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柏霖:参与苏北计划找到致富花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柏霖(右一)在工厂车间

  吴柏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以下简称“苏北计划”)。在志愿服务期间,为了帮助困难群众找到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子,他先后创办高仿真花和工艺品公司,产品销往美国、巴西等地,如今年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吴柏霖的创业犹如播下星星之火,累计服务1万人、带动两千余人创业就业,他也被评为“江苏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寻找“致富花”


  2011年7月,吴柏霖报名“苏北计划”,回到家乡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成为扎根乡村基层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者。
  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吴柏霖并不觉得辛苦,他每天不断地走村串户了解乡情。吴柏霖的母亲是一位热心人,从小吴柏霖就看着她经常帮助老弱村民。受母亲影响,吴柏霖发现村里的留守妇女、低收入户、空巢老人比较多,生活来源只能靠农田,收入非常低微。他想:我要是能做些什么,把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等劳动资源利用起来,为他们创造收入来源就好了。
  一次,区里组织村干部到邻近县区观摩学习,在观摩过程中,吴柏霖看到宿豫大兴镇的颜艺制花厂,工人能在家门口就业,而且工作不太累,他很受启发,觉得这样的企业适合自己村里的老弱人群,要是也能办这样一家厂就好了。于是,他决定投身创业大潮。
  吴柏霖六下江南,广东、上海、浙江……一个个繁荣的省市留下他考察项目的足迹。为了省钱,他住最便宜的旅馆,以泡面充饥。经过考察比较,吴柏霖最终选择仿真花这一劳动密集型项目。鲜花易凋零而且难打理,这让仿真花越来越被大家接受,现在很多酒店大厅、婚礼现场等场合都会用到仿真花。吴柏霖要让仿真花变成村民们的“致富花”。
  2013年,吳柏霖找到颜艺制花厂的老总,跟着他学习了不少办厂经验,而后把家里种了多年的杨树卖得十几万元,再从亲戚朋友那里周转了一部分资金,从浙江义乌挖来一批机修、染色等技术人才,于当年5月创办了宿迁国梦高仿真花厂,落户蔡集镇田洼村。
  国梦高仿真花厂的到来,让当地很多村民从农民变成了工人。这其中,有失语者、小儿麻痹后遗症者,也有留守妇女,还有年逾七旬的老人。

让“最难”的人不掉队


  工厂开起来了,为了能让残疾人自食其力获得收入来源,吴柏霖跟组装花头师傅学串花组装,自己先学会弄懂,然后再根据残疾人不同情况手把手传授, 一遍不行两遍,一天不行两天,直到把他们教会为止。对留守妇女,吴柏霖想到了上门服务的办法,把花厂工件发放到户,技术教到人,做好后上门收花,节时又省工。企业外发到户做花头的留守妇女就达五十余人。
  除了逢年过节给员工发福利外,对于家庭困难的员工,吴柏霖还会给予特殊照顾。员工的家庭情况,吴柏霖心里犹如明镜。村民王翠美家有一儿一女,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里的开销基本落在王翠美身上。王翠美四处找工作,但因为要照顾家庭又缺乏技术导致求职四处碰壁。得知她的困境后,吴柏霖主动邀请她到厂里工作,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教她串花技术,允许她在厂里工作或者拿回家去做。王翠美在兼顾家庭的同时,每月有1700余元的收入。
  如今,绢花厂采取“集中+分散”生产模式,共有工人一百七十余人,主要以五六十岁的留守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农户为主。其中家庭自由生产百余人,他们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增加了收入。员工们都很感激吴柏霖,工人沙兰英高兴地说:“俺家住在这厂附近,俺来这干活也不累,一天能挣四五十元,能减轻儿女负担,还感到快乐。”

