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体育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大环境便是运动,运动过程是纷繁复杂的,运动中人的情绪亦是如此,在做体育高考工作人员后,观察了学生情绪与成绩的关系,想借此基础研究有关认知、情绪的内容,如何产生多变的情绪?认知又是如何影响情绪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具身认知、认知失调、运动情绪以及认知与情绪间的联系,通过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运动者的认知,从而更好的梳理情绪,在运动过程中游刃有余,努力发挥到更好的水平。
关键词:运动情境;运动情绪;认知;
一 情绪与运动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及意识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以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运动情绪在运动领域,Weiner(1979,1985)的成就动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和Vallerand(1987)的情绪反应认知评价模式是情绪研究中被广泛关注的理论。在运动过程中运动的强度、时间、运动量都会影响情绪的产生,Dyer和GuouckM(1988)研究指出,在大强度的无氧运动中连续进行一个半月,愤怒、焦虑、紧张的消极情绪会有所改变,总之。情绪是在一种情境下主体对客体的反应,运动情绪则是在特定的运动情境中,客体对主体的影响,而客体包括很多的方面,如: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量、观众、教练员等等。
二 体育认知
认知是指通过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得到知识。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体育认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结构,体育认知结构是在体育情境中,人们对相关对象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2. 体育需要认知、体育价值认知、体育态度认知
需要就是有机体在内外条件刺激下,对某些事物希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等等。结合需要的定义,我们从体育需要认知的角度出发,体育需要最原始的状态是一种劳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有了特定的场所,特定的规则,特定的肌肉有特定的锻炼方式。
价值是某种事物功能的深层次体现,那体育的功能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医学、心理学。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重点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有了教育功能,那么体育的价值也就自然而然体现出来。
态度分为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体育态度认知是指主体对于某个项目的喜爱程度,如果喜爱程度高,则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如果喜爱程度低,则表现为消极的情绪,因此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兴趣,产生积极认知,培养情绪。
(二)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此理论是他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的,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
(三)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是为了减少失调,失调的减少有三种方式:1.改变环境。2.改变认知。3.改变自身的行为。在这里,我们重点强调体育行为的改变。在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两者相比较而言,体育行为的改变更加困难,认知是一种主观的思想,而行为则要付出实践,好多运动者有体育认知,无体育行为。这种失调状况之所以看似没有调整,实则是通过改变了认知来达到的认知平衡,有些人认为每天跑步和不跑步的人身体状况一样,还有些人认为偶尔一段时间不锻炼也无妨,但是却忽视了体育的功能和功能所反映的价值,每天的体育锻炼可以学习运动技能,还能增强脑细胞的活跃程度,减少压力,总之在认知出现失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外在和内在共同的努力来调节,认识到认知失调的理论意义及更好的应用,人们对于体育的认知会影响到自身的成绩,同时对体育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所牵连。正确的认知是调理情绪的关键。
三 影响运动情绪的归因因素
归因是对自己的运动成绩寻找原因的终结点,对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是个体的自我认知过程,同时受参与活动动机的影响。正向的归因有助于成绩的快速提升,同时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反之则会自暴自弃,固步自封。
(一)外部归因
1.运动强度
一些研究者基于已有的研究提出身体活动强度与情感程度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小强度和大强度身体活动均不利于运动情绪效益的产生,只有中等强度活动中清绪效益最好。在身体活动对抑郁影响研究中发现,与小强度的身体活动相比,中等到大强度的体力活动降低抑郁症状的效果更好,然而与不参加身体活动的人相比,低强度的身体活动也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2.运动场环境以及周围的环境
竞赛地点的地理状况、气候条件和时差等都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各种自然条件的变化对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在中等高度的山地参加比赛一定要考虑血氧过少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运动员会感到胸闷、气促、心率加快、易疲劳等。而且由于温度、湿度、大气压的变化,还会影响到球速的变化
(二)内部归因
首先每个人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在与他人进行比较,老师也会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此时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与其他人在技能的学习上存在明显的能力不足而自暴自弃,其实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所差异是正常的,但差距太大只能说明自己不够努力。
四 引导运动者进行情绪管理
情绪的管理是一个人办好事情的判断标准之一,肖汉仕教授认为情绪管理是指用心理科学的方法有意识地调适、缓解、激发情绪,以保持适当的情绪体验与行为反应,避免或缓解不当情绪与行为反应的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归因类别,区别对待。
小结
经过以上文章的分析,在运动过程中情绪受到体育认知的影响,体育认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结构,这种认知失调理论的构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指导性意义,影响情绪的因素分为外部影响和内部控制,研究表明,运动归因于自身不足时,易提高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成绩,有积极的动机,达到理想的状态,同时有助于情绪管理,本文研究的目的便是在运动情境中能够更好的管理情绪,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De Rivera,J.The structure of emotional relationship [J].In P.Shaver(Ed.)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everly Hills,CA Sage,1984(5):116-145.
