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室内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理论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文章论述了课程内容应追寻传统文化的溯源,结合现代文明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要求设计教学。重视造型的艺术表现,营造具有神韵的空间氛围,借鉴传统元素塑造新文化空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与艺术想象力,在实践训练中打破习惯性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激发创造性,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室内设计方面营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室内设计 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汤洪泉(1962- ),男,安徽阜阳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江苏 常州 2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159-02
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很短,由于过分受到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所以现行的体系不尽合理。近年来虽然有些变化,但是与人、社会和工商业的密切关系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设计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层面上没有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些旧的办学理念或多或少地渗透在现代教学中,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把一般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在其中,粗略地把绘画教学的方法、内容应用到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系统里。课程方案和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相同,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按课程章节完成内容。设计教学以商业为背景,具有很强的企图和目的性。“设计”字面的含义是“设想”和“计划”。设想,指人类对自己所从事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和结果的认识与遐想;计划,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打算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由此可见,设计是使用者依照自己的要求包装客观世界所劳动的第一步,是人类以自己时代所能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把创造新事物的活动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现行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只强调设计手法上的指导,而忽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不但要教给学生艺术表达的手段和技法,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和思考。
一、现代文明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要求
近代工业革命的大发展,出现了新型的混凝土建筑,即理性简洁的造型、光照四射的墙壁、玻璃通透的幕墙等使整个人类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变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久而久之,人们对这种设计开始感到枯燥和厌倦,转而追求功能和形式的多样化。设计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对简单化、模式化,讲究文脉、多样化、人情味,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室内设计是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根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环境,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手段,创造出文雅、舒适、美观、大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圆规、笔、纸等传统的设计形式已渐去,随之被鼠标、键盘等数码科技所替代,运算的复杂性、制图的精密性以及设计的表现手法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表现度变得极为轻松。对于这种转变,要求重新调整艺术设计教育。对于教学而言,笔者认为,片面强调计算机技巧,把较多的课时花费在软件上,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思维。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就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使自己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设计文化方面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至今还能广为应用。中国历史上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建筑框架结构和这种思想完美结合,造就了大量民居及室内外空间交融的园林建筑,设计出千变万化的空间意象。景情相生,上升为精神境界,是今天现代建筑在空间上的最高追求。如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设计运用了大量寓意象征的手法,从装修图案到陈设书画及工艺品,建筑形式到室内外空间组织,赋予物以精神内涵,寄托了国人吉祥、美好的愿望,虽然“形”在不同年代的变化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精神气质在这些形式多样的造型中仍能感受到特有的别致,不论是青铜器上的饕餮、彩陶上稚嫩的蛙纹和鸟纹,还是秦汉漆艺上的凤纹,在历史的长河淘洗之后,依然呈现出不俗的生命活力。江南私家园林的营建,将诗画的情趣融贯于园林之中,其总体风格是细巧淡雅,在江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栗色梁柱、墨绿挂落、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灵活布局,为现今室内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江南私家园林所体现的独特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更为广泛的体现。
三、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影响
