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天,一位老同事见了“血气方刚”的我们,在一旁笑着说:“别看这时候你们‘有棱有角’的,过几年,就跟河里的鹅卵石一样哦。”暂且不说,这句话说得是否正确,但它在提醒我们:只有改变,才能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只有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才能绽放生命的精彩。
积极去思考,处处是美好
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对自己职业的抱怨:抱怨教师工资待遇低,抱怨当下学生不听话,抱怨家长不称职,抱怨新教材不好教……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抱怨挂在嘴上,被方方面面的抱怨束缚了行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结果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他们的教育人生就这样一天天荒废掉。
于丹认为:“抱怨是一种语言而不是行动,当一个人过多的被语言困扰的时候,他会失去行动力。”正是因为过多陷入抱怨,一部分教师失去了行动力,处于“久病不愈”的职业倦怠中。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老师们,我们会发现他们暴露出一个共性问题: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偏移,他们的人生态度出了问题。
其实,人类因为有了语言、思想、情感,人生就有了别样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价值不需要有多么大的成就,也不需要有多么了不起的能力,而只是需要向往美好、发现美好、创造美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人生也是一样,它需要我们保持一种自我体悟后的小小的、慢慢的、创新思想的成长自觉。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人生就会变得有意义;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就能享受每一天的生活。相信这些话能启迪我们绝大多数教师:一想二干三成功,一等二看三落空;相信是成功的起点,坚持是成功的终点;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能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其花长时间怀疑,不如花短時间求证……
这些语言都很温暖,细想起来,无不集中告诉我们:生活是好,还是不好?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取决于个人的思想和态度。正如法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保持好的心情和态度去看世界,就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美好。
人的一生,或许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面对学习、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应该坚定乐观的态度,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如何看待生活,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发现花朵的芬芳。所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需要的是坚定乐观的精神,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教师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便是为自己的生活掘了一眼永不枯竭的幸福之泉。
不怕进步慢,就怕原地站
这个世界不差抱怨者,只差建设者。“不怕进步慢,就怕原地站。”这是我自己说的一句自勉自励的话。
回顾当年,我的学历起点并不高。1995年,我从湖北省宜昌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学的又是一个“豆芽学科”——生物学,与现在学校招聘的本科生、双学位比起来,差距不小。
但是,起点低,不能成为问题;学历不高,不会影响一个人追求进步。据我所知,全国各地有很多特级教师,他们当初只是从一个中师生起步。可贵的是,他们当年都没有因为中师毕业有了“铁饭碗”,而放弃教育人生的追求。正是因为出道早,不满足,不放弃,不倦怠,孜孜以求,他们把一股风华正茂的意气,挥洒在教学研究上,挥洒在班主任工作探索上,挥洒在读书、写作等教师专业发展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因为坚守,正因为不断地追寻,他们走出了一条教育人生的康庄大道:桂贤娣成长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窦桂梅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希贵成长为知名校长……
遗憾的是,我们身边停留在原地的同事也真的不少啊!他们工作几十年,什么都没有留下。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们没有讲过一次优质课,没有写过一篇论文,没有出过一次特别好的教学成绩;在职业生涯方面,他们没有任何个人追求,没有获得过任何有含金量的证书。正如一位老教师自嘲的那样:“除了结婚证,什么证都没有!”他们总是埋怨教师待遇低下,可学校安排他们值周、兼课、开展社团活动时,他们总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辞。
所以,我要奉劝教师们:机会,只留给有准备之人。成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想行动,什么时候都不迟。
刚走上讲台的老师,可以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向专家学习;老教师心中装着无数的经验教训、教育故事,只要反思回放,只要乐于动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中年教师正值黄金时期,于家庭,他们是孩子们的楷模;于社会,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因此,更应该读书、学习、反思、实践、成长。
勇于做“空杯”,不断去学习
固步自封、骄傲自满是不思进取的孪生兄弟,如果一个人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放空过去的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工作与新的事物。
(一)参加培训
我们教师每年都有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的好机会,这为我们消除倦怠、开阔眼界打开一条条绿色通道。如果我们时常走出去,就会如饥似渴地攫取各种信息;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时时处处都是学习的资源。
