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天空落了雨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了十五,喜顺爷早早地站在崖头上,喊着睡懒觉的儿孙侄娃们:“该积肥耙地了,地不哄人哩,眼看着明儿都雨水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牛娃从小就会背,也是喜顺爷教的。观头村在老君塬下,一汪泉水从山间流出,滋养了一村老小,一座塬种麦子玉米稻子红薯,还种苹果大枣,山高处、山沟里是野生的槐树杨树黄栌槲树,夹杂着山茱萸鬼见愁连翘杜仲,整个村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和顺丰饶。喜顺爷年岁大,经见世事多,慢慢就活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魂。他准时地掐着节气,催着还在年里懒洋洋的人打起精神。
  牛娃刚过十四,长得细皮嫩肉的,一点儿也没有牛犊健硕的样子。但牛娃学习好,喜顺爷看见牛娃就摸摸他的头:“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牛娃爹听了心里高兴,更舍不得让牛娃干一点儿活儿,光让他学习。
  听见喜顺爷喊,牛娃娘说:“明儿可都雨水了。”
  牛娃爹躺在炕上叹气:“往年这会儿该进山割蒿了。”
  牛娃娘出了窑,抹一抹眼角,去下窑烧锅做饭。牛娃爹一害病,只能在炕上躺着,这日子过得寡淡没味,只有牛娃才让她看见点儿亮光。
  后半晌,牛娃从外头回来,钻进牲口窑鼓捣半天,出来跟娘说,明儿早起要吃煎馍。娘说还不到月尽,牛娃说想吃了,明儿雨水,也是节气。
  关于月尽吃煎馍的习俗,观头村由来已久,反正那时候所有的节气都和吃有关,有句俗语说的是:吃嘴婆娘盼节气。只有节气到了,才能理直气壮地吃,光明正大地吃。
  牛娃娘想想也是,谁也没说非得月尽才能吃煎馍,下雨天各家的吃嘴婆娘也摊煎馍,娃想吃就吃吧,日子得提着劲儿过啊。
  第二天一早,牛娃娘早早起来摊了煎馍,在大篦子上摞起来。鸡叫三遍,牛娃起来了。他抓起煎馍就吃,牛娃娘说:“还早,再睡会儿。”
  牛娃说:“不睡了,我跟天柱叔说好了,今天跟他们进山。”
  牛娃娘吓一跳:“老天爷,你进山干啥?”
  牛娃又抓了一个煎馍:“割蒿。”
  牛娃娘的煎馍煳锅底了,她咋也劝说不下牛娃,又不敢让另一个窑里的男人听见,只能一声接一声叹气。
  吃了五个大煎馍,又包了几个,牛娃拿了绳镰去找天柱叔,他娘在窑里摊着煎馍抹着泪。
  村里人一年四季有空就上山割蒿,青蒿和干蒿大多用来沤粪,也烧火。进山割蒿都会喊叫几个人一起,互相有个照应,山里经常有蛇和野物。
  牛娃进了山,他娘在家提心吊胆一整天。半后晌,她就站村口望着,一直到天麻麻黑才看见挑着担子的天柱他们,一闪一闪进了村。
  “天柱,牛娃哩?”
