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瑶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我国现有土瑶6000多人,他们大都居住在大桂山山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贺州市鹅塘镇的明梅、槽碓、大明和沙田镇的金竹、新民、狮东等六个瑶族行政村。土瑶地区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等诸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缓慢。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促进其教育的发展,使其社会发展在新世纪中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是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曾对贺州市的土瑶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现对该瑶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作一个归纳,并探讨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及今后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一、教育的层级性
1、社会分层影响着教育机会的获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机会上出现不平等
由于土瑶各教学点在师资配备、教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土瑶儿童不仅学业远远落后于其他族群的同龄人,而且素质教育方面也同样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致使他们难以摆脱被社会边缘化、被时代淘汰的命运。以条件相对好一些的槽碓教学点为例,从课程设置和安排看,除了开设基础课语文、数学以外,他们每周还上一节思想品德课、一节自然课、一节美术课、一节音乐课、一节体育课和一节劳动课,这基本符合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但由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条件的限制,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等于没有上。因此,土瑶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资源的缺乏影响其接受应有教育。
2、学校教育投入不足,造成教育的层级
农村税费改革的启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也出现了复杂的新情况。例如“一费制”的实施,尽管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教育专项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但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抽掉了维持农村义务教育运转的主要来源,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出现较大缺口。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大瑶山的学校因资金缺乏,无法安装小水电,只得让学生在点蜡烛或油灯的教室里上自习。投入不足也给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资助贫困学生等工作造成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学生资助等项目资金,主要靠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和收费解决,取消了这些收费后,学校基本上无力解决。
3、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造成的贫穷落后是影响教育层级的重要原因
土瑶民族大都居住在大桂山山脉海拔800米以上,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家离学校有二十公里以上的山路。步行往返回一趟家就要走四个小时以上的山路,所以学生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村里的人家大都是在半山腰,住的都是二十多前建的土砖房,相隔也很远。如沙田镇狮东村,全村共有1860人口,山多田少,土地贫瘠,全村总共只有100亩田,而且种的是一季稻,每家每户一年打的粮食只够吃三到四个月,不够的只能到镇上买。房子都是泥土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有的甚至还是木板搭起来的。劳动方式基本上是刀耕火种。主要的作物是木薯、番薯、玉米、芋头等,这些作物本身不值钱,农民都是用来作杂粮,补充稻谷不足之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杉木和生姜,但由于市场价格不稳,村民的收入也不稳定。农业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每一个家庭基本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单位,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便不愿让孩子上学,或者在孩子中选择女孩作为劳动的帮手。所以,瑶族不上学的孩子一般在家帮助大人守家,稍大一点就协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到十二三岁便成了半个劳动力。
二、土瑶基础教育的边缘化状态
1、土瑶学校教育的基本设施
教学环境与基本设施是一个学校的硬件指标。如果学校连最起码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谈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学校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学校教学设备短缺是阻遏学生学业成功的因素之一。在土瑶山区,教学点的规模都很小,一般只有两三间很小的瓦顶房舍,两间是教室,另一间是教师的寝室兼厨房。在教师的寝室、厨房兼“办公室”里,所能见到的惟一教学用具是一把大型三角尺。所有的教学点都没有学生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厕所。各教学点的学校基础设施、教学条件,至今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办学要求。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槽碓小学是所有土瑶教学点中规模较大的。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一层有三间教室,每年级用一间,二楼作为教师的休息室和办公室。学校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体育设备,学生平时只能在教学楼的过道上活动。由于土瑶各教学点在师资配备、教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性,土瑶儿童不仅在学业上远远落后于其他族群的同龄人,而且在素质教育方面也同样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致使他们难以摆脱被社会边缘、时代淘汰的命运。
2、师资力量状况
教师力量薄弱是土瑶各教学点的普遍现象。土瑶各教学点,教师人数严重不足而且素质较低,在土瑶山区,各教学点的教师上课不备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并不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客观地说,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与山区外学校的教师比,如果要求备课,他们每天至少备四门不同的课程。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土瑶人居住分散,村寨规模小,各教学点的学生少、教师少、班级多,各教学里的那些“骨干”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当地政府保送到桂林民族师范或贺州市各类中等师范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他们外出培训三年后,便回到山区各教学点开始了他们的从教生涯。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向学生们传授着当时所学的知识,从未更新,也没有机会更新。凭着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他们在人们的心目中树起“骨干”的形象。
山区师资力量薄弱,一个教师任多门课程在客观上影响着山区教育的发展。而学生少、班级多、复式班的上课形式等原因则进一步阻遏着教师的培养。
3、办学形式单一
