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的阳光柔和地映照在房子墙壁上,轻抚着每一件看得到的家具。
打开房门,整个内部变成一片生命的流动体,闻到空气里淡淡的气息,优雅而隆重。沙发、床都是新的,但还有几件红漆旧家具夹杂在其中,虽然有点不协调,但却像默默诉说着已有的历史故事与痕迹。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老家。
小时候,最让我留恋和自豪的就是挨着家门前的这条小河了。它尽管仅一米多宽,可它的水源却是大罗山顶溪流倾泻而下的清澈碧绿、纯净无比的溪水。它从早到晚发出哗哗的流淌声,就像一位不甘于寂寞而乐于与人们做伴的仙女,天天低吟着快活的抒情小曲来迎接阳光的朝起夕落,所有的杂物和尘埃都无法玷污小河的洁净。因为它是活的,从上而下流动的,没有片刻的停留。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我们附近的百来户人家就靠这条小河水养活自己。清晨,人们把小河里的水一桶桶、一担担往自家水缸里挑;傍晚,主妇们洗衣服、洗家什,忙碌着、快活着。夏天,小孩子们还可以在小河里“扑通、扑通”地学游泳,玩水仗。路过小河边的人,无不赞叹这条小河水清得透彻,绿得可爱。
每到春天,缠缠绵绵的雨水融进了小河,把那些活泼可爱的鱼儿养得肥肥壮壮的。此时,总有许多人拿出钓鱼竿往小河岸边跑,一边垂钓,一边把赤裸着的脚伸进河水里“扑通、扑通”地划着,引鱼儿上钩。内行的人一个上午时间可以钓到一二斤各种各样的鱼呢!也有聪明的人采用“杀鸡取蛋”的办法,即在小河几十米隔距的两端,用石头垒起一垛土坝,再用些水草、淤泥之类的东西把石缝处的水堵住,然后拿来水桶或脸盆狠命地往外淘水。一段几十米长的河流就这样一桶一脸盆地被舀出去,得用上几个小时,才把河水淘干。接着,就等着收获捕鱼了:河里的水少得快要见底时,那些鱼呀虾呀惊慌失措得乱蹦乱跳,寻找逃生之路。可惜,此时大人小孩儿早已等待不住,争先恐后地跳进泥浆里捕捉自己的“战利品”了。那些没了躲身之处的鱼儿实在可怜,没折腾几下就被人们捉拿归“篓”,有鲫鱼、鲤鱼、白眼鱼、泥鳅、鳝鱼、河虾等,那场面很像战场上收捕俘虏兵。令我奇怪的是,在这小小的河流里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小生命。无疑,水流不尽,鱼儿就会捉不完。后来,我发现经常会有人重复着做这淘水捉鱼的事,而每次都能有不少的收获。
勤劳的父亲利用小河墙脚边的淤泥种了几十棵茭白。河水养育着茭白苗。夏秋交接时期,茭白的根部慢慢长起来,生长出一只只又白又嫩的茭笋。每天清晨,父亲就拿着镰刀下河去,把成熟了的茭笋一只只割了下来,每次都有一大捆,吃不了,就送一些给邻居亲戚,有时母亲也拿到菜市场去卖,换得的钱买些其他菜回来。父亲还在小河里养了许多“水浮莲”(喂猪的饲料),春天时分,只要拿几根水浮莲苗放养在河里,没过多久就蔓延开来,把整个河面都铺得满满的,每天捞都捞不完,基本能满足家里养的猪的饲料供应。
我居住的这座相当大的古式大宅院里,有正间、厢间、前门院、后边院、玄间和门台等,和北京四合院差不多的结构。每天,二十多户人家,一百多人进进出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热闹非凡。好事有:谁家娶了漂亮媳妇,谁家生了大胖孙子,谁家的大肥猪卖了多少钱,谁家的大母鸡特别能生蛋;坏事有:谁家夫妻吵架摔了盘子,谁家婆媳闹翻了天,谁家有人生病、遭受横灾什么的,反正芝麻绿豆大的事都瞒不过众人的耳目。每日,天空也许刚刚露出鱼肚白,贪睡的我就得忍受公鸡群争相呜叫的喧闹。你想,那么几十户人家加起来起码也有一二百只鸡。其中少不了有整天“喔喔喔”叫个不停的公鸡;也有生了鸡蛋向主人报功而“嘎嘎嘎”地扯开喉咙叫的母鸡。公鸡母鸡够喧闹了,起大早的人们也就开始跟着热闹起来:先是门前小河水桶撞击河岸的“砰——咣——”声,同时夹带着互相问候的交谈声。这家是呼儿使女起床读书、干活儿的声起声落;那家是烧菜煮饭拉着风箱的有节奏的“呼呀、呼呀”声。
