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人之恋》是一部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声乐套曲,作为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研究歌曲中钢琴声部的功能和作用、了解钢琴与人声的特殊关系,深入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是艺术指导演奏时准确表达的先决条件。但除了这些必备的“案头工作”,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演奏技术和较全面的艺术修养,才能准确和完美地演绎作品。本文通过《诗人之恋》的艺术特色对其钢琴声部从与人声、织体之间的关系到如何演奏进行浅析。
关键词:《诗人之恋》;钢琴;演绎
一、《诗人之恋》钢琴声部的重要性
舒曼被世人称为“诗人音乐家”,其艺术歌曲写作内容大多采用著名的诗人作品,把文学和音乐相互交融,通过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贯穿结合以及他对诗歌敏锐的洞察力感受诗歌的深刻意蕴,并从中发掘诗歌更深的意境。经过舒曼独具匠心的谱曲,他按照海涅《悲剧――抒情插曲》《歌之卷》其中的一卷,从中选出了16首深情动人的诗歌,根据“期待-失恋―忧伤”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的发展逻辑编排而成。虽然同属浪漫主义时期,但如果说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声乐部分‘脱离’钢琴仍可以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那么,舒曼《诗人之恋》就完全不可能,钢琴在《诗人之恋》中具备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二、《诗人之恋》钢琴演绎中的触键方式
《诗人之恋》的音乐情绪可大致分为三类、由此导致三类触键方式:
1、轻快。如《Die Rose, die Lilie, die Taube, die Sonne》,《Ich will meine Seele tauchen》。在演奏中,要求快速触键,短促,指尖力量集中、干净,用快速的爆发力迅速下键,保持坚硬结实,并且指尖要十分灵敏,分寸感和控制力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在接触琴键的一瞬间,控制得当。手腕放松,手指主动地弹奏,这样的触键演奏连续性快速跑动的音符或琶音织体时,应注意贴键运动,指尖要牢牢抓住琴键,强调指尖集中,利用惯性的运动原理将手腕带动手指,随着旋律起伏的方向自然运动和传递。利用这样的演奏方法,可以最小的动作获得颗粒明亮、清晰的声音效果。
2、焦躁不安并富于戏剧性。如《 Im Rhein, im heiligen Strome》、《Und wü?ten's die Blumen, die kleinen》、《Das ist ein Fl?ten und Geigen》、《Die alten, b?sen Lieder》。演奏时要特别注意富于节奏感的弹性变化,手腕的弹性以及手指的弹性互相协调性地配合,做到触键的声音既饱满,又圆润统一,演奏八度及和弦时,手掌及手指要支撑住,要靠大臂的重量转达到指尖,以达到歌唱性旋律的效果,而手指的紧张的动力型音型组成的和弦依靠手腕及手指的弹性的集中控制,在手臂、手腕放松的同时在瞬间集中发力,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不会僵硬而散乱,使得音乐中的强弱、轻重變化在高度的控制中得以充分展现。左右手的不同触键方式造成了音乐上“点”与“线”的完美结合。作为钢琴演奏者,还要善于利用指触的变化营造一种音乐上表现内心的颤动和不安,颤音音型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双手弹奏时指尖要轻巧,必须要非常均匀,特别是当和声色彩发生变化时,每组的第一个音要交代清楚,靠自然的力量顺应和弦织体的方向连接进行,但在各个颤音之间的衔接处又不能有明显的痕迹。
3、抒情、富于歌唱。《Im wundersch?nen Monat Mai》,《Aus meinen Tr?nen sprie?en》,《Ich grolle nicht》,《Und wü?ten's die Blumen, die kleinen》和《Wenn ich in deine Augen seh'》等作品,主要体现钢琴声音中的流动性和连续性。要做到演奏中的柔美、连贯和连续,就要依靠每个手指尖的力量传递来保持旋律与音乐织体之间的律动和统一。从抒情而富于歌唱性的弹法上而言,应使用减小对琴键压强的办法来增强钢琴的音响效果,将垂直于琴键的指尖改变为稍稍向前平伸,多用指面较多的部位接触琴键,随着接触面积变大,相对于相同的力作用在小面积上面,压强就会减小,声音会由此变得柔和,发出来的声音就不尖硬。从快速灵巧且不间断的长段乐句弹法上而言,每个指尖要贴键、连贯,切忌手指离键太快,手指太高而造成短促虚浮之不良效果,做到“一个动作完成一串连音”的技术运用。用指尖控制音量和音色,尽量在弹奏技巧上体现作品。另外,手指的力度还可根据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变化处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和弦外音,能清楚明晰地演奏,通过娴熟的演奏和多样化的音色表现,与声乐表演融为一个艺术整体。
