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汇集了1970—1985年中国的高精度重复重力测网和固体潮台站的重力变化资料,分析了在6个测网和5个测点周围的11个M≥5.0地震与重力变化的关系,并且探讨了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可能机制和特征。作者认为,在重力测点附近一定范围内如果发生中强以上地震,那么会伴随地震出现一定量的重力变化,重力变化的时间与震级M和震中距L以及余震面积S或震源体积V之间有一定的依赖关系。伴随地震出现的重力变化除由地壳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汇集了1970—1985年中国的高精度重复重力测网和固体潮台站的重力变化资料,分析了在6个测网和5个测点周围的11个M≥5.0地震与重力变化的关系,并且探讨了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可能机制和特征。作者认为,在重力测点附近一定范围内如果发生中强以上地震,那么会伴随地震出现一定量的重力变化,重力变化的时间与震级M和震中距L以及余震面积S或震源体积V之间有一定的依赖关系。伴随地震出现的重力变化除由地壳形变引起外,主要可能是地下物质密度变化所引起。不同类型的地震特征可以用重力和形变资料来佐证。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关于低频交流电法的试验和研究结果: (1) 现场观测证实,低频交流电法与直流电法观测的电阻率数据(包括ρ,曲线变化)是同步的和相近的。(2) 交流电法的抗干扰(噪声)能力比直流电法有所增强。采用交流电法守将干扰(噪声)背景由通常的100μv压低到10μv,並可以完全消除风扰。(3) 采用交流电法可以提高观测精度,其观测精度为10~(-3)(直流电法精度为10~(-2),还可有效地分辨1—
作者对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尤其是其中段榆木山北麓与黑河口上龙王活断层进行了详细考察和研究,得出下列几点认识: (1) 祁连山山脉是一个向东北推进的推覆体构造,估计其向东北推进的距离在中更新世以来约4—5公里;(2) 在榆木山北麓的北西西向断层带以逆掩断层为主,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更新世晚期地层,並保存有古地震遗迹,估计其最新一次古地震的时代距今约1—2万年;(3) 黑河口上龙王北北西向右旋断层切割的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陕、甘、宁、青四省(区)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並给出了台网对不同震级的地震的监测能力图,为研究人员选取震级下限提供了依据。本文还提出了对四省(区)台站的调整的建议。
本文研究了安宁河断裂中断层泥七类SEM微结构类型,揭示了微结构类型的组合方式。首次应用微结构组合特征,讨论了断层粘滑与稳滑的两种运动方式。
一次强烈地震所造成的灾害,主震的作用固然很重要,但强余震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研究强余震的发生规律,对主震发生后的余震序列预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1605年琼山大震强余震的研究统计,来探讨海南岛强余震发生的规律,为今后海
本文收集我国黄土地区历史地震烈度衰减场的资料,以衰减公式Lny=a+bM-clnR—dR为基础,对比美国西部资料,用烈度距离法统计了中国黄土地区分频率的十二个衰减关系。本文的改进尝试是:(1) 在历史地震烈度衰减场的娩计中,区分了黄土区和基岩区,並把黄土区的地震动参数以0.6向基岩区折减;(2) 对于断层两边不对称的等震线,如果是由于沉积深度不等引起的,出于安全计,取衰减慢的,即等震线半短轴长的一
本文根据近年来在福建陆缘地区所进行的热流测量与浅井温度场测定,以及对综合地球物理场的研究,探讨了我国福建沿海地带的地热活动特征及其与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的关系,还探讨了该地区地热的开发前景。
本文初步研究了阿尔金南、北缘断裂带部分地段的几何学特征,结果显示这两条断裂带的主体部分表现出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活动特征,而其东西两端分别存在有由走滑向逆冲转变的转换段。带内断层分布不连续,存在有多组阶距,许多阶区内发育有拉分盆地和推挤型构造。地震多发生于大尺度阶区及其附近。北缘断裂的西段断层形成较早,东段断层形成相对较晚,断层不连续段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趋近作用,易发生失稳而导致地震发生。断层泥石英颗
本文是在日本造船振兴财团的经费赞助下在中国渤海地区发展海底地震观测的初步技术报告。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渤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2)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的条件; (3) 渤海地区海底地震观测仪器与技术的某些初步研究结果; (4) 浅海情况下海底地震观测噪声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文中研究了该地区的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性、长期地震危险性以及发生在华北与日本的大地震之
节气是我国古人的创见,它属于东方科学观点,在农时上具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它在灾害预测上也有价值。我们曾发现上海的龙卷风以及与我国同纬度的美国的龙卷风的发生在节气日占优势。今年以来我们对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作了检验,发现绝大多数也发生在节气日或其附近,其余多在期望日或其附近。现列举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