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教学质量评价目前存在问题为着眼点,将教学质量评价看作多属性决策的结果,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各个评价因子相对于评价目标的因子权重信息,使评价结果更加有效,减少不同属性因素之间的干扰,得到较合理的综合评价结果。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 AHP 权重 决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54-02
教学评估是通过了解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和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被评价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和强化被评价教师的工作激情。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实施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学校也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质量评估进行了细化。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复杂多变性、教学周期的连续性、教育成果的相关性等原因,使得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并不容易操作。处理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真正目的,有可能出现为迎合教学质量评价而被动改变教学策略的情况。
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既定的教育目标,采取一定的科学方法,系统地搜集相关教学信息并进行归类和分析,对平时的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从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调整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结合目前高校的在实际本科教学评估的实际工作,教学质量评价中仍还存在不少问题[1-3]。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缺乏正确认识。(2)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存在一些主观臆断的地方。(3)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不够全面、系统,甚至有些指标缺乏合理性。在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很多时候并没有应反复论证,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而仅仅简单使各专业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抹杀了各专业的特点和个性要求。(4)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中作为评价主体没有广泛参与和主动参与。(5)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没有及时对教师进行反馈和双向沟通。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使教师清楚自己教学行为的长处和不足,才能激励教师扬长避短,教学质量评价才有实质意义。
考虑到上述教学质量评价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本文综合分析教学活动涉及到的各个主体对象和相关关联对象,在贯穿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科学选取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
1 基于AHP法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4](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简洁、实用,所需的定量数据信息少。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
1.2 划分层次结构,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深入分析实际教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两个准则层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由此建立教学评价体系[5,6]。最上层为目标层——教学评价,最下层第四层为方案层,中间层有两个层次。
目标层(A):教学质量评价。
准则层1(S1):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准则层2(S2):对准则层1的一个分类和细化。具体包括
教学态度:
(1)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生,以身作则。
(2)责任感强,备课充分,授课紧扣教材,授课有激情。
(3)按时上下课,不旷课,不调课,不随意停课。
(4)热爱学生,认真答疑,保持师生之间沟通,重视学生的意见。
(5)作业量合理,批阅认真及时。
教学内容:
(1)熟悉课程内容,讲授熟练,教学内容丰富。
(2)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清楚,详略得当。
(3)注意介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课件中及时反映最新科研成果。
(4)理论联系实际,举例恰当。
(5)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和使用开源的资料为课程所用。
教学方法:
(1)善于利用启发性、互动式教学,注意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教案ppt的每一页内容较为独立和丰富,每堂课的首尾具有提示和总结。
(3)课程教授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效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和难度。
(4)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5)语言表述清楚、连贯、论证严密。
教学效果:
(1)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内容。
(2)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为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学生对该学科学习兴趣 (4)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5)为学科群的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6)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及其意义:
(7)同等重要—— 1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两个指标同等重要
(8)略微重要—— 3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前一指标略为重要
(9)重要—— 5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前一指标相对重要
(10)很重要—— 7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前一指标很重要
(11)极重要—— 9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前一指标极重要
(12)上述两比例标度的中间值—— 2、4、6、8
方案层:教师教学效果比较。
2.3 分层建立判断矩阵
课堂教学评价,邀请一些学生对指标体系进行成对打分,这里采用1-9比例标度,将定性判断定量化,由此构造出若干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根据上述方法,确定准则层S2的指标Ci相对于上一层某一准则S1的相对重要性值Cij,所有相对重要性值构成判断矩阵。
2.4 各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对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作一致性检验。
2.5 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根据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的值,表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最大通过查表可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然后计算得出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值。若所有的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0,则满足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重新计算。
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通过后,进入计算出目标的组合权重,如表1所示。并根据公式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3 实例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的综合评价,经过专家打分,确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本文设置矩阵A是层次结构中准则层S1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B1,B2,B3,B4,B5分别是各准则层S2对所属上一级准则层S1的判断矩阵。分别结算层次单排序的因子权重与层次总排序对应的因子权重,计算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
经计算判断矩阵A中S1层的权重W(A)=(0.33,0.33,0.167,0.167)T。准则层S2中的各权重信息为:W(B1)=(0.071429,0.214286,0.142857,0.357143,0.214286)T;W(B2)=(0.315789,0.315789,0.105263,0.157895,0.105263)T;W(B3)=(0.26087,0.086957,0.26087,0.26087,0.130435)T;W(B4)=(0.394737,0.197368,0.197368,0.131579,0.078947)T。
分别进行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见表2。根据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在层次单排序中,分别进行B1——B4四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可见四个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现进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依照公式,可得:CI(A)=(0.020*0.333+0.009* 0.333+0.005*0.167+0.010*0.167)/1.12 =0.011<0.1。由此,层次总排序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
确定各指标Cij对目标层的权重后,便可以对各个教师按各个评价子因子进行打分并按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将评价要素细化后,得到更准确的因子权重,再根据各位教师在这一评价因子上的表现作出综合评价,评价体系更完整,更科学,通过层次分析法,较好的设计了综合因子的权重信息。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因子提取和权重赋予,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分析。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建模,从而将指标分成四层,包括目标层、准则层1、准则层2和方案层。通过每一层都对上一层的贡献设立权重,最后组合所有权重,建立各个指标对目标的不同权重,通盘兼顾。根据结果发现,AHP方法融合了多种评价因素,将主观和客观各个因子融入到模型中,结果更加细化合理,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评价。
本方法从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人员组成和机构、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将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一些数据和经验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俊.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85-86.
[2] 王金梅.宁夏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及信度[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35-37.
[3] 李慧玲,董小刚.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2010,15(6):163-166.
