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体习得性无助现象很普遍,给班级管理、学生成长带来很大弊端,表现为集体观念淡泊、班风学风不正、缺乏奋斗目标等。通过对此现象的成因分析,探索出几点有效的教育措施,使中职学生由无助变有助。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中职学校;职业理想
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升学考试失利,未能上高中而被迫就读中职的。从人员结构看,农村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工作的留守学生占大多数。通常具有自卑、厌学、情绪控制能力差、盲目追求个性发展或具有人际交往障碍。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众多具有这种特点的学生组建成一个班集体,则会表现出一种消极、被动的群体氛围和无力感,集体自信心低,缺乏学习动力。
1 中职学生集体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
1.1 集体观念淡泊
几十名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并不等于就是一个班集体,具有习得性无助现象的班集体成员之间人际沟通不畅,相互抱怨多,对现实不满却安于现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集体出现的问题时,多采取回避或放弃的状态,不愿尝试,也不愿努力改变,集体成员人心松散、怠慢、被动、缺乏热情,缺乏凝聚力。
1.2 班风、学风不正
班风和学风是一个班集体精神面貌的表现。具有习得性无助现象的班级风气不正,对于学校的管理易发生集体性认知偏差从而产生班级冲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于集体事务的失败和挫折没有正确的归因方法和信心,对班集体产生的问题感到无能为力,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集体成员不愿参与集体事务,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在学习上丧失主动性,对教师善意的批评当成“瞧不起我们”“跟我们过不去”,产生前途渺茫的自卑心理,会处处感到自惭形秽,因而“破罐子破摔”。
1.3 集体奋斗目标缺乏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发展前景,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多年来,社会以考上大学为学习导向,许多学生觉得没考上高中,大学更是无望,认定自己就是失败者,进入中职是不得已的选择,看不到未来和希望,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学校只是为了混日子,缺乏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造成学习动机缺乏。
2 中职学生集体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
2.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呼唤教育的个性化与创新,另一方面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而抹杀人的个性与创新。“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仍然是教育界的主流,所谓的素质教育只见风声,不见雨点,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在这种形式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基本上是以分数来衡量教师的绩效,迫使教师不得不以同样的手段来将学生按分数列出三六九等,所谓的全面发展变质成语数英三科发展。这种应试模式无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使很大部分学生被戴上学习失败者的黒帽。在教育方式上,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学生是批评多、鼓励少,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严重的损害,不断体验着学习上的失败,产生无助感。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观念,被这些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摧毁了。
2.2 教师素质跟不上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他们的言行、素养直接决定学生的思想和水平。但是事实上,中职学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设定的,很多学校很多专业的教师还处在转型期,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加之没有升学压力,部分教师上课敷衍塞责,不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师生关系松散、淡漠,课后师生形同路人,学生有问题也无处探讨,感觉上课既浪费时间又无所收获,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无助感。
2.3 班级环境差
中职生的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学习成绩差,具有多次失败的体验,普遍具有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以及消极的定势等不良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班主任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在入学的关键时段营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文化,建立健全班规制度和组建强有力的班委。而现实中班主任多数是年轻的教师,出于评职称的需要而不得不当,缺乏经验,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久而久之会产生集体习得性无助。
2.4 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学生的成长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常常面临许多冲突和危机,故而十分需要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可是,大部分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和出现的心理危机。还有一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期望过高,常常会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要求,使学生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而一旦失败,又总是指出学生的问题和缺点,很少从肯定、欣赏的角度评价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一种“我不行,我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自信心受到伤害,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就放弃,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更有一些中职学生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工作的留守家庭,这样的学生平时没有家长的关心指导,遇到问题全靠自己解决,由于经验能力的不足,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时间长了,就会认为自己不行,就会明显地出现学习动机不足、自觉性差、目标模糊。
2.5 学生主观原因
学生有一种力求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产生原因作因果分析的倾向。当把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稳定且不可控制的因素时会产生无助感症状。从生源上看,中职生很多是在中考失利后退而求其次而选择了中职学校,再往深里说就是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也不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偏差。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自己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归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这种归因的结果让他们产生无助感,学习中丧失积极主动性。
