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用多种形式,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这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动手等。一句话,充分让学生“动”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等。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而精心选择的。这些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也多种多样,五彩纷呈。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载体。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那么,怎样才能“活化”教材,“活化”语文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想至少我们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教学内容要“活”。一篇课文,内容纷繁庞杂,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此面面俱到,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是“圣经”,教师有责任去能动地乃至个性地解读教材,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开放式地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让教材贴近学生、服务生活。其二,教学的形式要"活"。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风格不同的教师也会上出不同的特色来。教师要备好教学设计,要把“教材”变为“学材”,眼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达成。总之,要“活”取教学内容,“活”教教学内容,“活”学教学内容,做到不拘一格教语文。 我在实践中对教材重新整合,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列举一些课例:
课例一:精彩的表演课
表演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语文课上进行表演更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在教完《狐假虎威》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其余大多数同学则当导演,演得精彩之处给予掌声,表演不合要求之处呢,“导演”则要求“演员”重演,这样加深每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如人教版《两小儿辩日》,我则让学生先将文言文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然后再进行表演,这样在表演中理解了深奥的古文字,从而使学生觉得古文的学习并不难,消除了畏难心理。 课例二:生动的品读课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品读语言文字,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的语境,表达内在的体验,积累优美的语言。《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语言精美,感情真挚,执教这一课可采用品读的形式。导入新课后,可以充分地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出初读课文后的感受:“你读了课文,心中是什么滋味?”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对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罪行的“痛恨”,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老师把握住学生的感情基调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哪里最痛恨?读出来。为什么惋惜?读一读。一时间,学生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反复地读,读得很投入,也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课例三:有趣的连环画课 《清平乐 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反映的是农民清新恬静的自然环境和安宁平静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向往田园生活的心境。在教学时,教师首先激发起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告诉学生:词体现的是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一首词就是一组画,词是含情的,是可以配上曲子哼唱的。然后依托教材单幅插图,引导学生读了这首词,你准备再画出几幅图画?你觉得哪一幅生活情景最有情趣?为什么?学生读一读,讲一讲以后,教师可以布置有趣的作业:小组分工合作,每人画一幅画,并用自己的话配上解说词。交流合作得好的,老师给你们配上封面,订成一册连环画。这种教学设计,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既领悟了课文的意境美,又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果再让学生自由地配上曲调哼唱,这节课真是一种美的熏陶。 课例四、激烈的辩论课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是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结尾,“‘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教师设置争论的主题:“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你觉得是不是都是爱?”要求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体验巴迪听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内心感受和可能引发的结果,读一读,想一想,讲一讲。可以把观点不同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展开争论、辩驳,老师加以引导、评点。这种设计能促使学生挖掘课文中的潜台词,又发展了辨别的能力。 课例五、多样的比较课 即比较人物、事物、环境、思想主题等的异同。如学习《东郭先生和狼》以后,组织学生重温《会摇尾巴的狼》、《狼和小羊》等课文,让学生从中分析、归纳出狼"残而贪"的共性以及《狼和小羊》里狼的蛮横,《会摇尾巴的狼》中狼的狡诈,《东郭先生和狼》里狼的恩将仇报等不同的个性,受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比较的思维训练。
