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山新出土的四仙刻石及北朝书法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峰山北魏刻石的数量
  与分布及九仙刻石
  山东莱州的云峰山是一处风水宝地。北魏永平三年(5lO年),时任司州大中正的郑道昭被任命为光州刺史,携眷到任。魏晋时代士大夫多好道,郑道昭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到任后便喜欢上了距城南十里的云峰山以及城东的大基山(俗称道士谷),遂经常进山修炼。郑氏发现,这里不仅山好,“石也好”,其兴致所到之处,便将自己的诗文、感想题刻在云峰山及其周围的大基山,天柱山、玲珑山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先后两次分别在天柱山、云峰山的摩崖巨石上刻下了为其父亲郑羲歌功颂德的碑文,被后世称为《郑文公上下碑》。
  最早记载云峰刻石的文献是宋赵明诚所著《金石录》和郑樵《通志》,唯二书所载数量不多,仅有七、八种。在清代乾嘉以后,云峰山石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收录渐多,影响最大的,当属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和叶昌炽的《语石》。坊间甚至出现了所谓云峰山刻石的“全拓”。不同的著录,数量也多有不同,有三十八种、四十二种、四十七种等不同的说法。
  据山东省石刻博物馆1983年9月到1984年6月的调查,云峰山地区(包括大基山、天柱山、玲珑山)共有北朝刻石42处,其中分布在云峰山17处,大基山14处,天柱山7处,玲珑山(古名百峰山)4处。这一数据是山东省石刻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和山东省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上述四山进行了全面的田野调查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次调查,工作人员将每块刻石所在的位置、形状、石质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测量、绘图、摄影、鉴定,详细记录了每块刻石的行字数、字径、残泐情况及原因等,分别绘制了云峰山刻石分布图和局部示意图,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云峰山右阙左上主峰,有一块刻石,上书“此山上有九仙之名”(图一),周围可见五处刻石,分别是“浮丘子驾鸿栖月桂之山”(图二)、“安期子驾龙栖蓬莱之山”(图三)、“赤松子驾月栖玄圃之山”(图四)、“羡门子驾日栖昆仑之山”(图五)、“王子晋驾凤栖太室之山”(图六)。这六块刻石,构成了以“九仙”为题的一组刻石。因有宋以来,世人所见,唯此安期子、王子晋、赤松子、浮丘子和羡门子这五仙之名,于是围绕“九仙之名”刻石聚讼不断。或谓此“九仙”乃五仙之外另有四仙;或谓九乃虚数,非实指;或疑“九仙”乃人名,颇多头绪,莫衷一是。
  四仙刻石的发现经过
  云峰山刻石声名远播东瀛,每年都有数百书法爱好者从日本到云峰山朝圣。莱州市政府于2000年给云峰山拨付专项经费,修一条通向山顶的参观道路。9月7日下午,施工民工在“九仙之名”题字东南上方约5、6米远山口处清理路基时,偶然发现一块带有镌刻文字的石块。
  莱州市博物馆闻讯后,首先对发现这块刻有文字的石块的周边进行了仔细勘查。这是一处由两崖壁所夹成U字形的山沟,经年泥沙乱石块冲积,外口为人工叠垒,形成一外口宽约3.5米,纵深约5米,高不足3米狭小的台地,表面长有细小的树木和杂草。从9月8日至24日历时近半个月,博物馆组织人力对此狭小台地附近所有的石块进行了清理、发掘,并将所获刻有文字石块进行拼对、整理、复原,发现这些碎石块分属四块刻石(其中较完整者三块),竟为久佚的四仙刻石。
  四仙刻石之现状
  1、“神人子”题字
  刻石为中粗颗粒花岗岩,表面呈赭黄色。刻石出土时已碎为八块,经拼接、修复后,石刻面高60厘米,宽78厘米,石厚21-32厘米。刻面未经加工,利用原石自然断裂面,左部末行字石面高出右部石面约4厘米。石面文字比较完整,刻字风化较轻,笔画较完整清晰,修复后断裂纹不明显,“神人子乘烟栖姑射之山”3行、10个字清晰可见(图七、图八)。
  刻字为魏书体,字宽8.5-11厘米,高6-9.5厘米,横断面呈“V”字形,字画深3.1-7.1厘米。
  刻石字面上部有一道石纹,自“烟”字“火”部左上点至“因”部左上角,致使“因”部左上角残连、“栖”字“西”部左上角部分残连。另因石破裂造成“乘”、“烟”、“神”三字局部有残损。
  刻石中所谓的“神人子栖姑射之山”之典见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姑射为传说中的神山,据《山海经·东山经》描述:“卢其之山……又南三百作十里,日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而《海内北经》云:“列姑射,在海河洲中”。晋郭璞、清郝懿行先后对姑射山进行过考证,一般认为姑射乃山西临汾西之古石孔山。
  2、“列子”题字
