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编辑部
“近者悦,远者来”:
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势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月14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场由中国设计、中国推动、中国构建、中国主导的高规模活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式,人民大会堂设晚宴,国家大剧院看演出,雁栖湖畔再深谈,东道主之便,让中国牢牢掌控议程设置,尽情展现中国方案和中国构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自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峰会,这些国家中既有与中国相隔万里,远自拉美者,也有多达约2/3的中国周边国家,其中不乏老朋友和好伙伴。據悉,与会代表总人数达1500多人,其中包括850多位外方嘉宾,涵盖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
来的都是客,但来多少客,则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013年7月,习近平在北半球中亚腹地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向世界呈现一张穿越广袤欧亚大陆的经济腾飞蓝图;10月,习近平在南半球“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世界勾勒出一条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洋经济振兴彩带。
“一带一路”由此横空出世,既成为中国联系世界的宽大纽带,又成为贯通半个地球的活力脉络;既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依托,又成为激活全球经济要素的东方智慧。一幅绵延浩瀚的中国故事画卷随后逐步展开,无数走出国门的企业和个人,用千姿百态的具体行动,向世界讲述当代中国如何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精彩故事。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资料信息显示,2013至2016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今后五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够达到每年1200亿美元到1300亿美元左右,其中会有相当多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古老的海陆丝绸之路为主道,一条更宽更长的新兴经济带已浮现日益清晰的轮廓,人们似乎看到,跨越大西洋并撬动世界数百年大发展的经济传动轴正在向东南方向位移,中国正在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崛起中的权利与价值重估
一直以来,西方主推的全球化是 “意识形态的同化”,即“被选中国家”出于相同的意识形态,形成一个政治价值观联盟,商业只是其附属品。中国则认为,全球化应求同存异。
因此,在“一带一路”构想设计之初,就不曾以地理范围来限定国别。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就一语道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同年10月,在访问英国时,习近平再次强调,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会员俱乐部”,而是广泛参与的“朋友圈”。只要认同丝路精神,大家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以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从“一带一路”的发展当中分享机遇。
如今,开放、合作的成果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相继绽放。其涵盖地域由最初的欧亚两洲65个沿线国家逐步扩大,正形成一条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广阔发展带,不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将中长期发展规划直接与“一带一路”对接,部分发达国家也将摆脱经济停滞和低迷的希望寄托于此。
在这一崛起过程中,中国也在重估自身权利和价值。作为后崛起的大国,中国不仅要积极倡导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货币金融秩序稳定,以便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广阔的空间,更要承担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即从现有国际体系的“受益者”逐渐转变为“授益者”。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走出西方中心论,是破;重塑经济全球化话语权,是立。一破一立间,中国不仅借助“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共同发展的关键推手,也让世界用欣赏和尊敬的目光,正视中国和平崛起所带来的普世红利,以及中华民族和聚天下、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东方智慧”。
(本专题12-25版)
“近者悦,远者来”:
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势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月14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场由中国设计、中国推动、中国构建、中国主导的高规模活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式,人民大会堂设晚宴,国家大剧院看演出,雁栖湖畔再深谈,东道主之便,让中国牢牢掌控议程设置,尽情展现中国方案和中国构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自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峰会,这些国家中既有与中国相隔万里,远自拉美者,也有多达约2/3的中国周边国家,其中不乏老朋友和好伙伴。據悉,与会代表总人数达1500多人,其中包括850多位外方嘉宾,涵盖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
来的都是客,但来多少客,则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013年7月,习近平在北半球中亚腹地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向世界呈现一张穿越广袤欧亚大陆的经济腾飞蓝图;10月,习近平在南半球“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又为世界勾勒出一条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洋经济振兴彩带。
“一带一路”由此横空出世,既成为中国联系世界的宽大纽带,又成为贯通半个地球的活力脉络;既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依托,又成为激活全球经济要素的东方智慧。一幅绵延浩瀚的中国故事画卷随后逐步展开,无数走出国门的企业和个人,用千姿百态的具体行动,向世界讲述当代中国如何引领新一轮全球化的精彩故事。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资料信息显示,2013至2016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今后五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够达到每年1200亿美元到1300亿美元左右,其中会有相当多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古老的海陆丝绸之路为主道,一条更宽更长的新兴经济带已浮现日益清晰的轮廓,人们似乎看到,跨越大西洋并撬动世界数百年大发展的经济传动轴正在向东南方向位移,中国正在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崛起中的权利与价值重估
一直以来,西方主推的全球化是 “意识形态的同化”,即“被选中国家”出于相同的意识形态,形成一个政治价值观联盟,商业只是其附属品。中国则认为,全球化应求同存异。
因此,在“一带一路”构想设计之初,就不曾以地理范围来限定国别。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就一语道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同年10月,在访问英国时,习近平再次强调,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会员俱乐部”,而是广泛参与的“朋友圈”。只要认同丝路精神,大家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以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从“一带一路”的发展当中分享机遇。
如今,开放、合作的成果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相继绽放。其涵盖地域由最初的欧亚两洲65个沿线国家逐步扩大,正形成一条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广阔发展带,不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将中长期发展规划直接与“一带一路”对接,部分发达国家也将摆脱经济停滞和低迷的希望寄托于此。
在这一崛起过程中,中国也在重估自身权利和价值。作为后崛起的大国,中国不仅要积极倡导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货币金融秩序稳定,以便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广阔的空间,更要承担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即从现有国际体系的“受益者”逐渐转变为“授益者”。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走出西方中心论,是破;重塑经济全球化话语权,是立。一破一立间,中国不仅借助“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共同发展的关键推手,也让世界用欣赏和尊敬的目光,正视中国和平崛起所带来的普世红利,以及中华民族和聚天下、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东方智慧”。
(本专题12-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