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年,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一个有钱人家教书,可是东家很小气,每天供给他的饭食,只有“萝卜”这一个小菜,因此蒲松龄很不满意。
一天,东家要考查孩子的功课,便提来一壶酒请蒲老先生喝,可是下酒的菜还是萝卜,先生心里很不高兴,但又不便明说。吃饭前,蒲松龄嘱咐学生说:“你看我的筷子夹什么,你就对什么。”学生应允。
饭间,东家问道:“蒲老先生每天费心教我儿子,一定很有成绩吧。”
蒲松龄说:“对对子,还可以吧!”
“那就对对看吧!”东家想了想,“那我出一上联——核桃。”
蒲松龄夹起一块萝卜,学生看见了,就对道:“萝卜。”东家皱了皱眉说:“我再出一个——绸缎。”
蒲松龄又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学生便又对道:“萝卜。”东家连连摇头,说:“绸缎怎可对萝卜呢?”
蒲松龄解释说:“他对的是‘罗布’,丝罗的‘罗’,布匹的‘布’。绸缎对罗布,对得很工整嘛!”
东家无奈,他看了一眼远处的寺庙,便又出了一道题:“钟鼓。”哪知儿子仍以“萝卜”作答。
东家生气地说:“这可对不上!”
蒲松龄辩解道:“钟鼓对锣钹,这锣钹指的是锣鼓的‘锣’,铙钹的‘钹’。东家您怎说对不上呢?”
东家无言以对,气愤地说:“难道先生只会教‘萝卜’二字吗?”
蒲松龄也发火了,说:“我天天肚子里装的都是萝卜,怎能不教令郎‘萝卜’二字呢?”
小编感言
这让我不禁也想起了一件趣事。宋代有个人被派去河北三鸦做官,这地方比较穷,那里的百姓整天都吃莲藕。于是这位官员便作诗道:“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三餐都是藕,看看口里长莲花。”哈哈,看来无论是谁总吃一样东西,迟早都是要烦的呀。
(本栏目责编沈俊刘耀蕾)
一天,东家要考查孩子的功课,便提来一壶酒请蒲老先生喝,可是下酒的菜还是萝卜,先生心里很不高兴,但又不便明说。吃饭前,蒲松龄嘱咐学生说:“你看我的筷子夹什么,你就对什么。”学生应允。
饭间,东家问道:“蒲老先生每天费心教我儿子,一定很有成绩吧。”
蒲松龄说:“对对子,还可以吧!”
“那就对对看吧!”东家想了想,“那我出一上联——核桃。”
蒲松龄夹起一块萝卜,学生看见了,就对道:“萝卜。”东家皱了皱眉说:“我再出一个——绸缎。”
蒲松龄又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学生便又对道:“萝卜。”东家连连摇头,说:“绸缎怎可对萝卜呢?”
蒲松龄解释说:“他对的是‘罗布’,丝罗的‘罗’,布匹的‘布’。绸缎对罗布,对得很工整嘛!”
东家无奈,他看了一眼远处的寺庙,便又出了一道题:“钟鼓。”哪知儿子仍以“萝卜”作答。
东家生气地说:“这可对不上!”
蒲松龄辩解道:“钟鼓对锣钹,这锣钹指的是锣鼓的‘锣’,铙钹的‘钹’。东家您怎说对不上呢?”
东家无言以对,气愤地说:“难道先生只会教‘萝卜’二字吗?”
蒲松龄也发火了,说:“我天天肚子里装的都是萝卜,怎能不教令郎‘萝卜’二字呢?”
小编感言
这让我不禁也想起了一件趣事。宋代有个人被派去河北三鸦做官,这地方比较穷,那里的百姓整天都吃莲藕。于是这位官员便作诗道:“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三餐都是藕,看看口里长莲花。”哈哈,看来无论是谁总吃一样东西,迟早都是要烦的呀。
(本栏目责编沈俊刘耀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