1.传统造型艺术重在表现。室内设计教程有着自身的教学特点,即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较广、目的明确、与市场联系较密切。有时会涉及同一个设计要素、知识点和形式法则等。每一个不同的课程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造型形式重“传神”不重“写实”,重“表现”不重“再现”,重造型的气势,而不是具象的客观描绘。这种神韵的承传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造型观念。这也是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赋予特定环境以灵魂的重要手法。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从原始社会的符号图形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造型艺术,总有一些不同的主题,而这些形态的表现形式,却随着每个朝代的换迁更替而变革,总是与当时的艺术技巧、材料工艺、时代特征、社会风尚相适应,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龙的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形,龙的雏形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到了商代已基本定型,可谓代代有变化,各朝有不同。在中国古典建筑与装修的形式美中,如潇洒的建筑外檐,丰富多彩的内部空间间隔;隔扇、罩、架、格、屏风及天花、柱式、梁枋等,无不打上龙的烙印,并在色彩、质感、比例等造型方面形成了传统的形式美法则。
2.营造空间氛围重在求其神韵。我们往往看一些追求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只是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拿来皮毛,只是追求空间视觉形象的形似,甚至扭曲现代材料、工艺的优越性能和美感去模仿过去的式样,从表面上看十分有中国味,但从空间的整体效果看却只是一道舞台布景,陈旧、做作。这不是设计而是模仿,这不是继承发展而是倒退。中国的文化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上而是追求“意境”,不是以逼真为标准而是讲求神似。要研究内在的东西,体悟其思想观念、美学取向等深层问题。如南京建筑设计院在德国设计的“中国中心”注重选取中国传统建筑内檐构件,结合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用现代手法加以提炼、简化、重构,形成具有传统意义的室内小桥流水的新形态。每一个瓦片、每一组雕塑都是从国内装船,漂洋过海,用地道的中国元素,创造海外的奇迹。在文化上,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神韵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以其特有的“形”传达出中华的“神”。一个设计师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把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在现代文化设计作品中体现出传统的神韵,反映出过去和今天的联系。对于“形”的演变,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新的变革,从而使这些形态不断丰富、拓展。透过传统造型艺术的历史遗迹,可以看出,形态造型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现代的技术与观念意识的冲击下不断拓展更新,而其后的精神与内涵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这个文化传统中艺术始终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表现自我,追求事物的内在灵魂。以“意境”代替“逼真”,以“神似”代替“形似”,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以这种特征所形成的中国传统风格具有内在含蓄的神韵。如在首都大酒店中餐厅改造中,室内设计师努力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合一,既属于中国人自己又不被什么主义什么风格所羁绊,融汇东西方文化为一体的创作思想。该方案颇具传统特色的回纹纹样和金色波纹装饰板作为贯穿各厅室的标志符号,使各具特色的厅室风格浑然一体。该设计体现出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民族的才是文化的,文化的才是发展的融汇创新思想。
3.借鉴传统元素,塑造新文化空间。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史中,“意境”的创造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绘画、书法、园林艺术,均渗透着对“意境”的追求。自古以来,优秀的室内外环境设计,无不是在追求精神上的韵致。其实“意境”的理论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本意是“形”,但它并不是指物的形状,或是物的表现形式,而是指环境的有机协调整体。整体不等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当局部呈现为不完全的形式时,会引起知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的趋势。如苏州博物馆设计,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有许多别有乐趣的小空间,既保证了展厅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为一种借景装饰让空间更有传统味道。同时,每一处小景都有各自的特点,光影给了它们生命。阳光透过密致的竹林星星点点洒落到地面,这是一种情,静谧安详;照射假山石而投影在墙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种情。诗情画意室内小景的设计概念来源于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远处的风景不经意之间成为了墙上一幅流动的装饰画。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可以借鉴传统元素形态廊柱、回桥、杌凳、官帽椅、灯笼、门窗、栅栏;青砖、白墙、黑瓦、原木、红对联;书法、绘画、雕刻、刺绣等。然而,传统的元素以其独特的面貌,传递着不同的神情。运用格式塔心理,要取其一点,舍其一面,结合现代的材料、照明、音响、空调等,将历史风格与现代设计要素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新文化空间,逐步探索出现代室内外设计新思路,营造以人为本的“亲和力”,追求内在精神本质的升华。
通过具体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有目的地完成学习,用自学、调查、讨论或分析的方式解决和完成课题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变被动灌输学习为主动选化学习,为解决相关问题而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习目的明确,通过具体学习传统文化元素,掌握了知识,增强了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创作效率。在营造传统文化空间的训练中,综合运用艺术设计学科的有关知识,甚至政治、科学、历史、人文、经济等学科知识,有助于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传统艺术在现代造型设计当中得以发展,创造新的民族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延其“意”,取其“形”,从而传其“神”。
总之,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理论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体,课程内容应追寻文化的溯源,设计的主题意深境远,课题教学设计应尽量使学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与艺术想象力,实践训练中打破习惯性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传统的被动灌输型教学向主动探索型教学转变,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极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加强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是社会文化大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现代人才培养观的需要。探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特征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只有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在室内设计课程内,营造出民族特色的新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曹小鸥,郑曙 .环境艺术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3]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室内设计 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汤洪泉(1962- ),男,安徽阜阳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江苏 常州 2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159-02