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沿袭升学教育的办学模式,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难以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课程内容缺乏民族、地方特色,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因此,当地部分家长对子女入学问题不但不积极支持,反而将其当作一种负担,为其设置种种障碍,如要适龄儿童每天放牛、捡猪菜,看守弟妹等。这么一来,入学率和巩固率便成问题,许多7至12岁的适龄儿童不能如数、如期入学。我国教育部要求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巩固率达到95%以上,但当地近几年来并没有达到这个比例。例如,鹅塘镇中心校土瑶班的学生刚入学时六年级1班是60人,到了2007年就只剩下33人,六年级2班也是原来是58人现在只有31人在学校。这就是说,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和 在校巩固率分别为87%和60%,离国家教育部的要求甚远。土瑶基础教育已经出现了层级化的趋势,镇的中心小学、镇里其他小学和土瑶村小学形成了内部教育的三层级。教育本来具有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但现在这种差距正日益扩大,严重地影响着教育的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则。
三、发展均衡基础教育的策略实施
1、建立完善的土瑶教育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土瑶民族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土瑶民族受国家保护,促进这一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应优先保证土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健全“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的主要财政责任和管理责任由县级政府负责,通过教育专项补助对贫困地区给予财政支持,以及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土瑶民族教育进行间接的补助。这样,一方面可以明确责任,在预算中就落实转移支付的额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透明度,便于有关人士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与参议。
2、发展完整的、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应该是完整的,少数民族的教育不应该被忽略。长期以来,我们用一种区域推进的战略来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在发展上也往往习惯地套用区域推进战略发展教育。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发达的大中城市高中已普及,而农村能上高中的学生还只是少数。这种教育发展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对于土瑶民族的文化教育,要学习鹅塘镇的做法,依托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在镇里办土瑶小学班和初中班,通过加强寄宿制,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不是每天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上学的路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现在在校寄宿就读的土瑶学生有300多人,他们每学期不仅全部免收学杂费,每月还可得到政府发给的50~60元的伙食费补助。
3、建立基础教育发展均衡系数指标体系,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判定教育发展是均衡还是失衡,应该借助一套比较敏感而重要的教育指标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得出教育发展水平的基准值,这样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程度可以通过与基准值比较,以了解其发展的偏离程度,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决策部门起到预警作用。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对偏离均衡指数的地区或学校做行政上的规定,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及必要的财政税收手段将均衡系数控制在一个规定的水平上。
因此,针对土瑶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农村的教育保障制度,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建立教育发展的均衡指数,使土瑶基础教育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本文为广西“十一五”教育规划项目“土瑶民族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一、教育的层级性
1、社会分层影响着教育机会的获得,学生在接受教育机会上出现不平等
由于土瑶各教学点在师资配备、教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土瑶儿童不仅学业远远落后于其他族群的同龄人,而且素质教育方面也同样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致使他们难以摆脱被社会边缘化、被时代淘汰的命运。以条件相对好一些的槽碓教学点为例,从课程设置和安排看,除了开设基础课语文、数学以外,他们每周还上一节思想品德课、一节自然课、一节美术课、一节音乐课、一节体育课和一节劳动课,这基本符合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但由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条件的限制,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等于没有上。因此,土瑶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资源的缺乏影响其接受应有教育。
2、学校教育投入不足,造成教育的层级
农村税费改革的启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也出现了复杂的新情况。例如“一费制”的实施,尽管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教育专项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但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抽掉了维持农村义务教育运转的主要来源,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出现较大缺口。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大瑶山的学校因资金缺乏,无法安装小水电,只得让学生在点蜡烛或油灯的教室里上自习。投入不足也给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资助贫困学生等工作造成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学生资助等项目资金,主要靠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和收费解决,取消了这些收费后,学校基本上无力解决。
3、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造成的贫穷落后是影响教育层级的重要原因
土瑶民族大都居住在大桂山山脉海拔800米以上,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家离学校有二十公里以上的山路。步行往返回一趟家就要走四个小时以上的山路,所以学生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家。村里的人家大都是在半山腰,住的都是二十多前建的土砖房,相隔也很远。如沙田镇狮东村,全村共有1860人口,山多田少,土地贫瘠,全村总共只有100亩田,而且种的是一季稻,每家每户一年打的粮食只够吃三到四个月,不够的只能到镇上买。房子都是泥土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有的甚至还是木板搭起来的。劳动方式基本上是刀耕火种。主要的作物是木薯、番薯、玉米、芋头等,这些作物本身不值钱,农民都是用来作杂粮,补充稻谷不足之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杉木和生姜,但由于市场价格不稳,村民的收入也不稳定。农业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每一个家庭基本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单位,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便不愿让孩子上学,或者在孩子中选择女孩作为劳动的帮手。所以,瑶族不上学的孩子一般在家帮助大人守家,稍大一点就协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到十二三岁便成了半个劳动力。
