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3。年,并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本刊特邀请自治区教育厅有关处室领导撰文畅谈三十年来广西基础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当前面对的新任务和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以飨读者。
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和1988年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以后,我区按照国家要求,开始依法实施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两基”)的伟大战略目标。10多年来,尤其是2004年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我区的“两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终于在2007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的督导检查验收,教育部于2007年7月认定广西实现了“两基”目标。
我区的“两基”工作取得了以下丰硕成果:
一是普及程度提前达标。2006~2007学年度,全区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25%(国家要求达到99%以上),辍学率0.18%(国家要求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入学率102.48%(国家要求达到95%左右),辍学率1.56%(国家要求控制在3%左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78.94%;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98.6%;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2.55%;15周岁人口文盲率0.02%。这些指标都提前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
二是办学条件极大改善。1991年以来,我区投入“两基”的经费242.33亿元(不含教职工工资、补贴),其中中央42.64亿元,自治区本级23.22亿元,市级36.91亿元,县级105.12亿元,乡级14.99亿元,社会捐助19.45亿元,投入中小学校建设,使全区办学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校舍面积达到4322.43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78.65%,小学生均校舍(不含危房)达到5.39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不含危房)达到7.24平方米;中小学校具备教室、宿舍、办公室、食堂、厕所等必备基础设施;二是小学基本具备“五室一场”(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卫生室、少先队活动室和运动场),初中全部具备“八室一场”(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室、卫生室、团队活动室、会议室和运动场);三是农村初中绝大部分是寄宿制学校,需要寄宿的农村小学也基本具备寄宿条件,确保学生“进得来”。小学寄宿生311273人,占农村学生总数的7.32%,初中寄宿生1670586人,占农村学生总数的80.18%。小学、初中教学仪器设备按不同类型学校标准要求的配齐率分别为91.81%和95.59%;小学生均图书为11.07册,初中生均图书为12.7册。
三是民族教育迅速发展。我区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发展民族教育。一是拨出专款,建设独立建制的民族小学157所,民族初中36所;二是在24个民族县、边境县、革命老区县50多所中小学举办寄宿制民族高小班、初中班;三是全区每年投入1400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投入950万元,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民族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每生每年小学由234元提高到500元,初中由336元提高到600元,享受补助的学生,由“两基”攻坚前2003年的15630人增加到2006年的38550人,增长1.47倍。四是采取措施重点提高民族学生在其他学校的入学率。经评估验收,百色、河池、崇左、来宾、柳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生均校舍面积、校舍质量、教学设备水平等,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所占比例也大大高于少数民族学龄人口所占的比例。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区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状况。
四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200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撤销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这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治本之策”,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由“人民群众集资办学”的局面,实行“人民教育政府办”,在国务院领导下,省级政府负责统筹,以县为主进行管理;教师工资也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拖欠教职工工资问题。
五是建立完善保障机制。2006年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此后又不断完善,使义务教育的发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由中央和自治区本级按8:2的比例分担,每年投入我区10亿左右,为631.6万名中小学生免学杂费,受益学生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90.86%,二是由中央和自治区本级按8:2的比例分担,每年投人我区0.6亿元,提高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每年小学生均10元,初中生均15元),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三是由中央和自治区本级按5:5的比例分担,每年投入我区4.1亿元,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65.5万平方米左右。免学杂费和免农业税一起被我区群众赞颂为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种田不纳税,读书不交费”。
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签订的“两基”攻坚责任书规定,到2007年,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到95%,初中达到90%。经过努力,2006年全区小学教师206912人,学历合格教师203244人,合格率98.23%:初中教师116325人,学历合格教师111813人,合格率96.12%,均高于责任书规定的要求。2001年以来补充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初中均达到100%。小学、初中校长全部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小学专任教师生师比为22.24:1,初中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9.69:1,符合国家要求;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各地加强了编制管理,有空编的地方通过考试招聘,录用代课人员为公办教师,同时也做好清退代课人员工作,使代课人员由最多的15万多人减少到不足3万人。
七是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我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是开展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进行试点,从城市向农村逐步推进,目前各县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学校管理在优化,教师观念在更新,教学方法在改进,教育质量在提高。二是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把德育工作置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不断充实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式,拓宽德育途径,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2001年以来,全区共立项建设77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使素质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四是坚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活动。
八是扫盲工作成绩显著。各级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到 1998年全自治区扫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此后继续开展扫除剩余文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文盲率已下降至2%以下。在巩固扫盲工作中,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实施“教育兴农金色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传播项目”,把扫盲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把先进文化和实用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广大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2001年以来,每年培训农民500万人(次)以上。
