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处在十四到十六岁之间,正是发现兴趣浓厚的时期。故而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引领他们发现,理解,欣赏,探究,是古诗词教学中最佳的方法。
关键字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65-01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1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深入分析感悟诗中情感
学生鉴赏诗歌时往往无法切身体会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读诗――翻译――赏析优美句子――提炼诗歌内涵,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置身到诗人的时代背景中,自然无法跟随教师一同感受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在教会学生诗歌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诗人个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深入讲解,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地感受诗歌情感。如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在完成了“刈”,“箪”,“饷”,“灼”,“秉”,“敝”等词的学习后,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图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当时妇女儿童冒着烈日参与割麦的场面,学生通过结合对诗歌的阅读和对图片的观赏,脑子里也出现了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农民们在麦田中辛勤劳作的景象。然而,原本丰收的喜悦转眼间被“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取代。可见,当时社会赋税制度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作品以作者亲眼所见分别描写了农民烈日割麦和抱子拾穗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状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官居周至县县尉,征收捐税一事正由白居易负责,所以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了解颇深,但是身为小小的县尉,只能对繁重的税负进行讽喻,对自己丰衣足食的生活感到歉疚,除此之外却无能为力。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中,白居易只能尽文人薄弱之力,创作出讽刺社会弊政,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讽喻诗。通过对诗歌语言,诗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的介绍,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一个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官场黑暗的白居易。
3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言至此,可我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間,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静心探究,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而充满乐趣的在古诗词的海洋里畅游,学生的情思就会得到洗礼,守住那份高洁和高尚的情操。
关键字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65-01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1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深入分析感悟诗中情感
学生鉴赏诗歌时往往无法切身体会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读诗――翻译――赏析优美句子――提炼诗歌内涵,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置身到诗人的时代背景中,自然无法跟随教师一同感受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在教会学生诗歌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诗人个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深入讲解,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地感受诗歌情感。如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在完成了“刈”,“箪”,“饷”,“灼”,“秉”,“敝”等词的学习后,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图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当时妇女儿童冒着烈日参与割麦的场面,学生通过结合对诗歌的阅读和对图片的观赏,脑子里也出现了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农民们在麦田中辛勤劳作的景象。然而,原本丰收的喜悦转眼间被“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取代。可见,当时社会赋税制度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作品以作者亲眼所见分别描写了农民烈日割麦和抱子拾穗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状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官居周至县县尉,征收捐税一事正由白居易负责,所以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了解颇深,但是身为小小的县尉,只能对繁重的税负进行讽喻,对自己丰衣足食的生活感到歉疚,除此之外却无能为力。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中,白居易只能尽文人薄弱之力,创作出讽刺社会弊政,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讽喻诗。通过对诗歌语言,诗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的介绍,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一个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官场黑暗的白居易。
3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言至此,可我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間,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静心探究,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而充满乐趣的在古诗词的海洋里畅游,学生的情思就会得到洗礼,守住那份高洁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