二、土瑶基础教育的边缘化状态
1、土瑶学校教育的基本设施
教学环境与基本设施是一个学校的硬件指标。如果学校连最起码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谈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学校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学校教学设备短缺是阻遏学生学业成功的因素之一。在土瑶山区,教学点的规模都很小,一般只有两三间很小的瓦顶房舍,两间是教室,另一间是教师的寝室兼厨房。在教师的寝室、厨房兼“办公室”里,所能见到的惟一教学用具是一把大型三角尺。所有的教学点都没有学生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厕所。各教学点的学校基础设施、教学条件,至今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办学要求。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槽碓小学是所有土瑶教学点中规模较大的。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一层有三间教室,每年级用一间,二楼作为教师的休息室和办公室。学校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体育设备,学生平时只能在教学楼的过道上活动。由于土瑶各教学点在师资配备、教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性,土瑶儿童不仅在学业上远远落后于其他族群的同龄人,而且在素质教育方面也同样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致使他们难以摆脱被社会边缘、时代淘汰的命运。
2、师资力量状况
教师力量薄弱是土瑶各教学点的普遍现象。土瑶各教学点,教师人数严重不足而且素质较低,在土瑶山区,各教学点的教师上课不备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并不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客观地说,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与山区外学校的教师比,如果要求备课,他们每天至少备四门不同的课程。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土瑶人居住分散,村寨规模小,各教学点的学生少、教师少、班级多,各教学里的那些“骨干”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当地政府保送到桂林民族师范或贺州市各类中等师范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他们外出培训三年后,便回到山区各教学点开始了他们的从教生涯。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向学生们传授着当时所学的知识,从未更新,也没有机会更新。凭着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他们在人们的心目中树起“骨干”的形象。
山区师资力量薄弱,一个教师任多门课程在客观上影响着山区教育的发展。而学生少、班级多、复式班的上课形式等原因则进一步阻遏着教师的培养。
3、办学形式单一
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沿袭升学教育的办学模式,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难以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课程内容缺乏民族、地方特色,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因此,当地部分家长对子女入学问题不但不积极支持,反而将其当作一种负担,为其设置种种障碍,如要适龄儿童每天放牛、捡猪菜,看守弟妹等。这么一来,入学率和巩固率便成问题,许多7至12岁的适龄儿童不能如数、如期入学。我国教育部要求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巩固率达到95%以上,但当地近几年来并没有达到这个比例。例如,鹅塘镇中心校土瑶班的学生刚入学时六年级1班是60人,到了2007年就只剩下33人,六年级2班也是原来是58人现在只有31人在学校。这就是说,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和 在校巩固率分别为87%和60%,离国家教育部的要求甚远。土瑶基础教育已经出现了层级化的趋势,镇的中心小学、镇里其他小学和土瑶村小学形成了内部教育的三层级。教育本来具有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但现在这种差距正日益扩大,严重地影响着教育的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则。
三、发展均衡基础教育的策略实施
1、建立完善的土瑶教育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土瑶民族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土瑶民族受国家保护,促进这一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应优先保证土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健全“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的主要财政责任和管理责任由县级政府负责,通过教育专项补助对贫困地区给予财政支持,以及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土瑶民族教育进行间接的补助。这样,一方面可以明确责任,在预算中就落实转移支付的额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透明度,便于有关人士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与参议。
2、发展完整的、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应该是完整的,少数民族的教育不应该被忽略。长期以来,我们用一种区域推进的战略来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以在发展上也往往习惯地套用区域推进战略发展教育。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发达的大中城市高中已普及,而农村能上高中的学生还只是少数。这种教育发展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对于土瑶民族的文化教育,要学习鹅塘镇的做法,依托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在镇里办土瑶小学班和初中班,通过加强寄宿制,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不是每天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上学的路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现在在校寄宿就读的土瑶学生有300多人,他们每学期不仅全部免收学杂费,每月还可得到政府发给的50~60元的伙食费补助。
3、建立基础教育发展均衡系数指标体系,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判定教育发展是均衡还是失衡,应该借助一套比较敏感而重要的教育指标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得出教育发展水平的基准值,这样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程度可以通过与基准值比较,以了解其发展的偏离程度,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决策部门起到预警作用。在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对偏离均衡指数的地区或学校做行政上的规定,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及必要的财政税收手段将均衡系数控制在一个规定的水平上。
因此,针对土瑶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农村的教育保障制度,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建立教育发展的均衡指数,使土瑶基础教育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本文为广西“十一五”教育规划项目“土瑶民族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