3 对集体习得性无助的教育措施
3.1 在班级创设宽松的舆论和人际环境
教师要在班集体中创设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努力并成功值得鼓励,努力却失败也应同样得到鼓励;在付出同样的努力时,能力低的学生应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赞扬。只要付出最大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要受到肯定,得到最高的评价。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倡导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关系,使他们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减少焦虑感,逐渐敢于不断尝试和努力。
3.2 时刻关注学生,让学生在关注中唤醒自我
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平时就是缺乏人们对他的关注,所以,他就不断地制造“事端”,试图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干预时,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与之沟通、去关注他们,而不是在学生闹事了才去看他、瞪他、批他,而是要在他们不闹事时、表现还可以的时候,尽量多看看他们、多关注他们,用一些简单的问题问问他们,让他们做一些能够做到的事情……就是说让他们始终感受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跟别人一样重要,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班级里的一分子,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自我意识。
3.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职业理想
教师要引导中职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看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塑造自己良好的青春形象。教师可以联系一些中职毕业,如今在工作岗位上干得比较出色、比较成功的学长,来班里进行联谊,让他们现身说法,慢慢引导学生多想想未来的自己,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角色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采取一些座右铭、名人名言等激励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
3.4 教会学生坦然面对失败
所有学生都会面对失败,但只有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时,学生才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此,教师要教会习得性无助学生学会接受失败,承受失败,进而正确进行失败归因。教师在学生遭遇失败时,适时地给予引导,可列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百折不挠的例子,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的上千次失败,引导学生在进行失败归因时,要归因于努力与否。同时在学生失败时多教给他们正确方法,让他们注意总结有益的经验教训。
除此之外,学生的心理辅导也非常重要,学校要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开展德育导师制,随时随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帮助学生成长,变无助为有助。
参考文献
[1]陈言贵.高职学生集体“习得性无助”现象及成因分析[J].校园心理,2011,9(1):48-49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东校)]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中职学校;职业理想
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升学考试失利,未能上高中而被迫就读中职的。从人员结构看,农村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工作的留守学生占大多数。通常具有自卑、厌学、情绪控制能力差、盲目追求个性发展或具有人际交往障碍。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众多具有这种特点的学生组建成一个班集体,则会表现出一种消极、被动的群体氛围和无力感,集体自信心低,缺乏学习动力。
1 中职学生集体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
1.1 集体观念淡泊
几十名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并不等于就是一个班集体,具有习得性无助现象的班集体成员之间人际沟通不畅,相互抱怨多,对现实不满却安于现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集体出现的问题时,多采取回避或放弃的状态,不愿尝试,也不愿努力改变,集体成员人心松散、怠慢、被动、缺乏热情,缺乏凝聚力。
1.2 班风、学风不正
班风和学风是一个班集体精神面貌的表现。具有习得性无助现象的班级风气不正,对于学校的管理易发生集体性认知偏差从而产生班级冲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于集体事务的失败和挫折没有正确的归因方法和信心,对班集体产生的问题感到无能为力,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集体成员不愿参与集体事务,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在学习上丧失主动性,对教师善意的批评当成“瞧不起我们”“跟我们过不去”,产生前途渺茫的自卑心理,会处处感到自惭形秽,因而“破罐子破摔”。
1.3 集体奋斗目标缺乏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发展前景,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多年来,社会以考上大学为学习导向,许多学生觉得没考上高中,大学更是无望,认定自己就是失败者,进入中职是不得已的选择,看不到未来和希望,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学校只是为了混日子,缺乏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造成学习动机缺乏。
2 中职学生集体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
2.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呼唤教育的个性化与创新,另一方面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而抹杀人的个性与创新。“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仍然是教育界的主流,所谓的素质教育只见风声,不见雨点,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在这种形式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基本上是以分数来衡量教师的绩效,迫使教师不得不以同样的手段来将学生按分数列出三六九等,所谓的全面发展变质成语数英三科发展。这种应试模式无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使很大部分学生被戴上学习失败者的黒帽。在教育方式上,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学生是批评多、鼓励少,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严重的损害,不断体验着学习上的失败,产生无助感。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观念,被这些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摧毁了。