  “在后头。”
  挑着担子的男人们陆陆续续进了村,牛娃娘见人就问,都说在后头。可天都黑透了,依然没见牛娃的影子。
  她又跑去天柱家,天柱在喝汤。他说一天都和牛娃在一起,牛娃割了一捆干蒿,拾了一小捆硬柴,都说他拿不动,也不会挑担子,让他只背一样,可他不干,都要拿,大伙儿就帮他把硬柴和干蒿捆一起,弄扎实了,让他背着下山。刚开始,牛娃走前头,走着走着,挑担子的大人们就走他前头了,一路走一路喊着,听着他答应了,脚底下才走快些,到沟口还听见他应声呢。
  牛娃娘听完,放了心,赶紧去沟口接。天柱放了碗,也慌忙跟了去。
  沟口的风很硬,往沟里走,到处都是一片黑,各种声音在风中纠缠,最后形成一种古怪的响动,似风吼似兽叫。要不是天柱跟着,牛娃娘自己说啥也不敢走。想着牛娃还在沟里,她更是揪心。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喊,沟里响着回声,但听不见牛娃应声。
  又往沟里走了四五里路的样子,耳边突然响起几声像人大笑似的鸟叫。以往偶尔听到这种声音,村里人都觉得不吉利。天柱说:“嫂子,不敢再往里走了,回村叫人吧。”
  吃饭早的人家已经睡下,听见天柱喊叫,又从被窝爬起来,几十个男人、女人很快聚在场院。喜顺爷也来了,他喊天柱,拿上明火,男人进山,女人都在场院等着。
  也许是明火的作用,也许是人多,再进山,那些声音似乎也消失了。
  进了沟口没多远,就有人发现了牛娃的蒿捆子。再找,在一个干草窝里找到了牛娃,他居然睡着了。
  把牛娃和他的蒿捆子弄回场院,牛娃娘抱着牛娃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牛娃倒没事人一样,说:“路上有条蛇,我不敢走。蛇走了,蒿捆子放下,我又背不起来了,喊天柱叔,他们听不见。想着歇会儿,就睡着了。没事,没事,这不好好的!”
  牛娃娘扬起手,想打他,又舍不得,最后轻轻落在儿子瘦削的背上。
  牛娃说:“辛苦喜顺爷、叔婶子们了。”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天柱摆摆手,又笑说,“小鸡娃身子,顶不了事。”
  喜順爷呵斥他:“你懂个屁,这是老牛家顶门杠哩。”
  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丝,凉凉的,润润的。喜顺爷说:“今年春上的第一场雨落了,看来又是个丰年。”
  选自《百花园》
其他文献
刚吃过早饭,表弟在门旮旯拿出一把镐,冲着正在收拾碗筷的弟妹说:别磨蹭了,趁着这地还湿乎,把北山那块开荒地种上。  “我想上集买点板油,咱家没有荤油了,总觉得这豆油做菜清汤寡水的,一点也不香。要不咱下午种吧!”  “勤扫院子,少赶集。你拿苞米种子!”表弟丢下这么一句,扛着半袋化肥,拎着那把镐兀自走了。  “你个老东西,就是头倔驴,你说干啥就得干啥。”弟妹心里有些不情愿,嘴上叨叨着,可手并没停下。涮了
期刊
初夏。清晨。  小吏港老街,笑声、唱声、说书声、喝彩声、打情骂俏声、鞭炮锣鼓声,交织不绝。小吏港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刚睡醒的,刚下船的,或悠闲,或忙碌。老街与码头汇合处,一位姑娘,十四五岁,一身朱青色裤褂,干净,利索;一盘元宝型发髻,高耸,周正;俊俏的白脸蛋儿,细嫩,清爽;银铃儿般的叫卖声,甜润,清脆:  白米粑,白米粑,  小吏港里白米粑。  皖河清水养稻花,  天柱青石磨粉渣。  卧菖蒲,盖
期刊
梅山县主管文教的徐副县长到梅林乡检查农村小学校舍修建情况,由郝乡长、文教办钟主任等陪同。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一行人从陈家湾小学出来。郝乡长说:“回乡政府吃饭太远了,不如借个地利,就在这陈家湾吃个河鱼宴吧。我有个亲戚在附近开农庄,叫我好几回了,都没时间去。今天择日不如撞日,去拜访他一下,公事私事一起办。喏,就是小河边那座独立小院。”  徐副县长望了望那翠竹掩映,青山环抱中的农家院,看起来倒也优雅别致,