三、《诗人之恋》钢琴演绎中踏板的运用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恰当地设计、科学而合理地运用踏板,是使作品增色所必须。同时,它也反映着演奏者综合音乐修养和素质的层次。如果不考虑音乐综合的音响效果,对踏板的运用欠缺推敲,必然会造成该用踏板时未用、不该用时乱用、必须收干净时拖泥带水、要制造声势时共鸣不足、和声连接不清晰、句头和句尾交待含糊等等各种问题。而合理地使用踏板,可以使音乐的旋律线条连贯柔美、力度变化更有幅度、节奏更富于弹性,音乐的高潮部分更有气势,音响极为丰富,音色更加多变。在《诗人之恋》中,除极少的几处外,乐谱几乎没有钢琴的延音踏板标记,这无疑加大了演奏者演奏的难度。因此,演奏之前,对踏板的运用进行分类,根据歌曲中不同织体、节奏、音乐情绪,低、中、高音音区特点,调式调性的转换及和声连接等变化来设计相应的踏板,就成为演奏前必做的、研究踏板运用特殊规律的二度创作手法的“功课”。在踏板的运用中,要求演奏者不仅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还要能辨别出踏板运用中的长短、深浅、清晰与浑浊给音乐所带来的色彩变化。最终使踏板烘托、润色的作用恰到好处。根据歌曲中钢琴部分织体的变化、和弦转换、节奏重音的不同安排,可将切分式踏板、点踏式踏板、碎踏板、重音踏板一一对应来运用。
(一)点踏式踏板、碎踏板在表达欢快跳跃的情绪时,断奏较多,所以踏板尽量少踩甚至不踩,或多用点踏式踏板或碎踏板,或只有特殊要求的地方踩一下即可。如《 Die Rose, die Lilie, die Taube, die Sonne》只在结尾6小节处踩踏板,而其它的地方,都要大量靠手指指尖轻快的触键方式来完成。
(二)起润色、延留作用的踏板当用慢速弹奏旋律性很强的左右手八度以及和弦时,应该在旋律的每一个音上用踏板,直到和弦的节拍延长完后再放掉或踩得更深一些,达到音乐上的整体连贯性。以求达到赋予歌曲较多的歌唱性和较丰富的和声变化,有利于使整首乐曲的浓厚色彩更加突出。如《Die alten, b?sen Lieder》。
(三)切分踏板及重音踏板当歌曲中出现至始至终保持着“重音后置,切分音为主”的节奏型时,演奏中多用切分式踏板,与切分节奏型的动力同步,从而增强音乐的推动感,强调后置重音的特性,力求与人声声部共同营造一种不满、愤恨而不稳定的音乐气氛或表达某种特定的语气。如《Ein Jüngling liebt ein M?dchen》。
参考文献:
[1]钱仁康.舒曼艺术歌曲精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2O03.3.
[2] [美]保罗·亨利.西方文明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3.
[3]黄玲华.舒曼[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张佳林.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O04.
[5]李斐岚.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关键词:《诗人之恋》;钢琴;演绎
一、《诗人之恋》钢琴声部的重要性
舒曼被世人称为“诗人音乐家”,其艺术歌曲写作内容大多采用著名的诗人作品,把文学和音乐相互交融,通过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贯穿结合以及他对诗歌敏锐的洞察力感受诗歌的深刻意蕴,并从中发掘诗歌更深的意境。经过舒曼独具匠心的谱曲,他按照海涅《悲剧――抒情插曲》《歌之卷》其中的一卷,从中选出了16首深情动人的诗歌,根据“期待-失恋―忧伤”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的发展逻辑编排而成。虽然同属浪漫主义时期,但如果说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声乐部分‘脱离’钢琴仍可以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那么,舒曼《诗人之恋》就完全不可能,钢琴在《诗人之恋》中具备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二、《诗人之恋》钢琴演绎中的触键方式
《诗人之恋》的音乐情绪可大致分为三类、由此导致三类触键方式:
1、轻快。如《Die Rose, die Lilie, die Taube, die Sonne》,《Ich will meine Seele tauchen》。在演奏中,要求快速触键,短促,指尖力量集中、干净,用快速的爆发力迅速下键,保持坚硬结实,并且指尖要十分灵敏,分寸感和控制力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在接触琴键的一瞬间,控制得当。手腕放松,手指主动地弹奏,这样的触键演奏连续性快速跑动的音符或琶音织体时,应注意贴键运动,指尖要牢牢抓住琴键,强调指尖集中,利用惯性的运动原理将手腕带动手指,随着旋律起伏的方向自然运动和传递。利用这样的演奏方法,可以最小的动作获得颗粒明亮、清晰的声音效果。
