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女英烈王宝霞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宝霞,安徽合肥人,1920年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曾就读于合肥女子职业学校。她生性活泼,待人诚恳,做事认真,深得家长、亲友和同学的喜爱。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刚满17岁王宝霞随全家迁移到安徽省临时省会六安,在那里她参加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在父亲的支持下,王宝霞和她的大姑姑、小姑姑、姐姐等都一起参加了省动委会下的妇女战地服务团。服务团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组织发动妇女识字班,动员妇女为抗日将士做军鞋、棉衣,慰问伤病员等。不久,日军进攻六安,王宝霞又随妇战团辗转到独山、立煌(今金寨)。当时,妇战团每人每月只有12元津贴费,吃饭、穿衣以及零花都从这笔钱中开支。每人只有一床小薄被,冬天也只有两条单裤,一件绒衣,生活是很艰苦的。王宝霞虽然从小过着优裕生活,但她毫无大家闺秀的骄矫二气,苦活累活抢着干。一次,组织上让她把一份情报送到一个叫俞家湾的地方,当时因为叶挺军长要到皖西来,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的活动控制得很严。王宝霞机智灵活地躲过了敌人的盘查,按时把情报送到。1939年6月,19岁的王宝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7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在司令员彭雪枫的率领下,到达蒙城、凤台、怀远、宿县南部一带,开辟了与淮南交界的怀远三区(胡疃、平阿一带),建立起淮上抗日根据地。王宝霞被调离服务团,参加淮上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担任怀远三区区委干事,兼做妇女工作。刚满20岁的王宝霞,带领三区的妇女群众为淮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9月底,怀远县在龙亢召开县妇女抗日救国成立大会,王宝霞带领三区的妇女代表前往参加。虽说这个区是边沿区,但在王宝霞的动员和组织下,代表来的最多。
  1940年10月2日,王宝霞到三区西部的潘集乡开展工作,同时为妇救会代收军鞋。潘集地处平阿山地区,此地系三县交界地,历来兵、匪横行,官、匪一家。潘集乡的山前汪家圩反动地主汪海波,平时一手遮天,成为平阿地区的土皇帝。抗日区、乡政权建立后,他恨得要命,耍尽各种花招,企图重新拉起红枪会,赶走新四军。而抗日区乡政权和群众组织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新四军确实是为人民办事的,是真正抗日的,不听他那一套。
  10月1日晚,汪海波探知潘集乡将要召开会议,便连夜纠集一些土匪煽动千余受蒙蔽的红枪会人员袭击乡政府,并逮捕了乡党支部书记刘墨舞。偷袭后,他们换上新四军的服装,冒充新四军在乡政府门口站岗,以诱捕前来开会的人员。八路军第四纵队六八九团粮秣股长、老红军战士李华庭来潘集乡参加秋季征糧会议,刚进乡政府门就被逮捕了。王宝霞到潘集后,挨门挨户地做群众工作,不知不觉到了中午,群众热情地留她吃饭,她不愿增加群众的负担,就向附近的乡公所走去。当王宝霞快要走到乡政府时,附近群众看到了,急忙摆手向她示意,但已经来不及了,王宝霞落入虎口。王宝霞等3位同志被捕后,敌人立即对他们进行审讯和严刑拷打。国民党顽固派县长李大昶亲自上阵审讯王宝霞。这个曾与王宝霞父亲同过事的国民党顽固派县长,并不因为她是老同事的女儿而对其有所照顾,反而变本加厉地残害她,让人先是把她吊起来,后来又把她绑在门板上用皮鞭抽打,并倚老卖老地训斥她:“女人家不在家三从四德,出来胡跑什么?”王宝霞正气凛然地回答:“我是出来抗日的。难道抗日有罪吗?”李大昶气急败坏地咒骂她“外出作匪”。王宝霞义正词严地怒斥道:“你们才是匪,我抗日无罪!”
