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除了要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应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再一次面临挑战,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吗?那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渗透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教学课例来阐明了如何进行有效互动,让德育与国学素养在课堂上相互交融,学生才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国学素养;传统文化
一、德育与国学在课堂上相互交融
国学经典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等等很多名句都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塑造高尚的品格。例如,笔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进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时,插入“香九龄,能温席”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小小的孩子就能孝顺母亲,天天过着饭来张口的你们又如何报答自己的父母?很多学生听后就感到惭愧,平时都是父母为自己付出,自己觉得是理所当然,听了这故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父母下班回来我可以给他们递上一杯热茶。”“我可以帮父母揉肩膀。”“我可以帮妈妈做饭。”一下子学生的感恩之情被激发出来,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除了感恩这主题教育,其他如诚信、孝顺、理想等思想教育也可以以国学中的句子或故事相融进行教育,平时处事做人方面也时刻以这些经典名句为座佑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组织好课上的“教学互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在导引中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负担。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因此,笔者注重巧导言,激兴趣。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这一单元时,笔者先播放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美妙,进入古代吟诵诗词的情境,学生诗兴大发,争相吟读课文中的诗词,有的还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诵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同时也不知不觉受到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就算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中也不应是教师传统的一问一答式,应把课堂阵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学习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春节热闹情景后,让学生把自己家乡过春节时的照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也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各自介绍自己家乡是怎样过春节,因为班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展示出来也是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同学们热情高涨,这时,笔者就顺势导入仿照《北京的春节》一文的写作方法,按时间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把家乡的春节写下来。这样通过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到我们不同民族不同的习俗,在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的兴趣和水平。
最后,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学会做人做事,树立崇高品格。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如学习了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这一单元,虽然学生朗朗上口,但怎样去解读其中的意思呢?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去思考:“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诗中写的已是百丈冰的冬天,为什么梅花还俏?通过思考让学生懂得我们要学习梅花遇到困难不退缩,坚贞不屈的精神。又如在学习《论语》中“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让学生思考到我们做事做人应讲诚信,说到就要做到,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名片。因为,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与他人沟通,也才能被他人所理解。这样通过不断思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品格。
三、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也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积极营造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奠定扎实的基础。 精心设计校园环境,环境布置做到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新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名句、故事图片可悬挂每间教室或走廊地墙壁上。课间铃声也可采用《三字经》朗朗上口的名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此外,每周抽一两节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诗、词、曲、赋、国画、书法、对联等,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让学生感受诸如戏曲、武术、国画等国学精粹的博大精深。
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
每天午读安排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注重学生诵读的验收和评比。同时利用每天上午大课间的时间,通过校园广播播放诵读录音,让学生跟着模仿吟诵。学期结束各班或全校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会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语文素养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德育与传统文化在课堂上交融,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国学素养;传统文化
一、德育与国学在课堂上相互交融
国学经典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等等很多名句都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塑造高尚的品格。例如,笔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进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时,插入“香九龄,能温席”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小小的孩子就能孝顺母亲,天天过着饭来张口的你们又如何报答自己的父母?很多学生听后就感到惭愧,平时都是父母为自己付出,自己觉得是理所当然,听了这故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父母下班回来我可以给他们递上一杯热茶。”“我可以帮父母揉肩膀。”“我可以帮妈妈做饭。”一下子学生的感恩之情被激发出来,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除了感恩这主题教育,其他如诚信、孝顺、理想等思想教育也可以以国学中的句子或故事相融进行教育,平时处事做人方面也时刻以这些经典名句为座佑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组织好课上的“教学互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在导引中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负担。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因此,笔者注重巧导言,激兴趣。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这一单元时,笔者先播放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美妙,进入古代吟诵诗词的情境,学生诗兴大发,争相吟读课文中的诗词,有的还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诵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同时也不知不觉受到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就算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中也不应是教师传统的一问一答式,应把课堂阵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学习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春节热闹情景后,让学生把自己家乡过春节时的照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也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各自介绍自己家乡是怎样过春节,因为班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展示出来也是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同学们热情高涨,这时,笔者就顺势导入仿照《北京的春节》一文的写作方法,按时间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把家乡的春节写下来。这样通过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到我们不同民族不同的习俗,在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的兴趣和水平。
最后,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学会做人做事,树立崇高品格。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如学习了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这一单元,虽然学生朗朗上口,但怎样去解读其中的意思呢?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去思考:“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诗中写的已是百丈冰的冬天,为什么梅花还俏?通过思考让学生懂得我们要学习梅花遇到困难不退缩,坚贞不屈的精神。又如在学习《论语》中“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让学生思考到我们做事做人应讲诚信,说到就要做到,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名片。因为,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与他人沟通,也才能被他人所理解。这样通过不断思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品格。
三、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也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积极营造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奠定扎实的基础。 精心设计校园环境,环境布置做到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新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名句、故事图片可悬挂每间教室或走廊地墙壁上。课间铃声也可采用《三字经》朗朗上口的名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此外,每周抽一两节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诗、词、曲、赋、国画、书法、对联等,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让学生感受诸如戏曲、武术、国画等国学精粹的博大精深。
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
每天午读安排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注重学生诵读的验收和评比。同时利用每天上午大课间的时间,通过校园广播播放诵读录音,让学生跟着模仿吟诵。学期结束各班或全校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会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语文素养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德育与传统文化在课堂上交融,让学生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