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整体效应是系统论的核心。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才个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人才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就是系统功能的输出。人才合理使用的唯一标准是服从于、服务于国家和事业的需要,为人民的事业作出最大的输出。多年来,由于人才分配的不合理和人才流动性差,使人才板结、人才积压、人才“臃肿”,造成了很大的人才浪费,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现代领导者必须冲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发掘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便于人才流动的法律和法规,使人才在博大的人才系统中生动活泼地流动起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创人才开发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系统;领导者;人才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入深化期,我们国家将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迅速发展时期。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还要有大批的有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而要深入挖掘我国的人才资源,以适应这一宏大系统工程的需要,现代领导者,尤其是党的人事、干部工作者,必须树立起新时期的人才观。
一、从整体效应看人才个体要素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整体效应是系统论的核心,就是通常所谓的整体效应优化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分系统作为要素组成的。系统的各个要素是整体效应的基础,但优化要素的叠加却不能决定整体效应的优化。这种观点,对我们如何看待人才一体是一个极大的启迪。一般来讲,所谓“人才”是指那些能够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才个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人才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就是系统功能的输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识才、荐才、用才、爱才、护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个人能否作为人才而加以重用,主要是看他能否在更高层次的岗位上作出更大成绩,这就是政绩决定升迁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就能及时发掘那些德才兼备、勇于开拓的人才,及时淘汰那些四面光滑、八面玲珑、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的人,不断壮大我们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我们综合转型的系统工程就有了希望和保障。
系统论的能级原理告诉我们,稳定的结构并不是均匀而连续的一团混沌,而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能级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根据人才个体诸要素(如政治素质、专业知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把人才分为若干个能级或类型,以便在使用时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达到整体效应的优化。为此,在识才、用才时,首先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人才个体的诸要素,特别是对其长处和短处,要持科学的态度,一分为二,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整体和一般,切勿要求人才个体诸要素的全优,求全责备。其次,个体要素的最优化,还不等于整体效应的最优化,关键在于取个体要素之长,适才适用,结构合理。所以,我们用才的关键是“扬长避短”,用当其才。一个有强烈革命事业心、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见解和自信心,敢于直抒胸臆,不随波逐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敢于冲撞旧章法,为党的事业拼搏不舍、认真负责、自强不息、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也不会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在原则问题上不讲情面。因此,我们在识才、用才时,一定要以新时期的人才观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准则。在考察、识别、任用人才时,首先把立足点放到人才的“长处”上,细心地考察有什么长处,从整体上看能做出什么贡献;然后在观其不足,扬长避短,合理定位。在新时期不仅要大胆启用那些能够作出贡献的有胆有识、善于创新、富有开拓精神的显人才,还要特别注意深入挖掘“潜”人才。做到因人制宜、量才录用、人尽其才、才尽其效。
二、从整体效应看人才群体结构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每一个系统的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目的。由于系统的目的、功能不同,建立系统结构的单元设置、关联方式、量比也不同。人才群体结构也是如此。按照能级原理,在人才这个博大的系统中,包含着若干个目的不同、功能不同、层次不同的人才群体结构。人才个体是人才群体结构的单元,并依赖于人才群体而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人才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和信息、能量的交换,则使人才群体形成了多维性和复杂性。而人才群体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影响人才个体作用的发挥和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才群体整体效应的优劣。就现代社会而言,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合理结构:
素质结构。素质结构是人才群体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素质”主要内容是指政治观点、思想、修养、品德、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政治纪律,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二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不唯书,不唯上,唯创新,唯奋进;三要有科学决断的魄力。在大变革和大挑战面前,能够多谋善断,正确及时地抉择;四要有宽阔的胸怀等。在一个人才群体中,要求每一个人才个体完全具备以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合理的人才群体素质结构就可以起到人才个体素质互补的作用,并且能够达到取向一致、志趣一致、情操一致、风格一致,形成协调的
整体。
