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被低估的工业设计,如今又被一些IT企业追捧为解救同质化的灵丹妙药。
在2006年12月12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颁奖典礼上,一些 中国IT和家电企业对工业设计所表现出的超常热情令业界震惊。“工业设计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将其定位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在是过于高估。
从被低估到被热捧
从追求核心技术到自主制造再到为工业设计而疯狂,工业设计在中国开始走俏,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1992年,丹方设计顾问公司的总经理关晓航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毕业时,在北京竟然找不到一家以工业设计为主业的公司,不得不先投身于广告设计业。但现在,工业设计却突然走“火”,几乎成为一些企业解救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救命稻草”。
苹果的iPod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自2002年以来,iPod系列产品已经卖出6000多万台,占据了全球将近3/4的MP3播放器市场,在美国最新推出的汽车中,有70%都配备了iPod接口。2006年,耐克公司甚至推出了与苹果 iPod实现信息互通的运动鞋Air Zoom Moire。
一个是体育用品的“大鳄”,一个是数码产品的“弄潮儿”,两者的结合,很难说耐克不是想沾苹果的光来推销自己的跑鞋。“苹果iPod为什么能如此风靡全球?”一位设计界人士指着电脑里的跑鞋图样问记者,“你能找到iPod与运动鞋之间的关系吗?”
iPod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企业, 一些中国PC厂商在工业设计上也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热情。2005年,联想、方正、TCL分别推出了面向特定人群的天逸笔记本电脑、鼠米电脑、女性电脑,大家一拥而上,极尽设计之能事。
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国厂商更是屡屡推陈出新。2006年,红点等国外设计大奖主办机构和知名设计公司纷纷成为国内消费电子厂商的重要合作伙伴,甚至在同一时间段推出了创意大致相同的产品。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以前所未闻的各种设计大奖、工业设计典礼等等蔚然成风。中国对创新的热捧,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工业设计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到原点
“多数中国IT企业都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不能学三星,也不能学索尼。” 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总监贾伟认为。
贾伟所在的公司成立于2001年,在短短5年多时间里,已成为中国市场上的主流设计公司之一,设计范围覆盖IT电子、工业设备、医疗器械、家电、通信、交通工具等领域,是三星公司的设计合作伙伴。
贾伟告诉记者,多数中国IT企业对工业设计都有很大的需求,但由于他们无须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因此,整体设计思路大多都是围绕制造进行。“企业内设计人员或者设计外包企业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工程师完成产品之后,再为它们设计一个外观。”
IT产品的工业设计从其诞生之初的“形式绝对服从功能”,正不断成为以美学、工程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对IT产品的设计。“然而,无论工业设计理念如何发展,实用、易用对于一个产品而言是最重要的。”联想全球创新设计中心总监仇佳钰认为,用户界面的直接感受,是判断工业设计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
面对中国的工业设计热,索尼(中国)创造中心总裁山砥克己也认为,很多设计是非常艺术和唯美的,但在他看来,“人性化和易用,永远是不变的主题之一。”
“好的设计是可以创造需求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中国信息产品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国胜坦言,“中国人吃了上千年的米饭,但是电饭煲却是日本人发明的。手机、MP3、MP4,尽管中国市场卖了很多,却没有一个是中国企业发明的。”
以在中国最早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手机为例,中国手机市场可以说就是世界手机市场的风向标,最酷、最时尚的产品都会最早在中国市场上市。但是,纵观整个手机市场,有哪个中国手机品牌成为了国际认可的品牌?“照相手机”、“音乐手机”、“智能手机”等代表了手机新应用的发展趋势的产品,没有一个是中国厂商最先倡导的。
“表面上看,工业设计可以成就一两个公司。”王国胜认为,但是无论是iPod还是WalkMan,最根本的工业设计是对用户行为的深入研究,并拥有将其形成被市场接受的产品的能力,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到的。“能创造需求的工业设计,正是我们最缺乏的设计。”王国胜说。
理性思考工业设计
一些被访者认为,中国企业界需要理性地看待工业设计。
国内的企业喜欢片面追求外观设计,甚至认为,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设计得不够漂亮;再加上国内多数企业的业务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但又比较急功近利,对工业设计的要求是“投资小见效快”。
“这与工业设计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丹方设计顾问公司的关晓航认为,“设计的根本是要解决问题。一个好的设计首先是有清楚的调研,然后才是造型、模型、做模具,最后形成设计方案。而现在在实际过程中,很多产品设计根本就没有前期调研。”
明基数位时尚设计中心设计长王千睿认为,工业设计部门的功能必须由过去的单纯负责外观设计,逐渐转变为参与整个产品价值链创造的全过程。明基的设计部门开始承担起消费者分析与生活形态的研究工作。
诺基亚的一位设计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掌握手机设计的趋势,2004年至2005年,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对用户行为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先后访问了全球21个国家的7万多用户,收集了100多亿条数据,从中分析了手机对用户的价值、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该公司的产品设计部门开始在近两年开发出了许多突破自己原有设计的、又广受市场认可的产品。
而在中国企业界,设计与企业需求背道而驰的问题,造成了“模仿-批量生产-再模仿-再批量生产”的局面。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业界认为“模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无法容忍的是对模仿的依赖”。
对中国IT业而言,无论工业设计是一剂治标治本的灵丹妙药,还是暂时解除痛苦的麻醉剂,有一点是明确的,“仅仅依靠工业设计所获得的优势是非常容易遭遇阻击和被抵消掉的。”
在2006年12月12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颁奖典礼上,一些 中国IT和家电企业对工业设计所表现出的超常热情令业界震惊。“工业设计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将其定位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在是过于高估。
从被低估到被热捧
从追求核心技术到自主制造再到为工业设计而疯狂,工业设计在中国开始走俏,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1992年,丹方设计顾问公司的总经理关晓航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毕业时,在北京竟然找不到一家以工业设计为主业的公司,不得不先投身于广告设计业。但现在,工业设计却突然走“火”,几乎成为一些企业解救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救命稻草”。
苹果的iPod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自2002年以来,iPod系列产品已经卖出6000多万台,占据了全球将近3/4的MP3播放器市场,在美国最新推出的汽车中,有70%都配备了iPod接口。2006年,耐克公司甚至推出了与苹果 iPod实现信息互通的运动鞋Air Zoom Moire。
一个是体育用品的“大鳄”,一个是数码产品的“弄潮儿”,两者的结合,很难说耐克不是想沾苹果的光来推销自己的跑鞋。“苹果iPod为什么能如此风靡全球?”一位设计界人士指着电脑里的跑鞋图样问记者,“你能找到iPod与运动鞋之间的关系吗?”