播下星星之火


  产品生产出来了,怎么卖、卖给谁成了吴柏霖面临的新问题。他去了福建福州、山东青岛及江苏南京等地参加全国工艺品展,希望能在展会上把产品推销出去。通过展会,他接到了很多国外的订单,工厂逐渐走向正轨,订单量也逐年增加。
  如今,公司能够生产玫瑰花系列、牡丹系列、紫阳花、向日葵等五百余种仿真花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向仿真绿植拓展。同时带动村企联建的村民,走共同富裕路。”吴柏霖说。
  作为青年创业人,一路走来,他深知创业的辛酸和不易,所以当他得知区内有一些青年创业人员陷入困境时,在工厂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是向曾帮助过他的区创业基金捐赠了3万元。他希望通过点滴帮扶帮助创业青年渡过暂时的难关,让他们看到希望的光芒。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扶贫和对口帮扶活动,给贫困户送温暖、献爱心,诸如响应宿迁团市委号召对口帮扶安徽省灵璧县的贫困户;支持所在村居工作,慰问村里贫困户;关心员工子女,给孩子发放助学金等。
  吴柏霖创办的三个阿里巴巴店铺,每月销售额超过30万元,已经超过花厂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公司的产品远销泰国、越南、巴西、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年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
  一些年轻朋友见到吴柏霖做电子商务成功以后,纷纷前来取经或者寻求合作,有人劝他不要帮助潜在的竞争对手,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自己有责任带动更多人创业致富,于是积极鼓励他们做淘宝、做电商。吴柏霖主动给在沭阳自主创业的罗丹提供产品开淘宝做直播。同时,吴柏霖帮助电商创业者开通网店销售本厂绢花或其他本地产品,比如他以较低的价格给在宿迁义乌商贸城自主创业的吴冬梅提供产品在门店销售。
  如今,吴柏霖不但带动家乡一些困难群众就业增收,也为家乡电商产业发展增光添彩。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试管婴儿流产  现年31岁的陈虹家住安徽省无为县。2016年10月,她与韦晓庆登记结婚,婚后一直没能怀孕。  2019年12月,陈虹和韦晓庆到医院检查,结果表明,韦晓庆生育能力正常,陈虹却存在不明原因的生育障碍。夫妻俩商量后决定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要个孩子。  陈虹和韦晓庆选择了南京市某不孕不育专科医院开设在滁州市的分院(以下简称滁州分院)。2020年1月初,陈虹经过前期治疗,接受人工授精,但很快宣
期刊
《向一切告别》  【英】罗伯特·格雷夫斯 著 陈超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从自己的童年和学校生活写起,重点讲述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以相对轻快、节制、略带反讽的笔调,从侧面烘托出大战滋生的失序和幻灭,其对西线战事的描述尤其生动而令人痛心。《超越原生家庭》  罗清军 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通过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帮助读者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期望读者
期刊
每當忘记给鱼缸里的鱼换水,看着它们在浑浊的水里挣扎,奄奄一息,我便感觉到,令我心生愧疚的,不仅仅是鱼,还有大海。  看完日本影片《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之后,我的生活里就总是弥漫着海的气息。电影情节简单,平静得如同无风的海。正如聋哑人安静的世界,相比俗世中人的落寞显得更加纯净、圣洁,他们单纯美好的爱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深深的震撼。  夏日的午后,善良的阿茂每次都会兴奋地拿着冲浪板练习冲浪,
期刊
美术馆中充满创意和美感的艺术作品往往来源于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美的反映,而现代手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居所是这些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之一。  《艺术家的家》汇集了全球各地各个领域艺术家们的创意家居环境,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家们多元化的美学思考和灵感突破。通过对书中翔实有趣的文字和高清精美图片的阅读,读者可以跟随艺术家的脚步探索空间设计、室内改造和家装实施的过程,围观艺术家们令人惊叹的家是怎样一步步被建成的。 
期刊
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家风故事动听讲  今年以来,常州市钟楼区妇联立足“强三性”要求,积极做好女性思想引领工作,通过抓好队伍、建好阵地、搞好活动,积极创树巾帼典型,不断增强妇联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汇聚力量,提升能力,巾帼声音共打造  钟楼区妇联组建3+X“常阿姐”宣讲团,吸纳各级妇联主席、执委、巾帼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优秀女性,百余名妇联主席、千余名妇联执委、万名巾帼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
期刊
新升社区“三全”家庭教育“爱育未来”公益讲座  落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全国首批“爱育未来”项目、苏州市首个平安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打造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幸福港湾”……苏州高新区妇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真正将工作做到实处,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家家有爱,共育未来  游走抑郁边缘的奶奶懂得了放手,把孩子还给了父母;因夫妻关系失衡而焦虑的母亲,懂得了倾听和沟通,
期刊
前黄镇首届稻米文化节启动现场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10月11日,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首届稻米文化节在联庆村拉开帷幕。水果、蔬菜、粮食组成的春夏秋冬图,艺术地展现了丰收的喜庆;专业人员为各种农产品销售做着现场直播……在前黄镇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中,女性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发展贡献着巾帼力量,如武进区第一位开插秧机的女农机手黄亚惠、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洁芬、常州市祝庄园艺有限公司总
期刊
原创红色题材舞蹈作品《激战塘马——血乳情》暑期“小红燕”志愿营之旅  溧阳市古县街道美景天城社区“红燕子”宣讲团是溧阳市妇联打造的“巾帼好声音”宣讲团的重要分支力量,自2018年成立以来,“红燕子”品牌不断升级,成为社区居民了解党的最新政策的重要窗口。2019年11月,社区成立“红燕子”工作站,进一步突破宣讲力量的局限性,实现了“红燕子”飞到哪里,宣讲就覆盖哪里,将党的最新的创新理论带入寻常百姓家
期刊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批批奋勇向前的青年响应号召,投身建设美丽乡村。他们在涉农创业、乡村治理、科技兴农、乡村社会实践等领域求新求变,大展才华,激发出乡村发展的潜力。他们的足迹遍及千里麦浪、万顷稻花,让无边无际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以领跑者的姿态,引领更
期刊
隋泽华  大学毕业后,隋泽华选择回乡创业,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回乡创业  2011年,隋泽华从上海大学毕业后接管了母亲在江苏省句容市创办的农产品店“茅山人家”。最初,“茅山人家”只是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店。为了拓宽业务,隋泽华在句容周边搜集老鹅、茶园鸡、手剥笋、地衣等优质的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他意识到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外来品不一定能得到本地市场的认可,要想保证品质,就必须从源头入手,建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