(2.467±6.559),(5.674±7.080),(11.600±8.099)kPa;左前:(2.289±5.876),(5.837±6.865),(12.390±9.169)kPa;左:(3.422±6.710),(7.161±6.313),(11.906±7.782)kPa;左后:(4.678±7.482),(8.252±6.537),(10.227±6.836)kPa,失禁患儿既不存在这种收缩压力增加值的显著梯度变化,也不存在压力增加值的方向变化。结论:正常儿童由近端向远端存在外括约肌主动收缩时存在压力显著增大的梯度变化,且存在外括约肌后方高压向前方高压的转变,形成对直肠肛门的直接方向压迫作用;失禁患儿无上述变化,可能是形成肛门失禁的机制之一。外括约肌主动收缩放松的生物反馈训练能加强外括约肌的收缩电位,有助于形成外括约肌压力纵向梯度变化及对直肠肛门的直接反向压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