年龄结构。由于不同年龄谱段,人才的智力水平、生理状况、思想作风、道德情操的不同,致使各个领域里人才的最佳年龄不同,各种不同人才群体中,“老”、“中”、“青”的含义也不同。如果我们按照老、中、青一定的比例配置,使人才群体中既有经验丰富、“老马识途”的老年,又有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起“中流砥柱”作用的中年,还有敢想敢为、奋发向上的青年,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年龄谱,使各种年龄的人才彼此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就可能有效的发挥人才群体的效应。当然根据人才群体结构的目的、任务、性质的不同,对年龄谱比例的设计,还要具体分析,有所区别,合理配置。 专业结构。现代科学和生产的深入发展,科学与专业的不断分化、渗透和综合,使人才专业化的难度增大了。要求一个人在许多专业上都精通是不可能的。但是,做到在人才群体中多专业人才的合理匹配,充分发挥综合效应,则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根据人才群体的任务、性质、选拔所必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个体,按照合理的比例,构成人才群体合理的专业结构。各类不同专业的人才个体在人才群体里工作,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又有利于突破各自专业的局限性,这样,既有利于人才个体的成长,更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智能结构。智能结构是指具有不同类型和不同智能水平的人才个体在人才群体中的组合。由于人才个体知识结构的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以及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水平智能的人才个体,例如类型就有再现型、创造型、发现型、组织型等等。智能类型、水平不同的人才个体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才群体的最佳结构,是要根据人才群体任务、性质的要求,由不同智能类型、水平的人才个体合理组合,才能使整体效应优化。
源缘结构。实践证明,人才群体的整体效应规律,与动植物界“近亲繁殖退化”和“远缘杂交优势”规律有相似之处。如果人才群体结构中的人才个体均来自一个狭小的区域,甚至形成“师生”结合、“师徒”结合、“同乡”结合、“老上下级”结合等,就很容易形成呆板的传统模式和门户之见,不能取诸家之长,不利于百家争鸣,从而往往出现空气沉闷,产生排他性,压抑群体中个体的活力,削弱整体效应,这正是“近亲繁殖”的弊端。而“远缘杂交”,人才个体来自四面八方,组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不仅有利于互相渗透、能量交换,提高人才个体的能级,而且使人才群体更富有活力,收到最佳的整体效应。
三、从整体效应看人才流动
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要求人才个体必须与岗位有相应的能级对应。而这种对应又随时间、条件等诸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才个体在人才群体中与岗位能级的对应是相对的、动态的。最佳人才群体结构的存在,必须以“动态调节”为前提。否则,就会由于人才个体与岗位能级的失调而产生摩擦、出现系统的震荡和内耗,削弱整体效应。因此,人才的流动是绝对的,人才的稳定是相对的。
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人才合理使用的唯一标准是服从于、服务于国家和事业的需要,为人民的事业作出最大的输出。但是,由于陈腐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思想影响,在人才问题上的“论资排辈”、“单位所有”、呆板、僵化的管理模式至今还是人才流动的羁绊。人才分配的不合理和流动不起来,使人才板结、人才积压、人才“臃肿”,造成了很大的人才浪费,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现代领导者,尤其是党的人事、干部工作者,必须把着眼点放到国家和党的事业的大局上来,冲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发掘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便于人才流动的法律和法规,使人才在博大的人才系统中生动活泼地流动起来,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创人才开发的崭新局面。
作者简介:王泉懿(1981.10—),男,山西清徐人,本科,政工师,工程师就职于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
关键词:系统;领导者;人才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入深化期,我们国家将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迅速发展时期。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还要有大批的有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而要深入挖掘我国的人才资源,以适应这一宏大系统工程的需要,现代领导者,尤其是党的人事、干部工作者,必须树立起新时期的人才观。
一、从整体效应看人才个体要素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整体效应是系统论的核心,就是通常所谓的整体效应优化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分系统作为要素组成的。系统的各个要素是整体效应的基础,但优化要素的叠加却不能决定整体效应的优化。这种观点,对我们如何看待人才一体是一个极大的启迪。一般来讲,所谓“人才”是指那些能够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才个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人才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就是系统功能的输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识才、荐才、用才、爱才、护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个人能否作为人才而加以重用,主要是看他能否在更高层次的岗位上作出更大成绩,这就是政绩决定升迁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就能及时发掘那些德才兼备、勇于开拓的人才,及时淘汰那些四面光滑、八面玲珑、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的人,不断壮大我们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我们综合转型的系统工程就有了希望和保障。
系统论的能级原理告诉我们,稳定的结构并不是均匀而连续的一团混沌,而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能级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根据人才个体诸要素(如政治素质、专业知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把人才分为若干个能级或类型,以便在使用时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达到整体效应的优化。为此,在识才、用才时,首先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人才个体的诸要素,特别是对其长处和短处,要持科学的态度,一分为二,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整体和一般,切勿要求人才个体诸要素的全优,求全责备。其次,个体要素的最优化,还不等于整体效应的最优化,关键在于取个体要素之长,适才适用,结构合理。所以,我们用才的关键是“扬长避短”,用当其才。一个有强烈革命事业心、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见解和自信心,敢于直抒胸臆,不随波逐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敢于冲撞旧章法,为党的事业拼搏不舍、认真负责、自强不息、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也不会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在原则问题上不讲情面。因此,我们在识才、用才时,一定要以新时期的人才观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准则。在考察、识别、任用人才时,首先把立足点放到人才的“长处”上,细心地考察有什么长处,从整体上看能做出什么贡献;然后在观其不足,扬长避短,合理定位。在新时期不仅要大胆启用那些能够作出贡献的有胆有识、善于创新、富有开拓精神的显人才,还要特别注意深入挖掘“潜”人才。做到因人制宜、量才录用、人尽其才、才尽其效。
