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林寺佛塔出土文书所见古格王国早期官方印章形制与特征

来源 :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ddK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汉地封印文化影响,吐蕃最早视印章为“盟誓诏书”(bka\'gtsigs kyi yi ge)或上级发放敕令的有效凭证.吐蕃时期的印章遗存可分为实物遗存和文书押印印痕两种.近年来,学界已从不同视角对此展开了充分研究.吐蕃王朝奔溃之后,其后裔在西藏阿里象雄故地新建地方政权——古格王国(10世纪末至17世纪初).该时期印章形制与特征,因缺乏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故学界对此悬而未解.2016年,托林寺佛塔出土文书印痕的发现,为学界探究古格王国早期印章形制、功能打开了一扇窗口.本文基于此次佛塔出土古格早期官方文书印痕,从内容形制与图像特征人手展开分析,旨在讨论其与吐蕃时期印章形制、功能之关联.
其他文献
白音长汗遗址环壕围合的聚落是兴隆洼文化最小的社会单元,同时期仅约25座房屋,除正中一座大型仪式用房外,其他房屋从室内空间分割来看,每座大致住4~5人.这种聚落人口在百人上下,是氏族公社一类的社会单元,往往还与其他氏族组成部落,因此,兴隆洼文化时期应是氏族-部落社会.
前言rn(一)上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rn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地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自2000年考古调查发现,经过多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协同研究,向学界展现了浙江地区一种新的史前文化面貌.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主要包括上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跨湖桥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最初的放射性碳十四测年分析了4个数据,其树轮校正值距今11400~8600年[2],由此引起学界更为广泛的关注.结合其他上山文化遗址的测年结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