课例六、诱人的研究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珍稀野生单位麋鹿的外型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经历磨难, 终于回到了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凭借课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叙述要点,讲一讲麋鹿这种野生动物的珍奇。然后,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研究新的领域:麋鹿是“珍奇”的,除了它的外型奇特和繁殖能力不强这些因素,请问还想研究什么问题?请你收集课外资料。写出了资料卡片,对课文进行拓展、补充。有的学生说:我想研究麋鹿物种的由来;有的学生说,我想研究麋鹿的自然价值,特别是它的皮和角的医用价值。这些新的问题的产生,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是吸引学生探讨的,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学会组织语言,在下一课时的复述中创造性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恐龙》,是同学们特别喜爱的一篇课文。也可以采用研究课的形式来上。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而精心选择的。这些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也多种多样,五彩纷呈。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载体。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那么,怎样才能“活化”教材,“活化”语文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想至少我们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教学内容要“活”。一篇课文,内容纷繁庞杂,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此面面俱到,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是“圣经”,教师有责任去能动地乃至个性地解读教材,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开放式地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让教材贴近学生、服务生活。其二,教学的形式要"活"。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风格不同的教师也会上出不同的特色来。教师要备好教学设计,要把“教材”变为“学材”,眼中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达成。总之,要“活”取教学内容,“活”教教学内容,“活”学教学内容,做到不拘一格教语文。 我在实践中对教材重新整合,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列举一些课例:
课例一:精彩的表演课
表演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语文课上进行表演更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在教完《狐假虎威》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其余大多数同学则当导演,演得精彩之处给予掌声,表演不合要求之处呢,“导演”则要求“演员”重演,这样加深每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如人教版《两小儿辩日》,我则让学生先将文言文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然后再进行表演,这样在表演中理解了深奥的古文字,从而使学生觉得古文的学习并不难,消除了畏难心理。 课例二:生动的品读课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品读语言文字,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的语境,表达内在的体验,积累优美的语言。《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语言精美,感情真挚,执教这一课可采用品读的形式。导入新课后,可以充分地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出初读课文后的感受:“你读了课文,心中是什么滋味?”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对八国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罪行的“痛恨”,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老师把握住学生的感情基调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哪里最痛恨?读出来。为什么惋惜?读一读。一时间,学生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反复地读,读得很投入,也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课例三:有趣的连环画课 《清平乐 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反映的是农民清新恬静的自然环境和安宁平静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向往田园生活的心境。在教学时,教师首先激发起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告诉学生:词体现的是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一首词就是一组画,词是含情的,是可以配上曲子哼唱的。然后依托教材单幅插图,引导学生读了这首词,你准备再画出几幅图画?你觉得哪一幅生活情景最有情趣?为什么?学生读一读,讲一讲以后,教师可以布置有趣的作业:小组分工合作,每人画一幅画,并用自己的话配上解说词。交流合作得好的,老师给你们配上封面,订成一册连环画。这种教学设计,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既领悟了课文的意境美,又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果再让学生自由地配上曲调哼唱,这节课真是一种美的熏陶。 课例四、激烈的辩论课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是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结尾,“‘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教师设置争论的主题:“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你觉得是不是都是爱?”要求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体验巴迪听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之后的内心感受和可能引发的结果,读一读,想一想,讲一讲。可以把观点不同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展开争论、辩驳,老师加以引导、评点。这种设计能促使学生挖掘课文中的潜台词,又发展了辨别的能力。 课例五、多样的比较课 即比较人物、事物、环境、思想主题等的异同。如学习《东郭先生和狼》以后,组织学生重温《会摇尾巴的狼》、《狼和小羊》等课文,让学生从中分析、归纳出狼"残而贪"的共性以及《狼和小羊》里狼的蛮横,《会摇尾巴的狼》中狼的狡诈,《东郭先生和狼》里狼的恩将仇报等不同的个性,受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比较的思维训练。
课例六、诱人的研究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珍稀野生单位麋鹿的外型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经历磨难, 终于回到了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凭借课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叙述要点,讲一讲麋鹿这种野生动物的珍奇。然后,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研究新的领域:麋鹿是“珍奇”的,除了它的外型奇特和繁殖能力不强这些因素,请问还想研究什么问题?请你收集课外资料。写出了资料卡片,对课文进行拓展、补充。有的学生说:我想研究麋鹿物种的由来;有的学生说,我想研究麋鹿的自然价值,特别是它的皮和角的医用价值。这些新的问题的产生,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是吸引学生探讨的,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学会组织语言,在下一课时的复述中创造性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恐龙》,是同学们特别喜爱的一篇课文。也可以采用研究课的形式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