期刊
莱斯特带着两个又大又沉的手提箱,艰难地走过汽车站。这时,一个陌生人走到莱斯特跟前问:“请问现在几点了?”  莱斯特叹了口气,放下手提箱,瞥了一眼自己的手腕:“现在是差一刻六点。”  “嘿,那块手表真漂亮!”陌生人喊道。  莱斯特有点高兴:“是啊,还不错。看看这个。”他给陌生人看了一个时区显示器,不仅有世界上的每个时区,还有世界上最大的86个城市。  他按了几下按钮,从手表的某个地方传来一个声音:“
期刊
清风寨有黄、黑、白三只看门狗。遇到陌生人,黄狗叫得最凶;遇到主人賞赐,黄狗争得最猛;不给好处,任何人难以接近。对于三只看门狗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盗贼洞若观火,预备设计离间。  一天半夜,盗贼准备行窃,故意赏给黄狗一大块排骨,黄狗大喜,放弃守门,猛啃排骨。黑狗、白狗愤愤不平,与黄狗争夺排骨,全然不顾职守,盗贼自由进出,无所顾忌;黑狗、白狗没吃到排骨,气急败坏,狂吠不止,指斥黄狗是内奸家贼,合伙将黄狗
期刊
父亲退休的第二天,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进山去寻找战马墓。妈妈拦不住,就打电话把我叫回来,希望我能帮她阻止父亲的行动。  我对父亲说:“爸您疯了,这么大岁数还要冒险进山去找一堆马骨头。如果您觉得闲极无聊,可以去周游世界,钱我来出。”我还把父亲的行囊藏了起来。父亲被我缠得没办法,说:“那好吧,我现在把情况给你讲一讲,如果说服不了你,那我就不去了。”  我坐下来,以嬉笑的神情面对父亲,看他能说得如何天花
期刊
我叫马三好,可我什么都不好,长得不好,身体不好,成绩也不好。但我知道我有一个什么都好的哥哥。他叫马三江,是我大爷大娘家的孩子。每年都有各种小礼品从四川绵竹他们的家寄到我手里,可这一年,礼物再也不能来了。  那一天,爸爸和妈妈正在葵花田里除草,我们村的大喇叭突然插播了一条新闻,爸爸听了以后撒丫子就跑了,一边跌跌撞撞地跑,一边喊:“我的哥啊,我的哥啊……”  不久后,爸爸带回了我哥马三江。他现在坐在轮
期刊
大嵩卫城来个神偷,据说本事不小。东街的詹老板、西街的张老板、南街的李老板都被偷了,这是三个有钱的主儿。现在只剩下北街了,北街谁最有钱——钱百万哪!  这个钱百万如此有名,不仅是因为有钱,更因为他有一颗价值连城的祖传夜明珠,就连县太爷吴守信都想得到,因此经常找钱百万的麻烦。  这天,钱百万把詹老板、张老板、李老板请到茶馆里,问被偷的经过。三位老板苦着脸说银子好端端藏着,说没就没了,就跟长翅膀自个儿飞
期刊
像其他的好妈妈一样,当卡伦的另一个孩子即将呱呱落地时,她尽力帮她三岁的儿子迈克尔,做好准备迎接这个新家族成员的到来。知道这位新成员是妹妹,迈克尔开始为尚未谋面的小妹妹唱歌,日复一日,夜复一夜。  卡伦是田纳西州莫里森市豹溪联合卫理公会教堂的活跃成员,她在孕期一切正常。很快产前阵痛来临了,每五分钟一次……每分钟一次,不幸的是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了并发症,阵痛持续了几个小时,是不是需要剖腹产?  最终,迈
期刊
韩家娘子早年丧子,中年丧夫,人生况味,岂是朝悲花夜悼月所能释怀。好在韩家娘子最懂风物宜长放眼量,与夫逢,与子再聚,短歌重续月重圆,终会有那么一天。而那一天,是早早晚晚的事。  韩家娘子收麦插禾,养猪喂鸡鹅,人家有的,她一样也未曾落下。  别家的男人躬身割麦,家里的娘子只管懒洋洋拿麦秸捆了,时不时小风里伸腿展腰,手搭凉棚看一看暮色里落下来的山影,催促道,饿咧,饿咧,该吃晚饭咧。韩家娘子却不能,瞅一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