2.2 教师素质跟不上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他们的言行、素养直接决定学生的思想和水平。但是事实上,中职学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设定的,很多学校很多专业的教师还处在转型期,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加之没有升学压力,部分教师上课敷衍塞责,不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师生关系松散、淡漠,课后师生形同路人,学生有问题也无处探讨,感觉上课既浪费时间又无所收获,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无助感。
2.3 班级环境差
中职生的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学习成绩差,具有多次失败的体验,普遍具有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以及消极的定势等不良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班主任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在入学的关键时段营造一个良好的团队文化,建立健全班规制度和组建强有力的班委。而现实中班主任多数是年轻的教师,出于评职称的需要而不得不当,缺乏经验,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久而久之会产生集体习得性无助。
2.4 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学生的成长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常常面临许多冲突和危机,故而十分需要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可是,大部分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和出现的心理危机。还有一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期望过高,常常会提出一些超出他们力所能及,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要求,使学生经常性地处于一种受挫折状态。而一旦失败,又总是指出学生的问题和缺点,很少从肯定、欣赏的角度评价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一种“我不行,我笨”等消极的自我暗示,自信心受到伤害,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就放弃,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更有一些中职学生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工作的留守家庭,这样的学生平时没有家长的关心指导,遇到问题全靠自己解决,由于经验能力的不足,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时间长了,就会认为自己不行,就会明显地出现学习动机不足、自觉性差、目标模糊。
2.5 学生主观原因
学生有一种力求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产生原因作因果分析的倾向。当把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稳定且不可控制的因素时会产生无助感症状。从生源上看,中职生很多是在中考失利后退而求其次而选择了中职学校,再往深里说就是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也不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偏差。他们习惯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为自己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而把成功归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和对失败的消极期待。这种归因的结果让他们产生无助感,学习中丧失积极主动性。
3 对集体习得性无助的教育措施
3.1 在班级创设宽松的舆论和人际环境
教师要在班集体中创设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努力并成功值得鼓励,努力却失败也应同样得到鼓励;在付出同样的努力时,能力低的学生应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赞扬。只要付出最大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要受到肯定,得到最高的评价。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倡导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关系,使他们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减少焦虑感,逐渐敢于不断尝试和努力。
3.2 时刻关注学生,让学生在关注中唤醒自我
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平时就是缺乏人们对他的关注,所以,他就不断地制造“事端”,试图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干预时,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与之沟通、去关注他们,而不是在学生闹事了才去看他、瞪他、批他,而是要在他们不闹事时、表现还可以的时候,尽量多看看他们、多关注他们,用一些简单的问题问问他们,让他们做一些能够做到的事情……就是说让他们始终感受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跟别人一样重要,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班级里的一分子,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自我意识。
3.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职业理想
教师要引导中职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看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塑造自己良好的青春形象。教师可以联系一些中职毕业,如今在工作岗位上干得比较出色、比较成功的学长,来班里进行联谊,让他们现身说法,慢慢引导学生多想想未来的自己,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角色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采取一些座右铭、名人名言等激励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
3.4 教会学生坦然面对失败
所有学生都会面对失败,但只有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时,学生才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此,教师要教会习得性无助学生学会接受失败,承受失败,进而正确进行失败归因。教师在学生遭遇失败时,适时地给予引导,可列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百折不挠的例子,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的上千次失败,引导学生在进行失败归因时,要归因于努力与否。同时在学生失败时多教给他们正确方法,让他们注意总结有益的经验教训。
除此之外,学生的心理辅导也非常重要,学校要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同时开展德育导师制,随时随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帮助学生成长,变无助为有助。
参考文献
[1]陈言贵.高职学生集体“习得性无助”现象及成因分析[J].校园心理,2011,9(1):48-49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