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cry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32.4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传业、授道、解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设置的一种学习方案。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较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将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要突破的难点知识。
  2.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的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导学案的设计为师生带来了很多好处:
  一、导学案的设计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学生之所以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因此我们将导学案中的课前导学提前一天发放。对于课前预习的落实,在上课前我们会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教师便可以适当调整教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二、导学案的设计有效地指导教师的课堂授课:
  为了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要求我们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可是哪些知识点学生易错,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会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掌握,不能仅凭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的教学经验。
  另外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更多好的思路。我们在教学中常发现,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有时学生利用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们,反而更容易理解,也更简洁。因此当我们通过课前对导学案的反馈,还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该放手时就放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这不仅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导学案的设计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听讲。
  学生重点听什么?我认为,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内容,上课听讲的重点自然就有了。一节课40分钟很难保证学生分分钟都在完全投入的认真听讲,因此重点听什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没有保质保量的课前预习,学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果。课前的导学案反馈也是对课前预习质量的监督。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挂图、模型、实际生活事例来充实我们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些资料信息对课堂内容也起补充作用。在我们农村多媒体教学根本谈不上,但是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大课堂,它赋予我们许多城市里接触不到的生活现象,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许多知识等待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要说的另一点是教师的语言,我觉的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明明是同样的内容,可是却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给予对方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在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许多教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尽可能的做到语言简练,抑扬顿错,让学生听起来感到不仅是在学习知识,同时也是乐感的享受,让学生身心得到愉悦。所以我喜欢在课堂上通过一些轻松令人愉快的语言来传达我的授课内容,同时能调节师生的心情,营造和諧的气氛。
  在我们农村中学,学困生相比之下比县城要多得多,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每天背着书包按时上学,坐在课堂里,不许回头,不许说话,不许趴桌子,不许干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只准听课,看黑板,却什么也听不懂,他们害怕老师提问或检查作业,内心的紧张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个风趣的笑话会使他精神放松,同时他会渐渐喜欢上你,有了这种好感,他也会自然而然的跟你学起来。
  导学案这种授课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教与学有机的结合,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高中语文;教学;学生  G633.3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出来并应用于教学领域,也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喜欢。新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
摘要 :思想政治科目做为高中学科中的主干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有基本培养前提下,也向现阶段的高中学生传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力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当然,由于长期一来的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在高中思想道德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基本学生修养和能力都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对高中的政治课堂都留下了呆板沉闷的不好印象,导致学生在具体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很容
摘要:创新意识是聋生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自然科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学习课程之一,实践性较强,对培养聋生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合理加大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充分考虑聋生认知水平,协调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引导聋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聋生创新意识,主动让聋生探索科学领域,促进聋生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以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教学实例为基础,重点探究其培养聋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意识;自然
G623.2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
期刊
G633.3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因此,赵志宏教授认为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因此人文精神对一个人的综合发展十分重要。众所周知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始终采用的是应试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给教师以及学生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
期刊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积极评价学生的问题,使学生乐问。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敢问;会问;乐问  G623.2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对锻炼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颇有影响。课堂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课堂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效率研究  G623.2  一、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彩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先做好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