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基于“指挥部”结构—技术—行为的三维分析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治理领域,“运动战”是中央的政治势能向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转换的实然路径.以一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为例、基于“结构—技术—行为”的分析框架探讨政治势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党政联合的指挥部通过科层再造捆绑条块部门,构建地方政治利益联合体,明晰责任分工、整合治理资源并缩短控制链;治理技术嵌入指挥部体系,为效能的转换提供工具支撑,使治理的效率和适应性得以提升,缓解信息不对称并实现持续的政治动员;组织与技术互动重塑治理行为,协同化、精确化和差异化的治理行为使治理效能得以实现.政治势能和激励的耦合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动能,但要将动能转换为效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创新并甄选恰当的治理技术,进而结合地方性因素发挥治理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政策有效变现.
其他文献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今日油条”商标侵权纠纷案蕴含诸多值得进行学术探讨的疑点.当经营者在不相同且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他人商标近似的商标时,往往会由于二者的商品或服务类别并无关联而不具有导致来源混淆的可能性,但在个案中,若他人在先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则可能会造成驰名商标显著性的淡化或不当利用驰名商标市场声誉,从而使该驰名商标具有获得跨类保护的可能.虽然禁止经营者在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可能有限制其经营自由的嫌疑,但考虑到商标法在保护商标专用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返贫成因将主要集中在贫困户的收入递减或者支出骤增造成的收入不迭标,当前我国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中返贫的数量并不大,且总体呈现逐步减少趋势,返贫治理将以防止返贫为主.基于2019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完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是防止返贫的重点,我国西南部地区存在较为显著的“脱贫—返贫”风险,四川和云南的脱贫状态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不太稳定,返贫风险相对较高,而“三区三州”仍然是我国防止返贫工作的重点对象.在返贫预警系统中,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清晰的风险划定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库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和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实证分析非认知能力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初中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男生、农村学生和中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水平显著更低.OLS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个体前期学业成绩之后,非认知能力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依然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自我教育期望影响效应最大,上述效应因性别、户籍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呈现显著组间差异.分位数回归表明,非认知能力对中低学业水平学生的影响效应更大.本研究的启示是,家庭
2021年10月29日,由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湖北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研讨会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中共中央台办副主任、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刘军川,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中共宜昌市委书记王立,湖北省台办主任庄光明,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等领导出席会议.
劳动力工资通过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作用于物价,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力资本构成水平提升,劳动力工资将维持上升态势.检验我国的工资—物价关系,我们发现,以1996年为临界点,劳动力的工资变动影响物价存在非一致性问题,之前的近20年工资变动影响物价,之后的20余年工资变动不影响物价.商品的价格制定机制和商品的市场供求态势是决定工资能否影响物价的前提条件.在成本加成的计划价格管理机制下,叠加短缺经济形态,工资成本直接传导至物价;在市场价格机制下,只要商品供过于求,工资变动就不能传导至物价,在
在跨国代孕中,儿童出生地国通常会采用出生证明或司法判决等形式确定意向父母与代孕儿童间的法定亲子关系.作为行政机构出具的记录新生儿民事地位与关系的公共文件,出生证明的承认规则主要包括出生证明真实性的验证与法定亲子关系的承认两方面的内容.欧盟立法为出生证明真实性检验规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法定亲子关系的承认条件以准据法与公共政策作为主要代表.未来宜简化真实性验证规则,构建合理统一的亲子关系认定冲突规范,并利用儿童最佳利益原则限制公共政策或公共秩序保留的适用,推动跨国代孕中出生证明的普遍承认.
在马克思思想研究中,意识形态概念已经被搞得晦涩难懂,远远超出了马克思思想的本意.马克思建构“历史科学”的动机源于其青年时期的危机经验,这些危机经验使他坚信,要通过彻底或可靠的历史反思来反对被破坏的时代中的意识形态因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用自己的实践概念清算“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剖析费尔巴哈,在批判旧世界中概括了意识形态的多重属性.借助于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反思了社会历史领域的主体性原则和解释方法,超越了历史意识对形而上学的迷恋,实现了在人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不仅凸显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辩证法
20世纪初的立宪题材小说中,法治精神有过一次集中而高调的亮相,作品通过法律权威逐渐增强、从有限平等走向普遍平等、维护权利等方面进行文学和文化上的法治建构,体现了思想上的超越性,以及晚清知识分子改变国家现状的迫切愿望.但因作品中存在求诸民智及开明专制的倾向,这使得立宪题材小说的法治书写呈现出内在悖论.虽然这一时期的法治书写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性,但通过对法律权威的强调、对平等的倡导、对权利的维护,通过对中国法治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作家们为建构新的价值准则鼓与呼,以文学直击心灵的穿透力,努力唤醒国人的法治意识
考察明清鄂东沿江县域方志舆图,将其中所刻画的境象与文献记载相互参验,借助景观美学的视野剖析这一地区县域风景秩序特征,不难发现“一江之隔,而南北风景大异”:江南诸县江河横流、旷野无际,风景组织单元间互渗性强,其风景秩序通透空灵;江北诸县丘峦起伏、林木葱茏,风景组织单元间层次分明,其风景秩序丰满深邃.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鄂东沿江平原江南、江北诸县风景秩序呈现出“和而不同”的空间意蕴.
自近代以降,中华民族在外部挑战和内部变局的双重冲击下,其精神经历了一个通过自身反思而曲折向前行进的过程.在当今中国的历史变革中,我们重提“中国精神”,乃是中华民族精神自我演进的规律使然.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灵魂,当改革进入到一定阶段特别是抵达核心领域时,在观念革新中的精神重建本身成为改革的任务和目的 ,于是,思想的嬗变和觉醒与精神的回归和重建在人的“类本质”的基础上真正内在统一起来.从思想精神的解放开始,最终归于精神自身的构建,这是一条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之路,也是一个社会改革和建设所必经的时代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