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农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对全国涉农高等院校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分析,提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关键词农药学;培养模式;需求分析;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27-0225-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sticide industry in China, the demand of the agricultural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 talents is increasing.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quirement analysis of the employers, so as to improve the achieving degree between agricultural pharmaceutical talents training goal and training effect,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employers.
Key wordsAgricultural pharmacology; Cultivation mode; Demand analysi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我国农药工业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农药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成为农药生产、使用、进口、出口大国。农药学作为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门类、横跨从实验室基础理论创新到工厂生产、田间应用的多个环节、基础和应用结合紧密、工业转化和农业推广需求强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设农药学专业,培养从事农药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正在逐步实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两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农药学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造就大批能够适应我国农药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农药学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要课题。
1农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对多家大中型农药相关企业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农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工作内容上大致分为4类:新农药产品的开发、农药剂型的研发、农药药效评价、农药登记管理和销售。用人单位对农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注重3个方面:首要是敬业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为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最后为继续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被调查单位还对已经毕业的农药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为本科毕业生缺乏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眼高手低,不善于学习,动手能力差等。
2农药学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对20所实力较强的高等涉农院校调查发现,大部分院校本科阶段没有专门设置农药学专业,只是在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农药学的相关课程,或者在本科三年级开始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中设立农药学模块,只有少数院校本科阶段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中国农业大学在理学院的化学专业设置了农药学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制药工程专业,扬州大学在植物保护专业下设置了农药科学与应用方向(表1)。
3农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目前,农药学专业培养的方向涉及4个方面: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农药分析与环境安全、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原理和农药制剂、药械与施药技术。培养模式一般分为3个阶段,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化学、政治等;大学二年级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如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大学三年级、四年级主要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如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药加工与管理、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毒理学、农药市场营销学等[2]。
对上述20所高等涉农院校的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后发现,总体上理论课程学分较多,实践类课程学分较少,也有少数院校加强了综合实践类的课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占总体课程的20%,另外还设置了必修的创新与技能课程。
4培养模式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4.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分析上述20个涉农高校农药学人才的培养方案,发现农药学相关的课程还偏少,开设比较多的是植物化学保护、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生物测定等[3]。用人单位急需的农药合成、农药登记、农药销售等课程在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开设,有的即使开设,也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根本没有学生选课,形同虚设。
4.2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大多数农药学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没有心思和精力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下降,导致到工作单位后,专业知识缺乏,满足不了工作需求。 4.3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
农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当的实践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目前农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专业理论课课时较多,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大部分院校设置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见习,但安排相对集中,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出现学生毕业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4.4实习基地缺乏
农药学专业应用性很强,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最好途径,但大多数涉农院校缺乏实习基地,学生对生产一线缺乏直观的认识,没有机会接触并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很差。
5改革对策
5.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跟进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是衔接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的桥梁,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各学科和专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在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既注重培养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等专业素质,又注重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结合扬州大学实际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
①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农药登记、农药市场营销、农药合成等相关课程,注重植物保护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
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不断熏陶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③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
5.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农药学专业实践性强,与生产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①开设基础实验(实践)课程,内容涉及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实验和田间药效实验,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②安排长短不同时期的综合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针对生产实践中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剂药害等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③开展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以本科生为主体,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④开展相关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针对农民用药习惯和施药技术以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等进行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建立校企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①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校友联络会,企业通过宣讲会和招聘会等相关形式宣传,综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技术、场地以及设备,同时扩大企业实践基地的共享性。
②营造与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氛围,学校应更新、转变办学观念,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与企业需求,主动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则需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竞争力。
5.4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①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领导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企双方高层领导组成,负责顶层设计并适时调整协同育人规划;工作小组成员由专业主任、教师及企业项目负责人等组成,负责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②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出资设立校企协同育人专项资金,建立学生入企实习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并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建立《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必要管理制度,保证协同育人实践的持续开展。
③构建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指标的全面性,照顾到各方利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合理评价。
5.5构建多元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5.5.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对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是实现校企互利双赢的最佳模式。从学生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5.5.2学工结合模式。
学工结合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和学校。该模式以职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5.5.3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通过产学互动与校企结合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及资源有效整合,有助于发挥高等教育的先导作用,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推动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该模式更容易满足校企双需,实现校企双赢。
5.5.4需求联动模式。
需求联动模式是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突出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元素,培养熟悉区域产业背景、适应多岗位需求、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学校与政府、学院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对接,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需求的多维联动。
参考文献
[1] 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30-136.
[2] 李俊凯,杜晓英,陈柏寒,等.农药学专业“分段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C]//“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2012.
[3] 冯建国,陈小军.浅谈新时期农药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化工,2015,42(20):142-143.