二、从整体效应看人才群体结构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每一个系统的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目的。由于系统的目的、功能不同,建立系统结构的单元设置、关联方式、量比也不同。人才群体结构也是如此。按照能级原理,在人才这个博大的系统中,包含着若干个目的不同、功能不同、层次不同的人才群体结构。人才个体是人才群体结构的单元,并依赖于人才群体而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人才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和信息、能量的交换,则使人才群体形成了多维性和复杂性。而人才群体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影响人才个体作用的发挥和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才群体整体效应的优劣。就现代社会而言,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合理结构:
素质结构。素质结构是人才群体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素质”主要内容是指政治观点、思想、修养、品德、意志、气质、性格等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政治纪律,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二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不唯书,不唯上,唯创新,唯奋进;三要有科学决断的魄力。在大变革和大挑战面前,能够多谋善断,正确及时地抉择;四要有宽阔的胸怀等。在一个人才群体中,要求每一个人才个体完全具备以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合理的人才群体素质结构就可以起到人才个体素质互补的作用,并且能够达到取向一致、志趣一致、情操一致、风格一致,形成协调的
整体。
年龄结构。由于不同年龄谱段,人才的智力水平、生理状况、思想作风、道德情操的不同,致使各个领域里人才的最佳年龄不同,各种不同人才群体中,“老”、“中”、“青”的含义也不同。如果我们按照老、中、青一定的比例配置,使人才群体中既有经验丰富、“老马识途”的老年,又有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起“中流砥柱”作用的中年,还有敢想敢为、奋发向上的青年,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年龄谱,使各种年龄的人才彼此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就可能有效的发挥人才群体的效应。当然根据人才群体结构的目的、任务、性质的不同,对年龄谱比例的设计,还要具体分析,有所区别,合理配置。 专业结构。现代科学和生产的深入发展,科学与专业的不断分化、渗透和综合,使人才专业化的难度增大了。要求一个人在许多专业上都精通是不可能的。但是,做到在人才群体中多专业人才的合理匹配,充分发挥综合效应,则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根据人才群体的任务、性质、选拔所必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个体,按照合理的比例,构成人才群体合理的专业结构。各类不同专业的人才个体在人才群体里工作,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又有利于突破各自专业的局限性,这样,既有利于人才个体的成长,更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智能结构。智能结构是指具有不同类型和不同智能水平的人才个体在人才群体中的组合。由于人才个体知识结构的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以及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水平智能的人才个体,例如类型就有再现型、创造型、发现型、组织型等等。智能类型、水平不同的人才个体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才群体的最佳结构,是要根据人才群体任务、性质的要求,由不同智能类型、水平的人才个体合理组合,才能使整体效应优化。
源缘结构。实践证明,人才群体的整体效应规律,与动植物界“近亲繁殖退化”和“远缘杂交优势”规律有相似之处。如果人才群体结构中的人才个体均来自一个狭小的区域,甚至形成“师生”结合、“师徒”结合、“同乡”结合、“老上下级”结合等,就很容易形成呆板的传统模式和门户之见,不能取诸家之长,不利于百家争鸣,从而往往出现空气沉闷,产生排他性,压抑群体中个体的活力,削弱整体效应,这正是“近亲繁殖”的弊端。而“远缘杂交”,人才个体来自四面八方,组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不仅有利于互相渗透、能量交换,提高人才个体的能级,而且使人才群体更富有活力,收到最佳的整体效应。
三、从整体效应看人才流动
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要求人才个体必须与岗位有相应的能级对应。而这种对应又随时间、条件等诸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才个体在人才群体中与岗位能级的对应是相对的、动态的。最佳人才群体结构的存在,必须以“动态调节”为前提。否则,就会由于人才个体与岗位能级的失调而产生摩擦、出现系统的震荡和内耗,削弱整体效应。因此,人才的流动是绝对的,人才的稳定是相对的。
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人才合理使用的唯一标准是服从于、服务于国家和事业的需要,为人民的事业作出最大的输出。但是,由于陈腐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思想影响,在人才问题上的“论资排辈”、“单位所有”、呆板、僵化的管理模式至今还是人才流动的羁绊。人才分配的不合理和流动不起来,使人才板结、人才积压、人才“臃肿”,造成了很大的人才浪费,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现代领导者,尤其是党的人事、干部工作者,必须把着眼点放到国家和党的事业的大局上来,冲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发掘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便于人才流动的法律和法规,使人才在博大的人才系统中生动活泼地流动起来,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创人才开发的崭新局面。
作者简介:王泉懿(1981.10—),男,山西清徐人,本科,政工师,工程师就职于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