iPod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企业, 一些中国PC厂商在工业设计上也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热情。2005年,联想、方正、TCL分别推出了面向特定人群的天逸笔记本电脑、鼠米电脑、女性电脑,大家一拥而上,极尽设计之能事。
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国厂商更是屡屡推陈出新。2006年,红点等国外设计大奖主办机构和知名设计公司纷纷成为国内消费电子厂商的重要合作伙伴,甚至在同一时间段推出了创意大致相同的产品。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以前所未闻的各种设计大奖、工业设计典礼等等蔚然成风。中国对创新的热捧,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工业设计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到原点
“多数中国IT企业都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不能学三星,也不能学索尼。” 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总监贾伟认为。
贾伟所在的公司成立于2001年,在短短5年多时间里,已成为中国市场上的主流设计公司之一,设计范围覆盖IT电子、工业设备、医疗器械、家电、通信、交通工具等领域,是三星公司的设计合作伙伴。
贾伟告诉记者,多数中国IT企业对工业设计都有很大的需求,但由于他们无须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因此,整体设计思路大多都是围绕制造进行。“企业内设计人员或者设计外包企业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工程师完成产品之后,再为它们设计一个外观。”
IT产品的工业设计从其诞生之初的“形式绝对服从功能”,正不断成为以美学、工程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对IT产品的设计。“然而,无论工业设计理念如何发展,实用、易用对于一个产品而言是最重要的。”联想全球创新设计中心总监仇佳钰认为,用户界面的直接感受,是判断工业设计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
面对中国的工业设计热,索尼(中国)创造中心总裁山砥克己也认为,很多设计是非常艺术和唯美的,但在他看来,“人性化和易用,永远是不变的主题之一。”
“好的设计是可以创造需求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中国信息产品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国胜坦言,“中国人吃了上千年的米饭,但是电饭煲却是日本人发明的。手机、MP3、MP4,尽管中国市场卖了很多,却没有一个是中国企业发明的。”
以在中国最早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手机为例,中国手机市场可以说就是世界手机市场的风向标,最酷、最时尚的产品都会最早在中国市场上市。但是,纵观整个手机市场,有哪个中国手机品牌成为了国际认可的品牌?“照相手机”、“音乐手机”、“智能手机”等代表了手机新应用的发展趋势的产品,没有一个是中国厂商最先倡导的。
“表面上看,工业设计可以成就一两个公司。”王国胜认为,但是无论是iPod还是WalkMan,最根本的工业设计是对用户行为的深入研究,并拥有将其形成被市场接受的产品的能力,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到的。“能创造需求的工业设计,正是我们最缺乏的设计。”王国胜说。
理性思考工业设计
一些被访者认为,中国企业界需要理性地看待工业设计。
国内的企业喜欢片面追求外观设计,甚至认为,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设计得不够漂亮;再加上国内多数企业的业务本身缺乏核心竞争力,但又比较急功近利,对工业设计的要求是“投资小见效快”。
“这与工业设计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丹方设计顾问公司的关晓航认为,“设计的根本是要解决问题。一个好的设计首先是有清楚的调研,然后才是造型、模型、做模具,最后形成设计方案。而现在在实际过程中,很多产品设计根本就没有前期调研。”
明基数位时尚设计中心设计长王千睿认为,工业设计部门的功能必须由过去的单纯负责外观设计,逐渐转变为参与整个产品价值链创造的全过程。明基的设计部门开始承担起消费者分析与生活形态的研究工作。
诺基亚的一位设计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掌握手机设计的趋势,2004年至2005年,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对用户行为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先后访问了全球21个国家的7万多用户,收集了100多亿条数据,从中分析了手机对用户的价值、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该公司的产品设计部门开始在近两年开发出了许多突破自己原有设计的、又广受市场认可的产品。
而在中国企业界,设计与企业需求背道而驰的问题,造成了“模仿-批量生产-再模仿-再批量生产”的局面。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业界认为“模仿”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无法容忍的是对模仿的依赖”。
对中国IT业而言,无论工业设计是一剂治标治本的灵丹妙药,还是暂时解除痛苦的麻醉剂,有一点是明确的,“仅仅依靠工业设计所获得的优势是非常容易遭遇阻击和被抵消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