关键词农药学;培养模式;需求分析;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27-0225-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sticide industry in China, the demand of the agricultural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 talents is increasing.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equirement analysis of the employers, so as to improve the achieving degree between agricultural pharmaceutical talents training goal and training effect,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employers.
Key wordsAgricultural pharmacology; Cultivation mode; Demand analysi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我国农药工业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科研开发、农药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成为农药生产、使用、进口、出口大国。农药学作为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门类、横跨从实验室基础理论创新到工厂生产、田间应用的多个环节、基础和应用结合紧密、工业转化和农业推广需求强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设农药学专业,培养从事农药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正在逐步实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两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农药学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造就大批能够适应我国农药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农药学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要课题。
1农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对多家大中型农药相关企业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农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工作内容上大致分为4类:新农药产品的开发、农药剂型的研发、农药药效评价、农药登记管理和销售。用人单位对农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注重3个方面:首要是敬业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其次为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最后为继续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被调查单位还对已经毕业的农药学专业学生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为本科毕业生缺乏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眼高手低,不善于学习,动手能力差等。
2农药学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对20所实力较强的高等涉农院校调查发现,大部分院校本科阶段没有专门设置农药学专业,只是在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农药学的相关课程,或者在本科三年级开始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中设立农药学模块,只有少数院校本科阶段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中国农业大学在理学院的化学专业设置了农药学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制药工程专业,扬州大学在植物保护专业下设置了农药科学与应用方向(表1)。
3农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目前,农药学专业培养的方向涉及4个方面: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农药分析与环境安全、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原理和农药制剂、药械与施药技术。培养模式一般分为3个阶段,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化学、政治等;大学二年级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如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大学三年级、四年级主要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如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药加工与管理、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毒理学、农药市场营销学等[2]。
对上述20所高等涉农院校的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后发现,总体上理论课程学分较多,实践类课程学分较少,也有少数院校加强了综合实践类的课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占总体课程的20%,另外还设置了必修的创新与技能课程。
4培养模式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4.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分析上述20个涉农高校农药学人才的培养方案,发现农药学相关的课程还偏少,开设比较多的是植物化学保护、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生物测定等[3]。用人单位急需的农药合成、农药登记、农药销售等课程在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开设,有的即使开设,也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根本没有学生选课,形同虚设。
4.2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大多数农药学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没有心思和精力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下降,导致到工作单位后,专业知识缺乏,满足不了工作需求。 4.3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
农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当的实践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目前农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专业理论课课时较多,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大部分院校设置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见习,但安排相对集中,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出现学生毕业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4.4实习基地缺乏
农药学专业应用性很强,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最好途径,但大多数涉农院校缺乏实习基地,学生对生产一线缺乏直观的认识,没有机会接触并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很差。
5改革对策
5.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跟进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是衔接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的桥梁,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各学科和专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在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既注重培养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等专业素质,又注重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结合扬州大学实际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
①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农药登记、农药市场营销、农药合成等相关课程,注重植物保护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
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不断熏陶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③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
5.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农药学专业实践性强,与生产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①开设基础实验(实践)课程,内容涉及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实验和田间药效实验,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②安排长短不同时期的综合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针对生产实践中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剂药害等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③开展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以本科生为主体,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④开展相关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针对农民用药习惯和施药技术以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等进行社会调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建立校企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①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校友联络会,企业通过宣讲会和招聘会等相关形式宣传,综合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技术、场地以及设备,同时扩大企业实践基地的共享性。
②营造与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氛围,学校应更新、转变办学观念,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与企业需求,主动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企业则需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竞争力。
5.4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①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领导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企双方高层领导组成,负责顶层设计并适时调整协同育人规划;工作小组成员由专业主任、教师及企业项目负责人等组成,负责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②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出资设立校企协同育人专项资金,建立学生入企实习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并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建立《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必要管理制度,保证协同育人实践的持续开展。
③构建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指标的全面性,照顾到各方利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合理评价。
5.5构建多元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5.5.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对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是实现校企互利双赢的最佳模式。从学生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
5.5.2学工结合模式。
学工结合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和学校。该模式以职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通过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5.5.3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通过产学互动与校企结合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及资源有效整合,有助于发挥高等教育的先导作用,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推动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该模式更容易满足校企双需,实现校企双赢。
5.5.4需求联动模式。
需求联动模式是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突出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元素,培养熟悉区域产业背景、适应多岗位需求、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学校与政府、学院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对接,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需求的多维联动。
参考文献
[1] 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30-136.
[2] 李俊凯,杜晓英,陈柏寒,等.农药学专业“分段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C]//“第十二届全国农药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2012.
[3] 冯建国,陈小军.浅谈新时期农药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化工,2015,42(2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