  刻石为大粗颗粒花岗岩,表面呈赭红色(下部呈赭黄),出土时刻石从“列”与“子”字间断开,碎为一大一小两块。刻字的石面未经加工,中部有-一宽约9厘米的石脉,由“栖”与“华”字、“乘”与“风”字之间高起。
  此刻石风化较重,有些字迹不甚清晰,石面文字笔画也有残缺:“列”字“歹”部左下侧、“子”字右上部及横笔右半部分大部残损;“乘”字“千”头左上部及中间右部“十”字左下部、“风”字中部左下部残连;“风”字的“几”部左竖撇,竖成二笔,相近较宽,似为误刻所致;“华”字、“山”字头下部笔画漫漶较重(图九、图十)。
  复原后现石刻面高105、宽87厘米,石厚24 37厘米,刻有“列子乘风栖华之山”8字。刻字为魏书体。字宽约11厘米、高9-14厘米,镌刻字画深3.2-4.4毫米,横断面呈U形,个别为V形。分3行,前2行,每行2字,末行4字。
  “列子”,即列御寇,又作列圄寇、列圉寇,为春秋战国郑人。《庄子》记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云:“子列子贵虚”,指列子虚静、无为思想,被道家尊为前辈。
  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古称西岳,亦日太华山。《山海经》云:“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望而坐之若华然,故日华山。”
  3、“鸿崖子”题字
  刻石为表面赭红色的大粗粒花岗岩,石面未经加工。刻石出土时碎为一大二小共三块,石面文字笔画有残缺。经过拼接复原后,现刻石面残高55、残宽75厘米,石残厚约1.4—4.2毫米,刻有“鸿崖子驾鹄栖衡之山”3行9字。   刻字为魏书体,共3行,行3字。字宽约8.5厘米,高5.5-11厘米,字沟深2.9-4.4毫米,横断面呈“V”形。“鸿”字漫漶不清;“崖”字“山”部右竖笔上部残去;“子”字下部钩部分残去,横画风化严重、末端残缺,右部分、子字头折部分残连;“鹄”字漫漶严重,“鸟”部尤为不清,其右下部弧钩部公残去;“栖”字“木”部残去,仅余“西”部右半部分;“山”字左下角残连(图十一、图十二)。
  “鸿崖子”,即洪崖子,为传说中的仙人。他是黄帝的臣子伶伦,帝尧时已三千岁,仙号洪崖。崖,亦作“涯”。江西新建县西之西山,山下有炼丹井,又称洪井,相传为洪崖得道处。晋郭璞《游仙诗》之三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指的是浮丘子和洪崖子两位仙人。
  蘅山,即衡山,为五岳中的南岳,在湖南省。
  4、“赤口子”题字
  刻石表面呈赭红色、大粗粒蚀变花岗岩,石质较粗劣,石面未经加工。出土时碎为多块,现存五块,残缺约三块以上,石面文字残缺不完整,刻石面残高80厘米、残宽77厘米,石残厚25厘米。刻字为魏书体,3行,行3字不等,残存6字,日“赤口子驾麐栖口之山”。字宽约11厘米、高约7.5厘米,字沟深3-5.9毫米,横断面呈“V”形。现残存六字。
  第一个“赤”字,因风化已严重漫漶不清,其下之刻石石面残缺,残失第二字。第三子为“子”,其横画右部分末端残去。第四子“驾”之“加”部“力”字左下部分残连,“马”部残连。“麐”字鹿下“吝”部大部残去,“鹿”部“比”字之上“卢”中间笔划残连。“栖”字“木”部左部分稍残,“西”部中间笔划稍残连。“山”字仅存左竖笔上端少部分中竖笔上端一点,其余皆残失,字形已不可辨,据文字内容可断其为山字(图十三、图十四)。
  “赤口子”的仙人,有“赤松子”,在云峰九仙题名中已有(图四),此处“赤口子”中间阙一字,所栖之地亦阙,故尚无确论。窃以为,所缺两字当为“须”和“吴”。
  传说中有一神仙称“赤须子”,见诸汉刘向《列仙传·初学记·赤须子》:“赤须子,丰人也。丰中传世见之,云秦穆公时主鱼吏也。数道丰界灾害水旱,十不失一……好食松实、天门冬、石脂。齿落更生,发墯再出。过渡,书体也由自然天成向楷则严格的隋唐过渡,因此,北魏的书法艺术品的主要形式——墓志和刻石,不仅具有承前启后、既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研究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自北魏以降,云峰山刻石被隐没在蒿莱丛中,书法无人知晓。宋代宣和年间,金石学家、收藏家诸城赵明诚官任莱州,发现部分云峰山刻石,收入其著作《金石录》中,此后近千年又鲜有提及。直到清代,包世臣、康有为尊碑抑帖,先后高度评价了云峰山刻石的书法价值,云峰山魏碑书法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历下笔谭》中指出: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真文苑奇葩也。”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文中,将云峰刻石称作圆笔之极轨,列为北朝刻石中的妙品上。叶昌炽把云峰山魏碑定位为“北朝第一”、“真书第一”,他在《语石》中盛赞《郑文公上下碑》及《论经书》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褴褛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他推断郑道昭为云峰山地区刻石的书写者,且把郑道昭誉为“书中之圣”、“北朝书圣”,比王羲之还伟大——乃“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