  三区区委和六八九团得知消息后,开展了各种营救活动,要求国民党顽固派县长李大昶和当地土匪头子汪海波要以抗日大局为重,迅速无条件释放王宝霞等3位同志。可是,顽方无视中共警告,继续对王宝霞等3人严刑拷打,施以惨无人道的肉刑。最后,敌人见无法让3人屈服,便将他们押到平阿山麓的汪圩湖沟头坟前枪杀了。临刑前,王宝霞、刘墨舞、李华庭3人毫无畏惧,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这就是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震惊涡河两岸的平阿山惨案。
  王宝霞等3位同志被杀害的消息传到三区区委和前沿阵地,干部战士怒火万丈,义愤填膺,发誓要为死难烈士报仇。10月4日,新四军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六八九团副团长周世忠率领一个营包围了汪圩北平阿山顽匪。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匪首汪海波等100多人当场被击毙,俘虏300多人。10月5日,三区区委和部队在唐集召开了平阿山地区的士绅及地方区乡人员会议,会后,六八九团负责同志和地方干部到烈士坟前致哀悼念。
  20世纪80年代,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当年六八九团副团长周世忠,不仅撰写了《回忆平阿山惨案》的文章,还赋诗深情永悼平阿山惨案壮烈牺牲的李华庭、王宝霞、刘墨舞烈士:
  弹指挥间四十三,
  平阿惨案震人寰,
  革命英雄豪气壮,
  换得人民天下安。
  抗日烽火势连绵,
  英烈忠贞志更坚,
  阿山麓捐身躯,
  永垂青史在人间。
  重忆当年悲壮事,
  雄风铁骨呈眼前,
  喜看神州红旗舞,
  英灵笑慰在九泉。
其他文献
在淮安区茭陵乡大胡庄战斗发生77周年之际,来自淮安市各县、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代表,参加缅怀英烈大胡庄战斗研讨会的代表,烈士温新顺等河南内黄县的亲属代表,以及茭陵乡机关部分公务员、中小学生代表、群众代表等600多人,在大胡庄82烈士纪念广场集结,共同缅怀77年前为抗击日伪军在大胡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82烈士。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范学恕参加活动。  纪念馆共分三个单元,
期刊
4月4日上午,江苏宝应县柳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在柳堡烈士陵园为烈士举行庄严祭扫活动。  1944年3月29日,日军关繁大佐因车桥战役失败进行报复性的扫荡,他率领600多日伪军,分三路奔袭大、小官庄和柳堡一带。驻柳堡乡的县联社、县财政局和大成商店等后方机关受到严重威胁。柳堡乡领导闻讯后,副乡长郑恒迁首先组织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隐藏公粮、运送县后方机关的人员和物资;乡民兵模范队
期刊
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四军红色文化的挖掘,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与光荣传统,决定开展“铁的新四军”红色故事征集活动。  主办单位  新四军军部旧址紀念馆  中共泾县县委党史办公室  征稿内容  主要是挖掘、收集、整理有关1937年至1947年期间新四军团结群众、英勇抗战的感人故事。故事须叙述生动、描述具体、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稿件要求  1.作品内容要求真实,避免虚构。  2.作品须为投稿者原创,如
期刊
1943年,在日伪清乡最严峻的时期,汤景延将军为了配合苏中地区的反清乡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忍辱负重,带领整整一个团600多人假附敌,打入日伪内部“潜伏”,在虎穴中与敌巧妙周旋,利用日伪之间和汪伪内部的矛盾,勇敢机智地为党工作。160多天后,根据上级命令,他率部在一夜之间从200里战线上“破腹”而出,胜利归来,演绎了一部“特洛伊木马计”经典传奇,谱写了14年抗战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篇章。    
期刊
张云逸同叶挺等人在武汉  张云逸与叶挺是黄埔陆军小学的同学,北伐战争时期,他俩都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作,张云逸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参谋长,叶挺任该师独立团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叶挺率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张云逸则在积极掩护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主任李硕勋和第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后,随张发奎部南下广东。1927年底,叶挺和张云逸都参加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流亡海外,张云逸到广西做兵运工
期刊
本刊从今年第4期开始,新开设了《新四军百岁老寿星》专栏,一经刊出就受到很多读者、尤其是老同志的欢迎。我们每到一地,每拍摄一位新四军百岁老战士,我们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那就是,革命者的生命之树何以能够长青?  理想信念是生命之基。这些新四军老战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党的信念坚如磐石。104岁的新四军老战士王寿廷,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福建省厦门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的党委书记,以后长期在省交通
期刊
为人当随时代。人的思想意识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时代发展了,客观实际变化了,人的思想要随之变化。新时代,新方位,新常态,思想观念如果不跟上,就会落伍。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各有各的表现,有领跑者,有跟进者,也有落伍者,我们总不能当落后分子吧!  要有强国意识。所谓新时代,首先是我们国家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旧中国积贫积弱,中国人低三下四,新中国成立以后,真正可以昂首挺胸走路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期刊
本刊讯 海棠花正艳,垂首思伟人。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之际,由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周恩来与新四军”学术研讨会于3月28日在上海召开。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会长、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见今年《铁军》第4期)。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副主任童世平上将、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
期刊
吳佩之,1919年6月生,安徽嘉山县(今明光市)人,就读于安徽省立职业学校。1940年初进入新四军五支队教导大队学习,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莱芜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南下,历任区委书记、县长、温州地委农工部副部长等职。1983年离休,时任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今温州大学)党委书记。  吴佩之近影(2017年)  子女们欢聚祝贺父亲吴佩之百岁  吴佩之和妻子刘波早年合影。上世纪50年代,两人作为
期刊
5月16日,江苏省海安县老促会及教育局分会领导赴南莫中学观摩“铁军·红刊园”暨“红刊进校园”专题调研,参与师生读用《铁军》体会交流、演讲比赛,高度评价南莫中学打造“铁军·红刊园”专属阵地,让“铁军精神”永駐校园的创新举措。    南莫中学“铁军·红刊园”面积60平米,专设《铁军》杂志库、阅览室和“铁军史诗”“铁军人物”“铁军故事”图书架及师生读红刊、学红刊优秀诗作、心得体会,成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