乡村的节日习俗很多,一年到头有好多节。最值得留恋的是,老屋的邻居们特别友好,不管谁家有吃的,总是很乐意与别人分享。这样,每个节日里你可以同时尝到好多家风味各异的食物,口福实在不浅啊!就如谁家亲戚送来了菱角,满满一大锅煮熟,挨家挨户地一碗碗分过来。不一会儿,主人家的锅底空了,可每户人家或多或少都可以尝到冒着热气的菱角。还有粽子、年糕之类的东西,其实每家都有做的,但早一点儿做好的人家总会把自家的先分一点儿给后做的人家尝尝。我记得父亲种的一个大南瓜,足足有几十斤重,母亲烧了满满一大铁锅,然后要我一碗一碗地挨家送给邻居们吃。等送完了几十碗,我们自己只剩喝汤的份儿了。
有时,我们也缠着大人讲故事。邻居王大爷周围每天都围着一圈的人,他总是讲著讲着就故意吊别人的胃口,讲到最精彩之处就捋捋胡子说自己要睡了:“要知下文如何,且听明日分解!”惹得周围老老少少扯着他不放,不讲完不让走人。此时的王大爷满脸笑容地故意放高嗓音:“好咧,茶水送来……哈哈哈!”
经常,我的脑子里会浮现出一片橘园,满树的小白花芬芳飘香,小蜜蜂嗡嗡地唱着歌儿畅快地飞游;再接下来的镜头就是满园金黄色的橘子,采摘的人群与仰头流着口水的小孩儿们……走近那条已经有点浑浊的河流,我又仿佛回到了趴在木板上在河面扑腾的童年时光;再走到百年大榕树下,那位仰望树顶或者低头捡着落下的榕树籽的小妞变成了我自己。
离开老家已有四十年,之所以还能想着常来走走,是因为这里还有我至亲至爱的兄弟姐妹,还有已仙逝的父母的充满芳香的老墓地等着我们常来祭扫……
老家,寄存着我们的情感。
责任编辑:黄艳秋
打开房门,整个内部变成一片生命的流动体,闻到空气里淡淡的气息,优雅而隆重。沙发、床都是新的,但还有几件红漆旧家具夹杂在其中,虽然有点不协调,但却像默默诉说着已有的历史故事与痕迹。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老家。
小时候,最让我留恋和自豪的就是挨着家门前的这条小河了。它尽管仅一米多宽,可它的水源却是大罗山顶溪流倾泻而下的清澈碧绿、纯净无比的溪水。它从早到晚发出哗哗的流淌声,就像一位不甘于寂寞而乐于与人们做伴的仙女,天天低吟着快活的抒情小曲来迎接阳光的朝起夕落,所有的杂物和尘埃都无法玷污小河的洁净。因为它是活的,从上而下流动的,没有片刻的停留。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我们附近的百来户人家就靠这条小河水养活自己。清晨,人们把小河里的水一桶桶、一担担往自家水缸里挑;傍晚,主妇们洗衣服、洗家什,忙碌着、快活着。夏天,小孩子们还可以在小河里“扑通、扑通”地学游泳,玩水仗。路过小河边的人,无不赞叹这条小河水清得透彻,绿得可爱。
每到春天,缠缠绵绵的雨水融进了小河,把那些活泼可爱的鱼儿养得肥肥壮壮的。此时,总有许多人拿出钓鱼竿往小河岸边跑,一边垂钓,一边把赤裸着的脚伸进河水里“扑通、扑通”地划着,引鱼儿上钩。内行的人一个上午时间可以钓到一二斤各种各样的鱼呢!也有聪明的人采用“杀鸡取蛋”的办法,即在小河几十米隔距的两端,用石头垒起一垛土坝,再用些水草、淤泥之类的东西把石缝处的水堵住,然后拿来水桶或脸盆狠命地往外淘水。一段几十米长的河流就这样一桶一脸盆地被舀出去,得用上几个小时,才把河水淘干。接着,就等着收获捕鱼了:河里的水少得快要见底时,那些鱼呀虾呀惊慌失措得乱蹦乱跳,寻找逃生之路。可惜,此时大人小孩儿早已等待不住,争先恐后地跳进泥浆里捕捉自己的“战利品”了。那些没了躲身之处的鱼儿实在可怜,没折腾几下就被人们捉拿归“篓”,有鲫鱼、鲤鱼、白眼鱼、泥鳅、鳝鱼、河虾等,那场面很像战场上收捕俘虏兵。令我奇怪的是,在这小小的河流里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小生命。无疑,水流不尽,鱼儿就会捉不完。后来,我发现经常会有人重复着做这淘水捉鱼的事,而每次都能有不少的收获。