我们还要积极主动探究、寻求、创造请进来的办法和途径,努力创造“为我所用”的条件和机会。
(二)静心读书
读书,是一个人养心厚蕴的成长秘籍。我们要在学校和家庭营造浓厚的“书香气息”,要主动接近书、慢慢爱上书,多方面培养读书的兴趣。我把自己的书籍分成三类:沙发书、床头书、案头书。
沙发书,放在沙发上,翻开可读。久而久之,读书就会入了道,有了瘾。像《读者》《意林》《窗边的小豆豆》就适合放在沙发上阅读。床头书,一般是思想性强的书籍,能引起深度思考,澄澈心灵。我把《思维与智慧》《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追风筝的人》等书籍,归为床头书。睡前一读,成为习惯。案头书,大多需要安静的环境来阅读,还需要随时记下感悟。像《论语》《给教师的建议》《静悄悄的革命》等专著类书籍,阅读时需要充沛的精力,需要宁静的心境。案头书能帮助我们在相关的教育现场中感悟提升,获得质的飞跃。 (三)经常写作
我觉得:人人都能写。一个有心人,读书多了,他就会发现这篇文章“似曾相识”——脑海中浮现“身临其境”的镜像,形成一种“原来这就可以写”的自信,产生一种模仿写作的冲动。他趁热打铁,敲击键盘,洋洋洒洒,文章初成,慢慢就成功了。我還记得20年前自己的文字第一次被刊登在地方报纸《三峡希望报》上,那是大学里的事儿。
步入讲台后,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三峡日报》的副刊,虽然都是些千字文的“豆腐块”儿,却给了我拿起“笔杆子”的莫大鼓励。随着写作热情的日益高涨,我的文字见诸报端的机会多了起来。2012年,我在武汉大学参加学科带头人“国培”归来,受专家们的影响,加入了教育QQ群,一加就是好几十个。在QQ群里,有幸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名师、学者们,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的文字有了新的突破。每年,我在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60余篇,这样算来几乎一周一篇。就这样,我的人生积淀逐渐厚实起来。2016年10月,我的第一本教育随笔《找到做教师的感觉》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值得注意的是,在纸媒公开发表文章,只是享受写作的一种形式而已。还有一种写作享受就是记录生活,进行自媒体传播。自媒体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博客、QQ空间、微信等都是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大众化传播平台。
从内容来看,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可以写时评,写书评,写随笔,写事件等。素材来源是极其广泛的,只要是有心人,我们自身的课堂就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写作素材基地”。另外,教师还可以关注、参与报刊杂志的话题征稿。这些都能很好地促进我们去思考,去下笔,去争鸣。
一个有记录习惯的人,会从写作中找到无尽的快乐。写着写着,就会发现结集出版的时机成熟。积极写作,在写作中享受成功,何乐而不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守着一亩三分地,只能让“缘木求鱼”的故事重演。让教师生活“保鲜”,我们要学会变思维、换角度,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不止步于当前的勇气,有“改”和“变”的自觉。我相信每一名教师,只要让自己开始“思考—实践—写作—读书”的良性循环,必将拥有推动自身专业前行的正能量,教育人生必将富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张家海,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积极去思考,处处是美好
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对自己职业的抱怨:抱怨教师工资待遇低,抱怨当下学生不听话,抱怨家长不称职,抱怨新教材不好教……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抱怨挂在嘴上,被方方面面的抱怨束缚了行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结果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他们的教育人生就这样一天天荒废掉。
于丹认为:“抱怨是一种语言而不是行动,当一个人过多的被语言困扰的时候,他会失去行动力。”正是因为过多陷入抱怨,一部分教师失去了行动力,处于“久病不愈”的职业倦怠中。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老师们,我们会发现他们暴露出一个共性问题: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偏移,他们的人生态度出了问题。
其实,人类因为有了语言、思想、情感,人生就有了别样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价值不需要有多么大的成就,也不需要有多么了不起的能力,而只是需要向往美好、发现美好、创造美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人生也是一样,它需要我们保持一种自我体悟后的小小的、慢慢的、创新思想的成长自觉。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人生就会变得有意义;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就能享受每一天的生活。相信这些话能启迪我们绝大多数教师:一想二干三成功,一等二看三落空;相信是成功的起点,坚持是成功的终点;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能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其花长时间怀疑,不如花短時间求证……
这些语言都很温暖,细想起来,无不集中告诉我们:生活是好,还是不好?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取决于个人的思想和态度。正如法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保持好的心情和态度去看世界,就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美好。
人的一生,或许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面对学习、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应该坚定乐观的态度,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如何看待生活,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发现花朵的芬芳。所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需要的是坚定乐观的精神,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教师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便是为自己的生活掘了一眼永不枯竭的幸福之泉。
