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社会。处于信息社会前沿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它开设时间不长,教学模式等还处于探索阶段,师资队伍也参差不齐,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老师(如数学)转科而来。他们把原来运用的教学方法等一套理念原封不动地搬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过于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忽略了信息技术课程首先是一门应用课程,学生良好的学习电脑积极性却被教师那千篇一律、呆板枯燥的教学当头浇了冷水。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信息技术课中种种问题的指导策略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问题 教学策略 教学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50-01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能够迅速地、及时地、准确地筛选和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信息技术课就此就非常重要,而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过于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忽略了信息技术课程首先是一门应用课程,学生学好与否的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操作等。目前,中学生视野的开阔,对社会了解的加深,使他们意识到了学好电脑知识的重要性。浓厚的兴趣加上心理的主动,他们迫切地想学好电脑。做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自己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以下有几点自己课堂实践中的研究与总结:
一、信息技术课问题解决模式的指导策略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也给予特别的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操作的实践活动。
4.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往往是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想,教师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很小。显然,这个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思维是有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教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如果学习能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积极去解决它,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
6.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时教师就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为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而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别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二、教学与反思
现实中,计算机高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电脑方面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刻苦努力的实践操作,就会日见成绩。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后,就会更加精神振奋,乐此不疲,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信息技术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必须了。学生会感觉到学习电脑不仅仅是学会它的基本操作,还可以利用它来帮助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通过它来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进一步激发学习电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只强调计算机应用技巧,只为满足学习软件本身的需要而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时,对一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的情况要能放,也能收;另外,在进行综合问题的设计时,稍有不慎,即容易捆住学生的思维,使的他们认为只要达到老师的要求,就达到目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这种不幸的发生,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中学教育实践研究》,叶卫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问题 教学策略 教学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50-01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能够迅速地、及时地、准确地筛选和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信息技术课就此就非常重要,而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过于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忽略了信息技术课程首先是一门应用课程,学生学好与否的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操作等。目前,中学生视野的开阔,对社会了解的加深,使他们意识到了学好电脑知识的重要性。浓厚的兴趣加上心理的主动,他们迫切地想学好电脑。做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自己的课堂教学指导策略,以下有几点自己课堂实践中的研究与总结:
一、信息技术课问题解决模式的指导策略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也给予特别的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操作的实践活动。
4.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往往是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想,教师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很小。显然,这个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思维是有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教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如果学习能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积极去解决它,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
6.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时教师就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为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而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别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二、教学与反思
现实中,计算机高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电脑方面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刻苦努力的实践操作,就会日见成绩。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后,就会更加精神振奋,乐此不疲,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信息技术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必须了。学生会感觉到学习电脑不仅仅是学会它的基本操作,还可以利用它来帮助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通过它来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进一步激发学习电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只强调计算机应用技巧,只为满足学习软件本身的需要而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时,对一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的情况要能放,也能收;另外,在进行综合问题的设计时,稍有不慎,即容易捆住学生的思维,使的他们认为只要达到老师的要求,就达到目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这种不幸的发生,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中学教育实践研究》,叶卫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