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应基于“这一篇”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ling1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八次课程改革初期,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有明显的模式化倾向。有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不管小学还是中学,不管课文是小说、散文还是说明文、议论文)都一个套路: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问题探究—理解品味(揣摩语句、赏读细节)—拓展延伸。文本自身的教學价值被消解,出现了阅读教学游离在文本之外的怪象。近年来,中小学阅读教学对此进行了反思,上述那种丢弃了文体意识和文体能力的阅读教学已遭摒弃,但日常教学中如何突出文体特点,把握“这一篇”的教学价值,还需不断研究和探索。笔者试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为例,就如何紧扣“这一篇”的特点设计组织教学,突出文本自身的教学价值,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求教于方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古诗,古诗教学的一般路径是通过朗读感悟,抓住意象赏析体验。把朗读贯穿这首诗的教学全过程,在范读引领的基础上,设计学生“畅读”“品读”“情读”“美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进入诗境,最后能熟读成诵,这样的教学思路肯定没错。而抓住意象对诗歌进行赏析,就这首诗而言,可能效果并不太好。原因是这样的教学设计没能突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篇”的文体特点。我们知道,文体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客观存在的“抽象的具体”, 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换言之,每一种文体,作者和读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套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读者要读懂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就必须尊重这种共识;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更应遵循不同文体文本代码组合的规律,在不同文体的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文体素养。据此,我们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这首诗属于古诗中歌行体的这一文体特点。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而唐代的歌行体可以说与汉魏乐府诗一脉相承。其特点之一是自由,明代徐师曾在其《文体明辨序说》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歌行体诗歌往往将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是较为随意抒情的,又是自然流畅富于节奏的。其特点之二是叙事性,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
  譬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短短的二十几行,其叙事性的特点非常明显:从时间上讲,有两个层次,第一是从白天到深夜,突出的是日夜不宁;第二是现在(今天)、过去(昨天)和将来(明天),这是纵向的。空间则是横向的,也有两个层面,一是地理层面的,从天空写到地面,从室外写到室内;二是心理层面的,从居室受损层面的折磨写到长期以来的心灵折磨。从全诗看,前三节重在写实(叙事),第四节重在写虚(议论抒情),联结实与虚的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作写的是家庭之事,但诗人最后由己推人,想到天下寒士。
  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突出“这一篇”在文体上这两方面的特点?我们觉得应该做如下一些尝试。
  一是朗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将这首诗与以前学过的杜甫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进行比较,体会这首诗的自由性。这首诗句子以七言为主,间有二言句(“呜呼”)和九言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式灵活。句中“号、茅、郊、梢、坳”押ɑo韵;“力、息”押i韵;“色、黑”押e韵;“铁、裂、绝”押ie韵;“间、颜”押iɑn韵;“屋、足”押u韵,用韵自由。这种歌行体诗歌虽也可组织学生“品读”“情读”“美读”,但最好还是要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吟诵”,因为这种诗在古代一般都适宜于“唱”。在“吟”的过程中,还可指导学生关注句式变化和韵律的变化,这种歌行体诗歌的韵脚变化,往往标志着行文意思的改变,这就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根据韵脚的变化给诗歌分层,把朗读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说,这首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诗人坎坷的生活和悲凉凄苦的心境,教师在组织朗读教学时就应指导学生细加体会。
  二是对诗歌进行赏析时,最好能突出其叙事诗的特点,把它当作叙事作品去教,把“梳理情节,分析人物”作为“保留节目”。“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阐释工具。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但“意象说”从本质上来讲是与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相伴随的,而遇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叙事诗,这种阐释工具可能就会显示出其局限性。这首诗分为四段,前三段都是写实式的叙事,情在事中,诗中虽有物象(茅草、秋风、雨脚、布衾),却很难说是“融入了主观情感”,也就不能称之为典型的“意象”。最后一段直抒忧民之情,也难说一定是借助了什么客观物象。茅草、秋风、雨脚、布衾,尽管是诗人精心选择并对诗歌表达富有表现力的对象,但如不把它们还原到具体的叙事语境中,就无法还原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情景,也就难以获得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何突出这首诗叙事性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呢?首先,应在叙事内容上做文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丰富诗歌的叙事内容。叙事诗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是有区别的,叙事诗往往采用封闭的视角、线性的结构,故事的主体部分集中突出,不受旁枝末节的干扰。仿佛除了作者的视听范围之外,就别无其他人物的活动。