  长期以来,书学界对云峰山刻石书写者及书法、文字风格鲜有研究,以至于到目前仍有许多人因袭前言,人云亦云,将云峰山地区的刻石都归入郑道昭的名下。细察云峰山地区的北朝刻石,扣除北齐及以后的刻石,从书法的风格来看,青州玲珑山刻石风格与云峰山、天柱山周围的刻石有明显的差别,显然书者另有其人。
  细察云峰山周围的刻石,书法风格、用笔特征、结字形态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论经书》为代表,其圆笔和方笔兼施,字体雄放、疏宕豪逸,一类是以《郑文公碑》为代表,其字体方整严饬,结字舒放、端庄雄浑,具有隶书韵味,某些笔画甚至保留了篆书笔意。
  第一类作品不仅有一致的书法风格,其结体和用笔也很统一。不仅如此,一些字、笔画的书写习惯相对固定、一致,有别于云峰山刻石的其他作品。如:“郑”字左边的“奠”字上面的两点,写作“八”而不是“丷”字形;“道”之“首”上端横画格外长,将“辵”部全部掩盖;“昭”字的“刀”部写作“丷”,长撇托起左边的点;“雲”字“雨”部的左点写作长撇;“峯”字的“夂”部的捺,第一类写成捺,而其他的写成长横等,这是个人书写习惯和风格的体现。
  据此可以断定:第一大类的《论经书》《右阙题字》《云峰之山题字》《天柱之山题字》《上游下息题字》《当门石坐题字》《山门题字》《中明坛》《青烟里题字》和《岁在壬辰建题字》等10种为郑道昭本人所书写,其余为郑道昭光州和青州幕僚所书(笔者认为,《观海童诗》题头为郑氏手书,正文为幕僚所书)。
  下表列举了最为常见的“郑”、“道”、“昭”、“云”、“峰”五个字写法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写法的差别。
  四仙题名刻石的文化书法价值
  一千多年来,云峰山九仙题名因四仙之阙,有关其考证、记载也随之湮没。该四仙刻石的文物价值,不仅丰富了道教文化,尤其是神仙文化,具有补千年阙失之功,更重要的是其文字与书法价值。
  将新发现的四仙刻石与九仙题名中的其他五仙题名比较,发现其书法风格非常接近,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同一人书丹。这两组共10处题字当合并为一组,与《观海童》正文、《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东堪石室铭》、《咏飞仙诗》、《左阙题字》、《南山门题字》、《北山门题字》、《朱阳台题字》、《玄灵宫题字》、《置仙坛题字》、《白云堂题字》、《青烟寺题字》13中题字书法风格、文字风格一致,当属同一人书写,书丹者应为郑道昭光州的幕僚(与玲珑山刻石风格差异较大,玲珑山刻石的书丹者,当为郑氏青州幕僚)。
  从书法的角度看,云峰山刻石水平并不相同。上述郑道昭所书的第一类题字,用笔灵活,气韵生动,结字舒张、自然,面貌豪迈、恣肆,而第二类题字则用笔谨慎,结字整饬、方正,面貌稍嫌呆板、单调,艺术水平明显低于郑道昭所书,即便是精心书写的《郑文公碑》,其书法水平显然难及郑道昭所书《论经书》等之天然、大气。虽然如此,这些文字仍不失为北朝碑刻书法中的翘楚,堪作后世学习、借鉴的典范,也为研究汉字字体演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实物例证。四仙刻石的发现,于书、于字、于史、于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印证了四仙现于盛世的神话传说。
其他文献
宋代是中国瓷坛百花争艳、名品迭出的时代。被世人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窑一汝、定、官、哥、钧,以及北方地区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等,烧制出各具艺术特色的瓷器,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清丽素雅的汝瓷,绚丽缤纷的钧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窑瓷,粗犷豪放的磁州窑瓷;“汁水莹润如堆脂”的官窑瓷,满布“金丝铁线”的哥釉瓷,青翠欲滴的龙泉窑青瓷,……宋代瓷器生产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民间
期刊
尼泊尔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有悠久的佛教造像史。在尼泊尔,从事佛教造像的主要是纽瓦尔人,属蒙古人种,他们使用铜、木、石等多种材质制造佛教造像,其中铜质造像由于多数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流传下来的最多。纽瓦尔风格铜造像绝大多数采用红铜,并鎏金,十世纪后,很多造像镶嵌宝石,更显精美华贵。  从七世纪开始,尼泊尔工匠就来到吐蕃,帮助藏人修建佛教寺院,制造佛教造像。尼泊尔造像的风格深刻影响了藏传佛教造像
期刊