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很短,由于过分受到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所以现行的体系不尽合理。近年来虽然有些变化,但是与人、社会和工商业的密切关系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设计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层面上没有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些旧的办学理念或多或少地渗透在现代教学中,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把一般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在其中,粗略地把绘画教学的方法、内容应用到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系统里。课程方案和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相同,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按课程章节完成内容。设计教学以商业为背景,具有很强的企图和目的性。“设计”字面的含义是“设想”和“计划”。设想,指人类对自己所从事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和结果的认识与遐想;计划,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打算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由此可见,设计是使用者依照自己的要求包装客观世界所劳动的第一步,是人类以自己时代所能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把创造新事物的活动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现行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只强调设计手法上的指导,而忽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不但要教给学生艺术表达的手段和技法,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和思考。
一、现代文明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要求
近代工业革命的大发展,出现了新型的混凝土建筑,即理性简洁的造型、光照四射的墙壁、玻璃通透的幕墙等使整个人类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变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久而久之,人们对这种设计开始感到枯燥和厌倦,转而追求功能和形式的多样化。设计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对简单化、模式化,讲究文脉、多样化、人情味,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室内设计是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根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环境,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手段,创造出文雅、舒适、美观、大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圆规、笔、纸等传统的设计形式已渐去,随之被鼠标、键盘等数码科技所替代,运算的复杂性、制图的精密性以及设计的表现手法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表现度变得极为轻松。对于这种转变,要求重新调整艺术设计教育。对于教学而言,笔者认为,片面强调计算机技巧,把较多的课时花费在软件上,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思维。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设计师要完成创造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就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使自己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设计文化方面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至今还能广为应用。中国历史上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建筑框架结构和这种思想完美结合,造就了大量民居及室内外空间交融的园林建筑,设计出千变万化的空间意象。景情相生,上升为精神境界,是今天现代建筑在空间上的最高追求。如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设计运用了大量寓意象征的手法,从装修图案到陈设书画及工艺品,建筑形式到室内外空间组织,赋予物以精神内涵,寄托了国人吉祥、美好的愿望,虽然“形”在不同年代的变化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精神气质在这些形式多样的造型中仍能感受到特有的别致,不论是青铜器上的饕餮、彩陶上稚嫩的蛙纹和鸟纹,还是秦汉漆艺上的凤纹,在历史的长河淘洗之后,依然呈现出不俗的生命活力。江南私家园林的营建,将诗画的情趣融贯于园林之中,其总体风格是细巧淡雅,在江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栗色梁柱、墨绿挂落、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灵活布局,为现今室内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江南私家园林所体现的独特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更为广泛的体现。
三、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影响
1.传统造型艺术重在表现。室内设计教程有着自身的教学特点,即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较广、目的明确、与市场联系较密切。有时会涉及同一个设计要素、知识点和形式法则等。每一个不同的课程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造型形式重“传神”不重“写实”,重“表现”不重“再现”,重造型的气势,而不是具象的客观描绘。这种神韵的承传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造型观念。这也是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赋予特定环境以灵魂的重要手法。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从原始社会的符号图形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造型艺术,总有一些不同的主题,而这些形态的表现形式,却随着每个朝代的换迁更替而变革,总是与当时的艺术技巧、材料工艺、时代特征、社会风尚相适应,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龙的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形,龙的雏形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到了商代已基本定型,可谓代代有变化,各朝有不同。在中国古典建筑与装修的形式美中,如潇洒的建筑外檐,丰富多彩的内部空间间隔;隔扇、罩、架、格、屏风及天花、柱式、梁枋等,无不打上龙的烙印,并在色彩、质感、比例等造型方面形成了传统的形式美法则。