[2]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34:999一1005.
作者简介:
王雪茁(1995.2-),女,漢族,籍贯:山西省临汾市人,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运动情境;运动情绪;认知;
一 情绪与运动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及意识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以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运动情绪在运动领域,Weiner(1979,1985)的成就动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和Vallerand(1987)的情绪反应认知评价模式是情绪研究中被广泛关注的理论。在运动过程中运动的强度、时间、运动量都会影响情绪的产生,Dyer和GuouckM(1988)研究指出,在大强度的无氧运动中连续进行一个半月,愤怒、焦虑、紧张的消极情绪会有所改变,总之。情绪是在一种情境下主体对客体的反应,运动情绪则是在特定的运动情境中,客体对主体的影响,而客体包括很多的方面,如: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量、观众、教练员等等。
二 体育认知
认知是指通过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得到知识。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体育认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结构,体育认知结构是在体育情境中,人们对相关对象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2. 体育需要认知、体育价值认知、体育态度认知
需要就是有机体在内外条件刺激下,对某些事物希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等等。结合需要的定义,我们从体育需要认知的角度出发,体育需要最原始的状态是一种劳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有了特定的场所,特定的规则,特定的肌肉有特定的锻炼方式。
价值是某种事物功能的深层次体现,那体育的功能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医学、心理学。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重点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有了教育功能,那么体育的价值也就自然而然体现出来。
态度分为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体育态度认知是指主体对于某个项目的喜爱程度,如果喜爱程度高,则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如果喜爱程度低,则表现为消极的情绪,因此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兴趣,产生积极认知,培养情绪。
(二)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此理论是他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的,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
(三)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是为了减少失调,失调的减少有三种方式:1.改变环境。2.改变认知。3.改变自身的行为。在这里,我们重点强调体育行为的改变。在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两者相比较而言,体育行为的改变更加困难,认知是一种主观的思想,而行为则要付出实践,好多运动者有体育认知,无体育行为。这种失调状况之所以看似没有调整,实则是通过改变了认知来达到的认知平衡,有些人认为每天跑步和不跑步的人身体状况一样,还有些人认为偶尔一段时间不锻炼也无妨,但是却忽视了体育的功能和功能所反映的价值,每天的体育锻炼可以学习运动技能,还能增强脑细胞的活跃程度,减少压力,总之在认知出现失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外在和内在共同的努力来调节,认识到认知失调的理论意义及更好的应用,人们对于体育的认知会影响到自身的成绩,同时对体育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所牵连。正确的认知是调理情绪的关键。
三 影响运动情绪的归因因素
归因是对自己的运动成绩寻找原因的终结点,对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是个体的自我认知过程,同时受参与活动动机的影响。正向的归因有助于成绩的快速提升,同时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反之则会自暴自弃,固步自封。
(一)外部归因
1.运动强度
一些研究者基于已有的研究提出身体活动强度与情感程度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小强度和大强度身体活动均不利于运动情绪效益的产生,只有中等强度活动中清绪效益最好。在身体活动对抑郁影响研究中发现,与小强度的身体活动相比,中等到大强度的体力活动降低抑郁症状的效果更好,然而与不参加身体活动的人相比,低强度的身体活动也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2.运动场环境以及周围的环境
竞赛地点的地理状况、气候条件和时差等都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各种自然条件的变化对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在中等高度的山地参加比赛一定要考虑血氧过少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运动员会感到胸闷、气促、心率加快、易疲劳等。而且由于温度、湿度、大气压的变化,还会影响到球速的变化
(二)内部归因
首先每个人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在与他人进行比较,老师也会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此时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与其他人在技能的学习上存在明显的能力不足而自暴自弃,其实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所差异是正常的,但差距太大只能说明自己不够努力。
四 引导运动者进行情绪管理
情绪的管理是一个人办好事情的判断标准之一,肖汉仕教授认为情绪管理是指用心理科学的方法有意识地调适、缓解、激发情绪,以保持适当的情绪体验与行为反应,避免或缓解不当情绪与行为反应的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归因类别,区别对待。
小结
经过以上文章的分析,在运动过程中情绪受到体育认知的影响,体育认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结构,这种认知失调理论的构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指导性意义,影响情绪的因素分为外部影响和内部控制,研究表明,运动归因于自身不足时,易提高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成绩,有积极的动机,达到理想的状态,同时有助于情绪管理,本文研究的目的便是在运动情境中能够更好的管理情绪,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De Rivera,J.The structure of emotional relationship [J].In P.Shaver(Ed.)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everly Hills,CA Sage,1984(5):116-145.
[2]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34:999一1005.
作者简介:
王雪茁(1995.2-),女,漢族,籍贯:山西省临汾市人,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