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赴京途中路过瓜洲,泊船于此写下的诗篇。诗中描写了作者泊船瓜洲远眺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感,也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这首诗借景抒情,格调清新,境界开阔,采用了虚实结合、动静皆宜的写作手法,极具王安石前期以诗咏志的特点。
全诗开题就点明了作者的观察点,奠定了借景抒情的基调。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瓜洲只一水相隔,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之后。“一水”“只隔”让人产生了一定的空间错觉,仿佛钟山与瓜洲近在咫尺。实际上,京口和瓜洲所隔的这一水乃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长江。唐代诗人崔季卿在《晴江秋望》中描绘:“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宋代诗人吴潜在《水调歌头·焦山》写道:“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可见长江的辽阔,然而作者却以“一水”来形容,可见,这里的景并非物境,而是情境。因为思乡情怯,虽百里之遥,恨不能飞渡。此“一水”乃是有我之境,景是远的,心是近的。
“钟山只隔数重山。”这里有一个疑问,钟山和谁相隔数重山?钟山即今天的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瓜洲在扬州市邗江区。京口在镇江市。瓜洲在京口之北。钟山在京口之南。钟山应是与京口“只隔数重山”。京口此时就如同他的家门口。王安石奉命上京,前途渺茫,看着“家门口”却无法回去。想着离家时,妻子的眼泪、儿子的期盼,恨不能立刻还家。因此钟山与瓜洲的百公里之遥在他眼中慢慢拉近,最后“只隔数重山”了。首句运用了大量的不相容透视,使景为情移。
诗的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千古名句,被无数文人骚客所追捧。在遣词造句上,最妙的当属“绿”字,这一字是使动用法,不仅写出了江南的色调之美,还营造出一种空间开阔之美,在阵阵微风的配合下,更是将静景化作动景,平添了灵动之美,让人仿佛看见:春日明媚,田野乡间,碧波千里,阵阵春风熏得游人欲醉,翻得麦海浮浮沉沉,浅绿、深绿、碧绿、金绿在麦浪中时隐时现,淡淡的草木香气随风而来,沁人心脾。
“春风”既是实景,也带有暗示变法的意味。诗人眺望江南大地,一片绿色,这绿色是春风吹的,又何尝不是熙宁变法的成果呢?王安石主持的青苗法,从政策上鼓励农民耕种。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在微风的吹拂下,如波浪般时起时伏,长势喜人,让王安石的心也随之荡漾开來,仿佛看到了变法的希望。这首诗表面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的景象,实际上在表达王安石革除旧政、实行新政,对新政充满了信心,准备大展拳脚、施展抱负的欣喜。
“明月何时照我还。”有学者说,这反映了王安石不想为官,想安度晚年之感。因为诗中透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且接受任命之前,他数次推辞。我认为不然,这句话恰恰表现了他不立新政、誓不还家的决心。首先,从王安石的个性分析。王安石此人非常倔,司马光评价他:“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是一大阻力,他曾经多次劝阻,但是无果,可算是王安石的政敌,然司马光并不认为王安石奸邪,只是执拗。可见,王安石的确如此。另外,明末冯梦龙所书的《警世通言》其中有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这样倔强的人岂会轻易屈服?即使知己叛变、朋友反目,也难改初心。几次请辞不过是官场的套路,请辞是假,做事是真。否则以这位“拗相公”的脾气,拼去性命也要守着一家老小快活度日。因此,后两句应非实景,当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施行新政的信心和决心。
全诗以“春风”“江南岸”“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情境,将王安石的思念家人,想要长相厮守,又想要将新政贯彻实施这一矛盾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爱国之情战胜了爱家之意,这也正是王安石伟大的地方,虽然最终他的变法失败了,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他曾拥有的理想国——春风绿遍江南岸,家家户户喜团圆。
全诗开题就点明了作者的观察点,奠定了借景抒情的基调。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瓜洲只一水相隔,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之后。“一水”“只隔”让人产生了一定的空间错觉,仿佛钟山与瓜洲近在咫尺。实际上,京口和瓜洲所隔的这一水乃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长江。唐代诗人崔季卿在《晴江秋望》中描绘:“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宋代诗人吴潜在《水调歌头·焦山》写道:“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可见长江的辽阔,然而作者却以“一水”来形容,可见,这里的景并非物境,而是情境。因为思乡情怯,虽百里之遥,恨不能飞渡。此“一水”乃是有我之境,景是远的,心是近的。
“钟山只隔数重山。”这里有一个疑问,钟山和谁相隔数重山?钟山即今天的紫金山,位于南京市。瓜洲在扬州市邗江区。京口在镇江市。瓜洲在京口之北。钟山在京口之南。钟山应是与京口“只隔数重山”。京口此时就如同他的家门口。王安石奉命上京,前途渺茫,看着“家门口”却无法回去。想着离家时,妻子的眼泪、儿子的期盼,恨不能立刻还家。因此钟山与瓜洲的百公里之遥在他眼中慢慢拉近,最后“只隔数重山”了。首句运用了大量的不相容透视,使景为情移。
诗的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千古名句,被无数文人骚客所追捧。在遣词造句上,最妙的当属“绿”字,这一字是使动用法,不仅写出了江南的色调之美,还营造出一种空间开阔之美,在阵阵微风的配合下,更是将静景化作动景,平添了灵动之美,让人仿佛看见:春日明媚,田野乡间,碧波千里,阵阵春风熏得游人欲醉,翻得麦海浮浮沉沉,浅绿、深绿、碧绿、金绿在麦浪中时隐时现,淡淡的草木香气随风而来,沁人心脾。
“春风”既是实景,也带有暗示变法的意味。诗人眺望江南大地,一片绿色,这绿色是春风吹的,又何尝不是熙宁变法的成果呢?王安石主持的青苗法,从政策上鼓励农民耕种。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在微风的吹拂下,如波浪般时起时伏,长势喜人,让王安石的心也随之荡漾开來,仿佛看到了变法的希望。这首诗表面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的景象,实际上在表达王安石革除旧政、实行新政,对新政充满了信心,准备大展拳脚、施展抱负的欣喜。
“明月何时照我还。”有学者说,这反映了王安石不想为官,想安度晚年之感。因为诗中透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且接受任命之前,他数次推辞。我认为不然,这句话恰恰表现了他不立新政、誓不还家的决心。首先,从王安石的个性分析。王安石此人非常倔,司马光评价他:“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是一大阻力,他曾经多次劝阻,但是无果,可算是王安石的政敌,然司马光并不认为王安石奸邪,只是执拗。可见,王安石的确如此。另外,明末冯梦龙所书的《警世通言》其中有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这样倔强的人岂会轻易屈服?即使知己叛变、朋友反目,也难改初心。几次请辞不过是官场的套路,请辞是假,做事是真。否则以这位“拗相公”的脾气,拼去性命也要守着一家老小快活度日。因此,后两句应非实景,当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施行新政的信心和决心。
全诗以“春风”“江南岸”“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情境,将王安石的思念家人,想要长相厮守,又想要将新政贯彻实施这一矛盾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爱国之情战胜了爱家之意,这也正是王安石伟大的地方,虽然最终他的变法失败了,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他曾拥有的理想国——春风绿遍江南岸,家家户户喜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