勤劳的父亲利用小河墙脚边的淤泥种了几十棵茭白。河水养育着茭白苗。夏秋交接时期,茭白的根部慢慢长起来,生长出一只只又白又嫩的茭笋。每天清晨,父亲就拿着镰刀下河去,把成熟了的茭笋一只只割了下来,每次都有一大捆,吃不了,就送一些给邻居亲戚,有时母亲也拿到菜市场去卖,换得的钱买些其他菜回来。父亲还在小河里养了许多“水浮莲”(喂猪的饲料),春天时分,只要拿几根水浮莲苗放养在河里,没过多久就蔓延开来,把整个河面都铺得满满的,每天捞都捞不完,基本能满足家里养的猪的饲料供应。
我居住的这座相当大的古式大宅院里,有正间、厢间、前门院、后边院、玄间和门台等,和北京四合院差不多的结构。每天,二十多户人家,一百多人进进出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热闹非凡。好事有:谁家娶了漂亮媳妇,谁家生了大胖孙子,谁家的大肥猪卖了多少钱,谁家的大母鸡特别能生蛋;坏事有:谁家夫妻吵架摔了盘子,谁家婆媳闹翻了天,谁家有人生病、遭受横灾什么的,反正芝麻绿豆大的事都瞒不过众人的耳目。每日,天空也许刚刚露出鱼肚白,贪睡的我就得忍受公鸡群争相呜叫的喧闹。你想,那么几十户人家加起来起码也有一二百只鸡。其中少不了有整天“喔喔喔”叫个不停的公鸡;也有生了鸡蛋向主人报功而“嘎嘎嘎”地扯开喉咙叫的母鸡。公鸡母鸡够喧闹了,起大早的人们也就开始跟着热闹起来:先是门前小河水桶撞击河岸的“砰——咣——”声,同时夹带着互相问候的交谈声。这家是呼儿使女起床读书、干活儿的声起声落;那家是烧菜煮饭拉着风箱的有节奏的“呼呀、呼呀”声。
乡村的节日习俗很多,一年到头有好多节。最值得留恋的是,老屋的邻居们特别友好,不管谁家有吃的,总是很乐意与别人分享。这样,每个节日里你可以同时尝到好多家风味各异的食物,口福实在不浅啊!就如谁家亲戚送来了菱角,满满一大锅煮熟,挨家挨户地一碗碗分过来。不一会儿,主人家的锅底空了,可每户人家或多或少都可以尝到冒着热气的菱角。还有粽子、年糕之类的东西,其实每家都有做的,但早一点儿做好的人家总会把自家的先分一点儿给后做的人家尝尝。我记得父亲种的一个大南瓜,足足有几十斤重,母亲烧了满满一大铁锅,然后要我一碗一碗地挨家送给邻居们吃。等送完了几十碗,我们自己只剩喝汤的份儿了。
有时,我们也缠着大人讲故事。邻居王大爷周围每天都围着一圈的人,他总是讲著讲着就故意吊别人的胃口,讲到最精彩之处就捋捋胡子说自己要睡了:“要知下文如何,且听明日分解!”惹得周围老老少少扯着他不放,不讲完不让走人。此时的王大爷满脸笑容地故意放高嗓音:“好咧,茶水送来……哈哈哈!”
经常,我的脑子里会浮现出一片橘园,满树的小白花芬芳飘香,小蜜蜂嗡嗡地唱着歌儿畅快地飞游;再接下来的镜头就是满园金黄色的橘子,采摘的人群与仰头流着口水的小孩儿们……走近那条已经有点浑浊的河流,我又仿佛回到了趴在木板上在河面扑腾的童年时光;再走到百年大榕树下,那位仰望树顶或者低头捡着落下的榕树籽的小妞变成了我自己。
离开老家已有四十年,之所以还能想着常来走走,是因为这里还有我至亲至爱的兄弟姐妹,还有已仙逝的父母的充满芳香的老墓地等着我们常来祭扫……
老家,寄存着我们的情感。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