由于我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基础薄弱,中小学校舍不足,危房多,教学仪器设备严重缺乏,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实施“两基”困难极大。“两基”目标的实现,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的结果,是各族人民努力的结果。在长期的“两基”工作中,全区上下发扬了“各级领导‘苦抓’、各族人民‘苦干’、教育战线‘苦战’、社会各界‘苦帮”’的“四苦”精神。
一是各级领导“苦抓”。党的十四大提出“两基”目标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七次召开全区教育工作大会,把“两基”工作提高到学习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高度来认识,制定了一整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两基”作为全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各级人民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想方设法从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投入“两基”。仅2000年至2006年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组织实施的“边境建设大会战”、“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及政府为民办实事等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中,都把基础教育项目放在重要位置,投入6.83亿元资金,建设一大批校舍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此外,我区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1998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6项国家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44.95亿元,其中中央投入25.92亿元,我区投入19.03亿元。
二是各族人民“苦干”。在实施“两基”计划中,全区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捐款、捐物、捐工价值12.59亿元。在全区各地,到处可见人民群众参加学校建设的热火朝天场景。秋冬缺水无法施工时,老百姓就把自家的水送到学校;山高坡陡路远建材运不进山,老百姓就用肩挑马驮把沙石、钢材、水泥送到学校;一些山区学校缺乏土地,老百姓就帮助学校开山辟岭建校园。
三是教育战线“苦战”。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两基”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既为党委、政府当好了参谋,又直接组织实施“两基”攻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分析、研究、部署、指导、实施“两基”工作,解决“两基”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既抓好学校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又抓好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完成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奋战在“两基”攻坚第一线,自力更生建校园。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绿化校园1661万平方米,建篮排球场28138个、文化长廊17.7万米,围墙265.4万米等。在广大的农村,就像人们所说那样,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
四是社会各界“苦帮”。实施“两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鼎力相助。2004年开展“两基”攻坚以来,全区派出支教队员10052人,讲驻5650所农村中小学,支教的后援单位达8614个,通过支教渠道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筹集资金1.09亿元,教学仪器等物品折款2100万元;扶助贫困生12万余人次,培训受援地教师、校长近25.8万人次。41个“两基”攻坚县各部门普遍采取包校帮扶的办法,包项目、包资金、包建设、包控辍、包达标。据统计,全区县级各部门帮扶资金达到2.07亿元。自治区团委开展“希望工程”活动,帮扶2亿多元,建希望学校630所,资助12.8万多名学生上学;自治区妇联开展“春蕾计划”活动,共筹措资金0.17亿元,帮扶贫困地区办女童班26个,建春蕾小学8所,扶持贫困女童15万人上学。据统计,社会各界捐助“两基”经费达19.45亿元。
责编 李景和
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和1988年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以后,我区按照国家要求,开始依法实施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两基”)的伟大战略目标。10多年来,尤其是2004年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我区的“两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终于在2007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的督导检查验收,教育部于2007年7月认定广西实现了“两基”目标。
我区的“两基”工作取得了以下丰硕成果:
一是普及程度提前达标。2006~2007学年度,全区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25%(国家要求达到99%以上),辍学率0.18%(国家要求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入学率102.48%(国家要求达到95%左右),辍学率1.56%(国家要求控制在3%左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78.94%;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98.6%;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2.55%;15周岁人口文盲率0.02%。这些指标都提前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
二是办学条件极大改善。1991年以来,我区投入“两基”的经费242.33亿元(不含教职工工资、补贴),其中中央42.64亿元,自治区本级23.22亿元,市级36.91亿元,县级105.12亿元,乡级14.99亿元,社会捐助19.45亿元,投入中小学校建设,使全区办学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校舍面积达到4322.43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78.65%,小学生均校舍(不含危房)达到5.39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不含危房)达到7.24平方米;中小学校具备教室、宿舍、办公室、食堂、厕所等必备基础设施;二是小学基本具备“五室一场”(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卫生室、少先队活动室和运动场),初中全部具备“八室一场”(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室、卫生室、团队活动室、会议室和运动场);三是农村初中绝大部分是寄宿制学校,需要寄宿的农村小学也基本具备寄宿条件,确保学生“进得来”。小学寄宿生311273人,占农村学生总数的7.32%,初中寄宿生1670586人,占农村学生总数的80.18%。小学、初中教学仪器设备按不同类型学校标准要求的配齐率分别为91.81%和95.59%;小学生均图书为11.07册,初中生均图书为12.7册。
三是民族教育迅速发展。我区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发展民族教育。一是拨出专款,建设独立建制的民族小学157所,民族初中36所;二是在24个民族县、边境县、革命老区县50多所中小学举办寄宿制民族高小班、初中班;三是全区每年投入1400万元,其中自治区本级投入950万元,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民族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每生每年小学由234元提高到500元,初中由336元提高到600元,享受补助的学生,由“两基”攻坚前2003年的15630人增加到2006年的38550人,增长1.47倍。四是采取措施重点提高民族学生在其他学校的入学率。经评估验收,百色、河池、崇左、来宾、柳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生均校舍面积、校舍质量、教学设备水平等,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所占比例也大大高于少数民族学龄人口所占的比例。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区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状况。