譬如诗歌第一段,“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虽只是对一幅幅图画的客观描述,但在这些画面里,我们只要发挥想象,就能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他试图阻挡却无济于事……我们也应该能感受到他对大风破屋的无奈、焦灼和怨愤之情。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根据诗歌内容,用想象扩大诗歌表现的视野,增加人物及人物的活动,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这种叙事诗的情境。这其实也提供了一种阅读方法:在文学作品里找到文字的缝隙,并用自己的想象填充这些缝隙,使阅读更加深入。其次,可在叙事技巧上做文章,这虽是首诗歌,叙事却很有波澜,“风卷屋茅洒江郊”已急,又兼“群童抱茅呼不得”更苦,再有“屋破又遭连夜雨”简直是要命。“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是在层层蓄势,然后第四段猛地一转,“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突然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对这种叙事技巧的学习研讨,也将会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当然,就扣住这首诗的叙事性组织教学而言,还可以设计其他丰富的教学活动,譬如,在赏析和想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本诗扩写成600字的文章,在叙述和抒情中体会诗意和诗情。再如,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人都特别注重炼字炼句,一字一句极富表现力,叙事诗的阅读,同样可以在品词析句上做文章,这也将有助于带领学生进入诗境。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溧水分校)
其他文献
师:我听说同学们前面已经学过《李清照词两首》了,今天就请同学们再一次跟着老师,跨越时空,走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走进她被誉为“千古第一悲情词”的《声声慢》,去完成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对接。(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师:先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断句。(生读)  师:这个同学读音准确,断句也非常漂亮。然而,我们如果想读得再好一点儿的话,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对于这
期刊
《松鼠》是一篇传统教材,估计选入小学、初中教材少说也有几十年时间,甚至更久。笔者近期偶尔上网查关于《松鼠》的教案设计与公开课实录,发现这篇课文的教学不够完善,甚至存在明显的错误,因此有必要向中学老师们提出来,发表我个人的意见,以期引起讨论。  第一个问题,关于本文的作者。  现在的《松鼠》教学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只有两三句话,20来个字,估计10秒钟就能读完。可我认为这未免太简单了。作者是布丰(Bu
期刊
一、青少年使用的网络词汇及其特征  网络词汇概念取自“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指“网民在网上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等里面习惯使用的特点词语和符号”[1],鉴于“网络符号”(动态表情与颜文字等)是符号学研究范畴,在本文不做阐述。“网络词汇”最明显的特征概括如下:  (一)领域性强  “网络词汇”包含词汇种类众多,从语体角度来说包含了口语和书面语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印刷体口语”[2],“网络词汇”的使
期刊
有一个叫菲利普的年轻人,他能一边骑独轮车,一边玩抛球、耍火把,他能在绳子上行走。   看见三个球,就必须耍起来;看见两座大楼,就必须在楼顶间走一走。他就是这样的人。   这一天,他站在两座高耸入云的大楼前发呆。因为他有个疯狂的想法:在这两座大楼间拉根钢索,在上面走一走。而这两座大楼,正是当年纽约最高的建筑——高达400米的世贸大厦双子星楼。   有了这个想法,他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首先,警察和大
期刊
此刻,寒风瑟瑟。 同学们,想听一听来自于各个角落的暖人心扉的故事吗?赶紧和我走进这期的《天下事》吧。    特别聚焦  美国航天飞机绝唱之旅  路透社报道,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8日上午11点30分,在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开始它以及整个美国航天飞机团队的最后一次飞行。返回地球后,美国航天飞机时代就此终结。  除美国航天局员工与受邀的4.5万名观众外,另有100万
期刊
本次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五篇报告文学作品便分别从五个不同方面挖掘了中国土地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与至关重要的人民群体,以及他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的风貌。  一、自然史诗  《大森林》是本届获奖作品中唯一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品。作者徐刚从小生活在乡野,自然界清新的山林风光长期以来洗涤净化着他的眼睛与灵魂,促成了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与关注。徐刚在文学创作生涯初期,最早是作为抒情诗歌作家为人所熟知的
期刊
学生中不乏写作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希望文质兼美,点点滴滴都美味香浓。于是,思想要最深,语言求最美,素材求最新……在文风衰颓的今天,他们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效果往往欠佳,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读英国作家毛姆《总结》一书才发现,“完美也可能令人乏味”。  年轻的毛姆曾执着于改善自己的写作语言,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名家作品。他被斯威夫
期刊
我和作家比习作  冬天来了,可爱的雪娃娃来和我们交朋友啦!作家也很喜欢它们呢!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
期刊
1.从彩虹云彩人那里逃出没多久,他们又听到头顶传来轰轰隆隆的怒吼声。  2.大家抬头一看,只见头顶正上方,有一大片腾挪跌宕的乌云,看起来可怕而凶险。天哪,又是云彩人!  3.“拧开水龙头!”领头的云彩人喊道。三秒钟后,乌云像纸袋一样撕裂开了,雨水像海水似的倾泻下来。  4.小詹姆斯和其他游客们仿佛给钉在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底下,出也出不来,看也看不见,话都不能说。  5.幸亏,那些了不起的海鸥,拖着
期刊
明天,我们还有水喝吗?这个问题可让笨狼和同学们陷入了困扰。为了节约用水,他们不洗手,不洗脸,甚至不洗脚不洗澡,因此也引发了一场校园“大感冒”。不过,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10节水奇招     有一天,鹅太太走进课堂,给大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明天,我们还有水喝吗?”   “当然有水喝!森林里有清亮的小河,森林边有美丽的大湖,天上还经常下雨,明天我们当然有水喝!”伶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