2、焦躁不安并富于戏剧性。如《 Im Rhein, im heiligen Strome》、《Und wü?ten's die Blumen, die kleinen》、《Das ist ein Fl?ten und Geigen》、《Die alten, b?sen Lieder》。演奏时要特别注意富于节奏感的弹性变化,手腕的弹性以及手指的弹性互相协调性地配合,做到触键的声音既饱满,又圆润统一,演奏八度及和弦时,手掌及手指要支撑住,要靠大臂的重量转达到指尖,以达到歌唱性旋律的效果,而手指的紧张的动力型音型组成的和弦依靠手腕及手指的弹性的集中控制,在手臂、手腕放松的同时在瞬间集中发力,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不会僵硬而散乱,使得音乐中的强弱、轻重變化在高度的控制中得以充分展现。左右手的不同触键方式造成了音乐上“点”与“线”的完美结合。作为钢琴演奏者,还要善于利用指触的变化营造一种音乐上表现内心的颤动和不安,颤音音型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双手弹奏时指尖要轻巧,必须要非常均匀,特别是当和声色彩发生变化时,每组的第一个音要交代清楚,靠自然的力量顺应和弦织体的方向连接进行,但在各个颤音之间的衔接处又不能有明显的痕迹。
3、抒情、富于歌唱。《Im wundersch?nen Monat Mai》,《Aus meinen Tr?nen sprie?en》,《Ich grolle nicht》,《Und wü?ten's die Blumen, die kleinen》和《Wenn ich in deine Augen seh'》等作品,主要体现钢琴声音中的流动性和连续性。要做到演奏中的柔美、连贯和连续,就要依靠每个手指尖的力量传递来保持旋律与音乐织体之间的律动和统一。从抒情而富于歌唱性的弹法上而言,应使用减小对琴键压强的办法来增强钢琴的音响效果,将垂直于琴键的指尖改变为稍稍向前平伸,多用指面较多的部位接触琴键,随着接触面积变大,相对于相同的力作用在小面积上面,压强就会减小,声音会由此变得柔和,发出来的声音就不尖硬。从快速灵巧且不间断的长段乐句弹法上而言,每个指尖要贴键、连贯,切忌手指离键太快,手指太高而造成短促虚浮之不良效果,做到“一个动作完成一串连音”的技术运用。用指尖控制音量和音色,尽量在弹奏技巧上体现作品。另外,手指的力度还可根据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变化处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和弦外音,能清楚明晰地演奏,通过娴熟的演奏和多样化的音色表现,与声乐表演融为一个艺术整体。
三、《诗人之恋》钢琴演绎中踏板的运用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恰当地设计、科学而合理地运用踏板,是使作品增色所必须。同时,它也反映着演奏者综合音乐修养和素质的层次。如果不考虑音乐综合的音响效果,对踏板的运用欠缺推敲,必然会造成该用踏板时未用、不该用时乱用、必须收干净时拖泥带水、要制造声势时共鸣不足、和声连接不清晰、句头和句尾交待含糊等等各种问题。而合理地使用踏板,可以使音乐的旋律线条连贯柔美、力度变化更有幅度、节奏更富于弹性,音乐的高潮部分更有气势,音响极为丰富,音色更加多变。在《诗人之恋》中,除极少的几处外,乐谱几乎没有钢琴的延音踏板标记,这无疑加大了演奏者演奏的难度。因此,演奏之前,对踏板的运用进行分类,根据歌曲中不同织体、节奏、音乐情绪,低、中、高音音区特点,调式调性的转换及和声连接等变化来设计相应的踏板,就成为演奏前必做的、研究踏板运用特殊规律的二度创作手法的“功课”。在踏板的运用中,要求演奏者不仅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还要能辨别出踏板运用中的长短、深浅、清晰与浑浊给音乐所带来的色彩变化。最终使踏板烘托、润色的作用恰到好处。根据歌曲中钢琴部分织体的变化、和弦转换、节奏重音的不同安排,可将切分式踏板、点踏式踏板、碎踏板、重音踏板一一对应来运用。
(一)点踏式踏板、碎踏板在表达欢快跳跃的情绪时,断奏较多,所以踏板尽量少踩甚至不踩,或多用点踏式踏板或碎踏板,或只有特殊要求的地方踩一下即可。如《 Die Rose, die Lilie, die Taube, die Sonne》只在结尾6小节处踩踏板,而其它的地方,都要大量靠手指指尖轻快的触键方式来完成。
(二)起润色、延留作用的踏板当用慢速弹奏旋律性很强的左右手八度以及和弦时,应该在旋律的每一个音上用踏板,直到和弦的节拍延长完后再放掉或踩得更深一些,达到音乐上的整体连贯性。以求达到赋予歌曲较多的歌唱性和较丰富的和声变化,有利于使整首乐曲的浓厚色彩更加突出。如《Die alten, b?sen Lieder》。
(三)切分踏板及重音踏板当歌曲中出现至始至终保持着“重音后置,切分音为主”的节奏型时,演奏中多用切分式踏板,与切分节奏型的动力同步,从而增强音乐的推动感,强调后置重音的特性,力求与人声声部共同营造一种不满、愤恨而不稳定的音乐气氛或表达某种特定的语气。如《Ein Jüngling liebt ein M?dchen》。
参考文献:
[1]钱仁康.舒曼艺术歌曲精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2O03.3.
[2] [美]保罗·亨利.西方文明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3.
[3]黄玲华.舒曼[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张佳林.钢琴演奏与伴奏技巧[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O04.
[5]李斐岚.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