2010年12月28日,湖北省随州市淅河镇蒋寨村八组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现场调查,确定是一座已破坏了的墓葬。2011年1月1-17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残存的2座墓葬(编号M1、M2)进行了清理,出土鼎、簋、斝、觚、方壶等青铜器30余件。经过勘探,在这两座墓葬周围又新发现了80余座墓葬,一处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家族墓地由此浮出水面。  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是2011年湖北的
期刊
宋画、宋瓷、宋版书,历来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中的高端收藏,代表着收藏的檄致品味。今春有幸得见私人收藏的北宋汝瓷与宋版书。  4月4日,备受关注的北宋汝窑灭青釉葵花洗在香港苏富比拍场上大放异彩,4000万港币起拍后,经过34口叫价,最终以2.0786亿港币成交,刚新宋代瓷器在全球范围内的拍卖纪录。这件汝窑洗的高价成交,与其说是中国高古瓷器的价值回归,不如说足以汝窑为代表的宋代瓷器所创造的荚学范式在当代得
期刊
5月中旬,国际三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和邦瀚斯(Bonhams,亦译宝龙)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五场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三场大拍,两场小拍。应香港朋友邀请,我于5月12日与之同飞伦敦。  首场拍卖会是5月14日邦瀚斯在伦敦骑士桥举行的中国及亚洲艺术品拍卖会。说是小拍,实不乏珍品。我们淘得的第一件宝就让朋友大喜过望。这是件茶叶末釉水盂,造型规整,釉色呈均匀鳝鱼黄,足圈内有“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识,配原装硬木
期刊
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她”和“她们”是在2006年7月16日的温暖的下午。那天是伦敦难得一见的好天气,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隐隐地交织着树叶的轮廓,暖暖地洒进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里。奔波了一天的我,背着重重的双肩包却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匆匆的脚步。这里是我当天行程中的最后一站,也是对我最重要和最期待的一站。  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世界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品最多的海外博物馆。中国
期刊
一、清初瓷板画的发展  清代顺治十六年,江西地方局势稍安,地方官员即督烧宫中应用之瓷板。康熙《浮梁县志》载,“顺治十六年奉旨烧造栏板,阔二尺五寸,高三尺,厚如龙缸。经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监督烧造,亦不成,官民咸惧。”  后来赴景德镇考察的殷弘绪提到,该栏板系用来装饰宫殿长廊的。耶稣教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为殷弘绪)系法王路易十四聘任的赴中国的六位特使之一,在1712年写给时驻
期刊
用“疯狂的石头”来隐喻翡翠市场快速上涨的速度,曾是艺术品市场评论的最爱。但按常理来说,疯狂的市场也应该有回归平静的一天,翡翠市场也不应当例外。  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全球95%的翡翠产地在缅甸北部密支那勐拱地区乌龙江流域。清代以前的翡翠实物迄今尚未见到。起初,翡翠在国内价格较低。到了清乾隆晚期,身价上涨近千倍,远超其他玉石种类。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亚洲“四小
期刊
任谁也不会想到,日本这个名字,竟是中国人给起的。  “倭国”,是一千多年前日本的名字,无论是日本人自称,还是别人,都叫其为“倭国”,就是详查自唐代以前的史书,也都叫倭国。即便是日本人向汉、唐进贡时的表章上,也自称为“倭国”,还必要附上日出之国的词句,虚彰其高,欲得先声夺人之势。这一招,一定是向英国人学来的,“拿来主义,化为己用”,是日本人的长项,要不,那么点小岛国,明治维新后,数十年间,一跃就成了
期刊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2009-2011年的大幅扩张后,2012年进入深度调整期,各项主流门类的交易量及交易额与高峰时期相比,均有30%-60%的萎缩,但在一片萧条中,各个拍卖场中的佛教造像却保持了令人惊异的增长。笔者盘点了2013年全球春季拍卖的成绩发现,佛像交易的形势表现非凡,值得做一个综合评述。  承接2012年在世界各个主要拍卖会场的优异成绩,2013年全球的中国艺术品春季拍卖会中前后共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