四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200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撤销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这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治本之策”,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由“人民群众集资办学”的局面,实行“人民教育政府办”,在国务院领导下,省级政府负责统筹,以县为主进行管理;教师工资也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拖欠教职工工资问题。
五是建立完善保障机制。2006年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此后又不断完善,使义务教育的发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由中央和自治区本级按8:2的比例分担,每年投入我区10亿左右,为631.6万名中小学生免学杂费,受益学生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90.86%,二是由中央和自治区本级按8:2的比例分担,每年投人我区0.6亿元,提高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每年小学生均10元,初中生均15元),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三是由中央和自治区本级按5:5的比例分担,每年投入我区4.1亿元,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65.5万平方米左右。免学杂费和免农业税一起被我区群众赞颂为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种田不纳税,读书不交费”。
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签订的“两基”攻坚责任书规定,到2007年,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到95%,初中达到90%。经过努力,2006年全区小学教师206912人,学历合格教师203244人,合格率98.23%:初中教师116325人,学历合格教师111813人,合格率96.12%,均高于责任书规定的要求。2001年以来补充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初中均达到100%。小学、初中校长全部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小学专任教师生师比为22.24:1,初中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9.69:1,符合国家要求;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各地加强了编制管理,有空编的地方通过考试招聘,录用代课人员为公办教师,同时也做好清退代课人员工作,使代课人员由最多的15万多人减少到不足3万人。
七是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我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是开展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进行试点,从城市向农村逐步推进,目前各县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学校管理在优化,教师观念在更新,教学方法在改进,教育质量在提高。二是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把德育工作置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不断充实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式,拓宽德育途径,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2001年以来,全区共立项建设77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使素质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四是坚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活动。
八是扫盲工作成绩显著。各级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到 1998年全自治区扫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此后继续开展扫除剩余文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文盲率已下降至2%以下。在巩固扫盲工作中,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实施“教育兴农金色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传播项目”,把扫盲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把先进文化和实用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广大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2001年以来,每年培训农民500万人(次)以上。
由于我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基础薄弱,中小学校舍不足,危房多,教学仪器设备严重缺乏,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实施“两基”困难极大。“两基”目标的实现,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的结果,是各族人民努力的结果。在长期的“两基”工作中,全区上下发扬了“各级领导‘苦抓’、各族人民‘苦干’、教育战线‘苦战’、社会各界‘苦帮”’的“四苦”精神。
一是各级领导“苦抓”。党的十四大提出“两基”目标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七次召开全区教育工作大会,把“两基”工作提高到学习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高度来认识,制定了一整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两基”作为全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各级人民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想方设法从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投入“两基”。仅2000年至2006年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组织实施的“边境建设大会战”、“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及政府为民办实事等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中,都把基础教育项目放在重要位置,投入6.83亿元资金,建设一大批校舍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此外,我区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1998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6项国家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44.95亿元,其中中央投入25.92亿元,我区投入19.03亿元。
二是各族人民“苦干”。在实施“两基”计划中,全区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捐款、捐物、捐工价值12.59亿元。在全区各地,到处可见人民群众参加学校建设的热火朝天场景。秋冬缺水无法施工时,老百姓就把自家的水送到学校;山高坡陡路远建材运不进山,老百姓就用肩挑马驮把沙石、钢材、水泥送到学校;一些山区学校缺乏土地,老百姓就帮助学校开山辟岭建校园。
三是教育战线“苦战”。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两基”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既为党委、政府当好了参谋,又直接组织实施“两基”攻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分析、研究、部署、指导、实施“两基”工作,解决“两基”中的实际问题。他们既抓好学校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又抓好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完成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奋战在“两基”攻坚第一线,自力更生建校园。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绿化校园1661万平方米,建篮排球场28138个、文化长廊17.7万米,围墙265.4万米等。在广大的农村,就像人们所说那样,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
四是社会各界“苦帮”。实施“两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鼎力相助。2004年开展“两基”攻坚以来,全区派出支教队员10052人,讲驻5650所农村中小学,支教的后援单位达8614个,通过支教渠道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筹集资金1.09亿元,教学仪器等物品折款2100万元;扶助贫困生12万余人次,培训受援地教师、校长近25.8万人次。41个“两基”攻坚县各部门普遍采取包校帮扶的办法,包项目、包资金、包建设、包控辍、包达标。据统计,全区县级各部门帮扶资金达到2.07亿元。自治区团委开展“希望工程”活动,帮扶2亿多元,建希望学校630所,资助12.8万多名学生上学;自治区妇联开展“春蕾计划”活动,共筹措资金0.17亿元,帮扶贫困地区办女童班26个,建春蕾小学8所,扶持贫困女童15万人上学。据统计,社会各界捐助“两基”经费达19.45亿元。
责编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