2.营造空间氛围重在求其神韵。我们往往看一些追求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只是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拿来皮毛,只是追求空间视觉形象的形似,甚至扭曲现代材料、工艺的优越性能和美感去模仿过去的式样,从表面上看十分有中国味,但从空间的整体效果看却只是一道舞台布景,陈旧、做作。这不是设计而是模仿,这不是继承发展而是倒退。中国的文化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上而是追求“意境”,不是以逼真为标准而是讲求神似。要研究内在的东西,体悟其思想观念、美学取向等深层问题。如南京建筑设计院在德国设计的“中国中心”注重选取中国传统建筑内檐构件,结合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用现代手法加以提炼、简化、重构,形成具有传统意义的室内小桥流水的新形态。每一个瓦片、每一组雕塑都是从国内装船,漂洋过海,用地道的中国元素,创造海外的奇迹。在文化上,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神韵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以其特有的“形”传达出中华的“神”。一个设计师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把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在现代文化设计作品中体现出传统的神韵,反映出过去和今天的联系。对于“形”的演变,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新的变革,从而使这些形态不断丰富、拓展。透过传统造型艺术的历史遗迹,可以看出,形态造型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现代的技术与观念意识的冲击下不断拓展更新,而其后的精神与内涵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这个文化传统中艺术始终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表现自我,追求事物的内在灵魂。以“意境”代替“逼真”,以“神似”代替“形似”,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以这种特征所形成的中国传统风格具有内在含蓄的神韵。如在首都大酒店中餐厅改造中,室内设计师努力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合一,既属于中国人自己又不被什么主义什么风格所羁绊,融汇东西方文化为一体的创作思想。该方案颇具传统特色的回纹纹样和金色波纹装饰板作为贯穿各厅室的标志符号,使各具特色的厅室风格浑然一体。该设计体现出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民族的才是文化的,文化的才是发展的融汇创新思想。
3.借鉴传统元素,塑造新文化空间。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史中,“意境”的创造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绘画、书法、园林艺术,均渗透着对“意境”的追求。自古以来,优秀的室内外环境设计,无不是在追求精神上的韵致。其实“意境”的理论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本意是“形”,但它并不是指物的形状,或是物的表现形式,而是指环境的有机协调整体。整体不等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当局部呈现为不完全的形式时,会引起知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的趋势。如苏州博物馆设计,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有许多别有乐趣的小空间,既保证了展厅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为一种借景装饰让空间更有传统味道。同时,每一处小景都有各自的特点,光影给了它们生命。阳光透过密致的竹林星星点点洒落到地面,这是一种情,静谧安详;照射假山石而投影在墙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种情。诗情画意室内小景的设计概念来源于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远处的风景不经意之间成为了墙上一幅流动的装饰画。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可以借鉴传统元素形态廊柱、回桥、杌凳、官帽椅、灯笼、门窗、栅栏;青砖、白墙、黑瓦、原木、红对联;书法、绘画、雕刻、刺绣等。然而,传统的元素以其独特的面貌,传递着不同的神情。运用格式塔心理,要取其一点,舍其一面,结合现代的材料、照明、音响、空调等,将历史风格与现代设计要素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新文化空间,逐步探索出现代室内外设计新思路,营造以人为本的“亲和力”,追求内在精神本质的升华。
通过具体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有目的地完成学习,用自学、调查、讨论或分析的方式解决和完成课题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变被动灌输学习为主动选化学习,为解决相关问题而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学习目的明确,通过具体学习传统文化元素,掌握了知识,增强了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创作效率。在营造传统文化空间的训练中,综合运用艺术设计学科的有关知识,甚至政治、科学、历史、人文、经济等学科知识,有助于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传统艺术在现代造型设计当中得以发展,创造新的民族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延其“意”,取其“形”,从而传其“神”。
总之,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理论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体,课程内容应追寻文化的溯源,设计的主题意深境远,课题教学设计应尽量使学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与艺术想象力,实践训练中打破习惯性的表达与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传统的被动灌输型教学向主动探索型教学转变,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极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加强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是社会文化大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现代人才培养观的需要。探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特征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只有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在室内设计课程内,营造出民族特色的新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曹小鸥,郑曙 .环境艺术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3]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