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制度、多重福利与新时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446395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CMDS2017数据,以Sen的福利理论为指导,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ootstrap法探讨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总体良好,新生代农民工优于老一代.居住证制度对市民化意愿有直接正效应,相比未持居住证农民工,持居住证者的市民化意愿更强,且通过积极影响农民工多重福利(主要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机会)来间接提高市民化意愿,但新老农民工表现出一定差异.应不断优化以居住证制度为依托的福利体系,兼顾代际需求,促使农民工转向市民.
其他文献
农村互助养老是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正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从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社会基础.在日本社会中,受到政府和农协支持的农村互助养老,拥有法律、政策和具体帮扶措施三位一体的帮助.受社群养老价值观的影响,日本老人有较强意愿参与互助活动.因此,根据农村互助保险社会基础三个维度,中国应从建设农村互助养老组织管理条例、实现云端看病、互助的信息化管理、进行农村互助养老认知宣传和提倡退而不休这五个方面进行改进和
“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措施.但由于试点改革关于宅基地“三权”的权利性质、边界等未能达成共识,影响了改革政策的立法转化.学界讨论主要着眼于扩权赋能的宅基地权利配置及其体系建构,而忽略了“适度放活”内涵于“三权分置”中的价值目标和制度功能,影响了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权能的实践性赋予.在我国现行法律和理论框架下对“适度放活”进行立法转化,应以宅基地“三权”的确权赋能、宅基地利用的违法纠正为基础和保障,遵循既有的土地用途管制红线,最终实现“适度放活”制度贯彻的体系化和法治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阐述的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为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底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推进崇德修身提供精神指引.高校应通过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拓展日常教育体系内涵、运用融媒体矩阵传播优势等途径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全面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在账务系统的运用、基建并账、往来款项的分类、收入和成本的确定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方面面临困境.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应从业务和管理层面着手:业务层面包括推进财务智能化建设、实现系统对接、制定成本核算方案和重视会计报告的编制;管理层面包括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深化内控建设、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和强化业财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