不怕进步慢,就怕原地站
这个世界不差抱怨者,只差建设者。“不怕进步慢,就怕原地站。”这是我自己说的一句自勉自励的话。
回顾当年,我的学历起点并不高。1995年,我从湖北省宜昌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学的又是一个“豆芽学科”——生物学,与现在学校招聘的本科生、双学位比起来,差距不小。
但是,起点低,不能成为问题;学历不高,不会影响一个人追求进步。据我所知,全国各地有很多特级教师,他们当初只是从一个中师生起步。可贵的是,他们当年都没有因为中师毕业有了“铁饭碗”,而放弃教育人生的追求。正是因为出道早,不满足,不放弃,不倦怠,孜孜以求,他们把一股风华正茂的意气,挥洒在教学研究上,挥洒在班主任工作探索上,挥洒在读书、写作等教师专业发展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因为坚守,正因为不断地追寻,他们走出了一条教育人生的康庄大道:桂贤娣成长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窦桂梅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希贵成长为知名校长……
遗憾的是,我们身边停留在原地的同事也真的不少啊!他们工作几十年,什么都没有留下。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们没有讲过一次优质课,没有写过一篇论文,没有出过一次特别好的教学成绩;在职业生涯方面,他们没有任何个人追求,没有获得过任何有含金量的证书。正如一位老教师自嘲的那样:“除了结婚证,什么证都没有!”他们总是埋怨教师待遇低下,可学校安排他们值周、兼课、开展社团活动时,他们总会找出各种理由推辞。
所以,我要奉劝教师们:机会,只留给有准备之人。成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想行动,什么时候都不迟。
刚走上讲台的老师,可以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向专家学习;老教师心中装着无数的经验教训、教育故事,只要反思回放,只要乐于动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中年教师正值黄金时期,于家庭,他们是孩子们的楷模;于社会,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因此,更应该读书、学习、反思、实践、成长。
勇于做“空杯”,不断去学习
固步自封、骄傲自满是不思进取的孪生兄弟,如果一个人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放空过去的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工作与新的事物。
(一)参加培训
我们教师每年都有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的好机会,这为我们消除倦怠、开阔眼界打开一条条绿色通道。如果我们时常走出去,就会如饥似渴地攫取各种信息;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时时处处都是学习的资源。
我们还要积极主动探究、寻求、创造请进来的办法和途径,努力创造“为我所用”的条件和机会。
(二)静心读书
读书,是一个人养心厚蕴的成长秘籍。我们要在学校和家庭营造浓厚的“书香气息”,要主动接近书、慢慢爱上书,多方面培养读书的兴趣。我把自己的书籍分成三类:沙发书、床头书、案头书。
沙发书,放在沙发上,翻开可读。久而久之,读书就会入了道,有了瘾。像《读者》《意林》《窗边的小豆豆》就适合放在沙发上阅读。床头书,一般是思想性强的书籍,能引起深度思考,澄澈心灵。我把《思维与智慧》《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追风筝的人》等书籍,归为床头书。睡前一读,成为习惯。案头书,大多需要安静的环境来阅读,还需要随时记下感悟。像《论语》《给教师的建议》《静悄悄的革命》等专著类书籍,阅读时需要充沛的精力,需要宁静的心境。案头书能帮助我们在相关的教育现场中感悟提升,获得质的飞跃。 (三)经常写作
我觉得:人人都能写。一个有心人,读书多了,他就会发现这篇文章“似曾相识”——脑海中浮现“身临其境”的镜像,形成一种“原来这就可以写”的自信,产生一种模仿写作的冲动。他趁热打铁,敲击键盘,洋洋洒洒,文章初成,慢慢就成功了。我還记得20年前自己的文字第一次被刊登在地方报纸《三峡希望报》上,那是大学里的事儿。
步入讲台后,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三峡日报》的副刊,虽然都是些千字文的“豆腐块”儿,却给了我拿起“笔杆子”的莫大鼓励。随着写作热情的日益高涨,我的文字见诸报端的机会多了起来。2012年,我在武汉大学参加学科带头人“国培”归来,受专家们的影响,加入了教育QQ群,一加就是好几十个。在QQ群里,有幸结识了全国各地的名师、学者们,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的文字有了新的突破。每年,我在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60余篇,这样算来几乎一周一篇。就这样,我的人生积淀逐渐厚实起来。2016年10月,我的第一本教育随笔《找到做教师的感觉》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值得注意的是,在纸媒公开发表文章,只是享受写作的一种形式而已。还有一种写作享受就是记录生活,进行自媒体传播。自媒体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博客、QQ空间、微信等都是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大众化传播平台。
从内容来看,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可以写时评,写书评,写随笔,写事件等。素材来源是极其广泛的,只要是有心人,我们自身的课堂就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写作素材基地”。另外,教师还可以关注、参与报刊杂志的话题征稿。这些都能很好地促进我们去思考,去下笔,去争鸣。
一个有记录习惯的人,会从写作中找到无尽的快乐。写着写着,就会发现结集出版的时机成熟。积极写作,在写作中享受成功,何乐而不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守着一亩三分地,只能让“缘木求鱼”的故事重演。让教师生活“保鲜”,我们要学会变思维、换角度,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不止步于当前的勇气,有“改”和“变”的自觉。我相信每一名教师,只要让自己开始“思考—实践—写作—读书”的良性循环,必将拥有推动自身专业前行的正能量,教育人生必将富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张家海,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