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透刺法治療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于2011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药物治疗,观察组行经筋透刺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的疗效。
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不同病程阶段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在不同病程阶段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效果显著,促进面部血液的循环,利于面神经恢复,同时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经筋透刺法临床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3-01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发病率较高、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但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出现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感染与水肿而引起神经受到压迫、血液循环出现障碍,中毒、外伤、代谢障碍等也可以诱发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会影响患者的正常起居生活,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该病必须及早诊断然后尽快治疗[1,2],如果延误的治疗的最佳时机会严重影响预后。本文选择于2011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临床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研究对象都符合《实用神经学》对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介于21~79岁之间,平均年龄(34.6±10.3)岁;病程介于1d~28d之间,平均(11.2±4.3)d;病程阶段:急性期主要是发病1d~7d,静止期为8d~15d,后遗症期为超过16d,其中处于急性期的15例,静止期的21例,后遗症期的7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23~81岁之间,平均年龄(37.8±11.2)岁;病程介于1d~32d之间,平均(12.5±4.0)d;其中处于急性期的14例,静止期的20例,后遗症期的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药物治疗,观察组行经筋透刺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首先可给予激素治疗,其能够缓解神经水肿症状,避免变性,通常情况下神经变性出现在14d内,所以需尽早给予激素的使用;其次给予B族维生素的摄入,其能够利于末梢神经的再生;给予地巴唑类的微循环改善剂来促进组织的微循环,满足末梢神经对营养的需求[3]。
1.2.2观察组。通过多针浅刺和透刺两种方法联合使用,主穴阳白三透,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向攒竹、丝竹空、鱼腰透刺,针尖方向呈鸡足状;地仓向人中、颊车透刺,一穴2针;闭目露睛加四白穴2透,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口歪甚者加下关,并取地仓与颊车,太阳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循行多针浅刺,每隔0.5寸1针;面瘫初期加风池、翳风及健侧合谷,面神经不良型和后遗症期加双侧足三里。
1.3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鼓腮时无漏气表现。②好转:面部肌肉功能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口角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但不明显;鼓腮时有漏气表现。③无效: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差;面部表现出不对称;眼睑无法彻底闭合;鼓腮时漏气表现严重。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15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均治愈,21例静止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治愈18例,好转3例,7例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好转1例,无效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0%(37/43);观察组1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均治愈,20例静止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治愈19例,好转1例,9例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治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41/4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在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性,然而其会对患者的容貌、日常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不仅导致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也增加了患者家属的负担,故提高疗效同时避免后遗症出现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经筋透刺法的治疗原理可以追溯到古代书籍《灵枢·经筋》中,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经筋循行表浅,容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等的侵犯,同时由于人体正气缺乏,卫外不固,经筋失养,气血痹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通过选取手足三阳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如阳白、颧、地仓、颊车等,应用多针排刺及一穴多针等透刺方法,针刺范围与三阳经筋在面部的分布区一致[5],能够提高神经营养、改善神经组织的代谢、增强神经的兴奋度,进而起到恢复受损面神经功能的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疗效确切,促进面部血液的循环,利于面神经恢复,同时安全可靠、副作用小,临床治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耀东,韩豆瑛.郑魁山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29—30
[2]董鸿智,许小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3):62—63
[3]田茂琼,何明会.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3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5(4):99
[4]邵静宜,曹子萍,赵文杰,等.高压氧与电针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价值[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124
[5]王惠英.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功能训练[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2007,11(4):127-128
方法:选择于2011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药物治疗,观察组行经筋透刺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的疗效。
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不同病程阶段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在不同病程阶段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效果显著,促进面部血液的循环,利于面神经恢复,同时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经筋透刺法临床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3-01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发病率较高、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但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出现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感染与水肿而引起神经受到压迫、血液循环出现障碍,中毒、外伤、代谢障碍等也可以诱发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会影响患者的正常起居生活,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该病必须及早诊断然后尽快治疗[1,2],如果延误的治疗的最佳时机会严重影响预后。本文选择于2011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临床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研究对象都符合《实用神经学》对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介于21~79岁之间,平均年龄(34.6±10.3)岁;病程介于1d~28d之间,平均(11.2±4.3)d;病程阶段:急性期主要是发病1d~7d,静止期为8d~15d,后遗症期为超过16d,其中处于急性期的15例,静止期的21例,后遗症期的7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23~81岁之间,平均年龄(37.8±11.2)岁;病程介于1d~32d之间,平均(12.5±4.0)d;其中处于急性期的14例,静止期的20例,后遗症期的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药物治疗,观察组行经筋透刺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首先可给予激素治疗,其能够缓解神经水肿症状,避免变性,通常情况下神经变性出现在14d内,所以需尽早给予激素的使用;其次给予B族维生素的摄入,其能够利于末梢神经的再生;给予地巴唑类的微循环改善剂来促进组织的微循环,满足末梢神经对营养的需求[3]。
1.2.2观察组。通过多针浅刺和透刺两种方法联合使用,主穴阳白三透,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向攒竹、丝竹空、鱼腰透刺,针尖方向呈鸡足状;地仓向人中、颊车透刺,一穴2针;闭目露睛加四白穴2透,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口歪甚者加下关,并取地仓与颊车,太阳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循行多针浅刺,每隔0.5寸1针;面瘫初期加风池、翳风及健侧合谷,面神经不良型和后遗症期加双侧足三里。
1.3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鼓腮时无漏气表现。②好转:面部肌肉功能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口角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但不明显;鼓腮时有漏气表现。③无效: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差;面部表现出不对称;眼睑无法彻底闭合;鼓腮时漏气表现严重。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15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均治愈,21例静止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治愈18例,好转3例,7例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好转1例,无效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0%(37/43);观察组1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均治愈,20例静止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治愈19例,好转1例,9例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治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41/4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在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性,然而其会对患者的容貌、日常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不仅导致患者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也增加了患者家属的负担,故提高疗效同时避免后遗症出现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经筋透刺法的治疗原理可以追溯到古代书籍《灵枢·经筋》中,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经筋循行表浅,容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等的侵犯,同时由于人体正气缺乏,卫外不固,经筋失养,气血痹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通过选取手足三阳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如阳白、颧、地仓、颊车等,应用多针排刺及一穴多针等透刺方法,针刺范围与三阳经筋在面部的分布区一致[5],能够提高神经营养、改善神经组织的代谢、增强神经的兴奋度,进而起到恢复受损面神经功能的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疗效确切,促进面部血液的循环,利于面神经恢复,同时安全可靠、副作用小,临床治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耀东,韩豆瑛.郑魁山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29—30
[2]董鸿智,许小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3):62—63
[3]田茂琼,何明会.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3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5(4):99
[4]邵静宜,曹子萍,赵文杰,等.高压氧与电针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价值[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124
[5]王惠英.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功能训练[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2007,11(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