[4] 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99.
[5] 冯丽霞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学评价指标模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19-23.
[6] 王振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5-27.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 AHP 权重 决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54-02
教学评估是通过了解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和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被评价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和强化被评价教师的工作激情。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实施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学校也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质量评估进行了细化。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复杂多变性、教学周期的连续性、教育成果的相关性等原因,使得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并不容易操作。处理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真正目的,有可能出现为迎合教学质量评价而被动改变教学策略的情况。
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既定的教育目标,采取一定的科学方法,系统地搜集相关教学信息并进行归类和分析,对平时的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从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调整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结合目前高校的在实际本科教学评估的实际工作,教学质量评价中仍还存在不少问题[1-3]。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缺乏正确认识。(2)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存在一些主观臆断的地方。(3)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不够全面、系统,甚至有些指标缺乏合理性。在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很多时候并没有应反复论证,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而仅仅简单使各专业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抹杀了各专业的特点和个性要求。(4)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中作为评价主体没有广泛参与和主动参与。(5)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没有及时对教师进行反馈和双向沟通。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使教师清楚自己教学行为的长处和不足,才能激励教师扬长避短,教学质量评价才有实质意义。
考虑到上述教学质量评价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本文综合分析教学活动涉及到的各个主体对象和相关关联对象,在贯穿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科学选取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
1 基于AHP法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4](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简洁、实用,所需的定量数据信息少。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
1.2 划分层次结构,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深入分析实际教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两个准则层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由此建立教学评价体系[5,6]。最上层为目标层——教学评价,最下层第四层为方案层,中间层有两个层次。
目标层(A):教学质量评价。
准则层1(S1):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准则层2(S2):对准则层1的一个分类和细化。具体包括
教学态度:
(1)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生,以身作则。
(2)责任感强,备课充分,授课紧扣教材,授课有激情。
(3)按时上下课,不旷课,不调课,不随意停课。
(4)热爱学生,认真答疑,保持师生之间沟通,重视学生的意见。
(5)作业量合理,批阅认真及时。
教学内容:
(1)熟悉课程内容,讲授熟练,教学内容丰富。
(2)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清楚,详略得当。
(3)注意介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课件中及时反映最新科研成果。
(4)理论联系实际,举例恰当。
(5)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和使用开源的资料为课程所用。
教学方法:
(1)善于利用启发性、互动式教学,注意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教案ppt的每一页内容较为独立和丰富,每堂课的首尾具有提示和总结。
(3)课程教授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习反馈效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和难度。
(4)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5)语言表述清楚、连贯、论证严密。
教学效果:
(1)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内容。
(2)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为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学生对该学科学习兴趣 (4)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5)为学科群的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6)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及其意义:
(7)同等重要—— 1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两个指标同等重要
(8)略微重要—— 3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前一指标略为重要
(9)重要—— 5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前一指标相对重要
(10)很重要—— 7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前一指标很重要
(11)极重要—— 9对于上一层某个准则前一指标极重要
(12)上述两比例标度的中间值—— 2、4、6、8
方案层:教师教学效果比较。
2.3 分层建立判断矩阵
课堂教学评价,邀请一些学生对指标体系进行成对打分,这里采用1-9比例标度,将定性判断定量化,由此构造出若干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根据上述方法,确定准则层S2的指标Ci相对于上一层某一准则S1的相对重要性值Cij,所有相对重要性值构成判断矩阵。
2.4 各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对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作一致性检验。
2.5 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根据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的值,表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最大通过查表可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然后计算得出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值。若所有的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0,则满足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重新计算。
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通过后,进入计算出目标的组合权重,如表1所示。并根据公式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3 实例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的综合评价,经过专家打分,确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本文设置矩阵A是层次结构中准则层S1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B1,B2,B3,B4,B5分别是各准则层S2对所属上一级准则层S1的判断矩阵。分别结算层次单排序的因子权重与层次总排序对应的因子权重,计算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
经计算判断矩阵A中S1层的权重W(A)=(0.33,0.33,0.167,0.167)T。准则层S2中的各权重信息为:W(B1)=(0.071429,0.214286,0.142857,0.357143,0.214286)T;W(B2)=(0.315789,0.315789,0.105263,0.157895,0.105263)T;W(B3)=(0.26087,0.086957,0.26087,0.26087,0.130435)T;W(B4)=(0.394737,0.197368,0.197368,0.131579,0.078947)T。
分别进行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见表2。根据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在层次单排序中,分别进行B1——B4四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可见四个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现进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依照公式,可得:CI(A)=(0.020*0.333+0.009* 0.333+0.005*0.167+0.010*0.167)/1.12 =0.011<0.1。由此,层次总排序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
确定各指标Cij对目标层的权重后,便可以对各个教师按各个评价子因子进行打分并按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将评价要素细化后,得到更准确的因子权重,再根据各位教师在这一评价因子上的表现作出综合评价,评价体系更完整,更科学,通过层次分析法,较好的设计了综合因子的权重信息。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因子提取和权重赋予,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分析。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建模,从而将指标分成四层,包括目标层、准则层1、准则层2和方案层。通过每一层都对上一层的贡献设立权重,最后组合所有权重,建立各个指标对目标的不同权重,通盘兼顾。根据结果发现,AHP方法融合了多种评价因素,将主观和客观各个因子融入到模型中,结果更加细化合理,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评价。
本方法从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人员组成和机构、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将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一些数据和经验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俊.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85-86.
[2] 王金梅.宁夏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及信度[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35-37.
[3] 李慧玲,董小刚.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2010,15(6):163-166.
[4] 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99.
[5] 冯丽霞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学评价指标模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19-23.
[6] 王振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