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估简单、快速的凝视-面-臂-言语-时间(G-FAST)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5月至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静脉溶栓前完成头颅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病例126例,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 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 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 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简单、快速的凝视-面-臂-言语-时间(G-FAST)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5月至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静脉溶栓前完成头颅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病例126例,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评分≤ 2分者作为预后良好组(74例),mRS评分≥3分者作为预后不良组(5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FAST评分、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前循环大动脉闭塞(LAVO)等,据此结果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入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58.7%(74/1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相比较年龄较低[分别为(61.72±11.98)、(69.53±11.58)岁,t=-3.317,P=0.001]、心房颤动病史比例较低[分别为18.9%(14/74)、36.5%(19/52),χ2=4.905,P=0.027]、溶栓时间窗较短[分别为(145.19±43.44)、(164.26±40.07)min,t=-2.19,P=0.031]、基线NIHSS评分较低[分别为(9.65±5.33)、(12.83±6.25)分,t=-2.760,P=0.007]、溶栓前G-FAST评分较低[分别为(2.46±1.00)、(3.02±0.79)分,t=-3.068,P=0.003]、ASPECTS较高[分别为(8.06±1.29)、(6.89±1.91)分,t=3.613,P=0.000]、LAVO比例较低[分别为39.2%(29/74)、67.3%(35/52),χ2=9.661,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G-FAST评分(OR=1.583,95%CI 1.432~1.855,P=0.000)及高龄(OR=1.609,95%CI 1.067~2.001,P=0.026)、心房颤动病史(OR=1.302,95%CI 1.157~1.658,P=0.002)、LAVO(OR=6.416,95%CI 3.302~12.84,P=0.000)、较长的溶栓时间窗(OR=6.756,95%CI 2.035~9.754,P=0.001)、较低的ASPECTS(OR=1.452,95%CI 1.035~2.279,P=0.002)、较高的基线NIHSS评分(OR=1.309,95%CI 1.083~1.542,P=0.033)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显示,G-FAST评分≥ 3分组与G-FAST评分≤ 2分组相比较年龄较高[分别为(67.89±17.28)、(62.24±12.54)岁,t=2.317,P=0.024]、心房颤动病史比例较高[分别为34.3%(24/70)、16.1%(9/56),χ2=5.339,P=0.021]、基线NIHSS评分较高[分别为(11.68±5.68)、(9.02±4.36)分,t=2.150,P=0.034]、ASPECTS较低[分别为(7.06±2.08)、(8.77±1.85)分,t=-1.613,P=0.042]、LAVO比例较高[分别为68.6%(48/70)、28.6%(16/56),χ2=19.916,P=0.000]。G-FAST评分≥ 3分组90 d良好预后率低于G-FAST评分≤ 2分组[分别为51.4%(36/70)、67.9%(38/56),χ2=4.953,P=0.026]。
结论G-FAST高分值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G-FAST高分值提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能存在LAVO、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条件允许时可考虑尽早对该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以脑血管病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型布鲁杆菌病的临床特点,并探索可能的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2月以脑血管病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型布鲁杆菌病患者,采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史,血/脑脊液常规及病原学、影像学(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心脏超声、治疗方案及预后等信息,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神经型布鲁杆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发病机制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明确醒后卒中的发病机制。按照患者发病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脊髓造影(DSM)、计算机断层脊髓造影(CTM)在自发性颅内低压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脊髓造影(包括DSM及CTM)结果,部分患者根据脊髓造影结果进行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结果10例脊髓造影检查均发现了漏点,各例漏点数目为1~16个,总漏点数目90个,平均每例9个。90个漏点中,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采用低频振幅和功能连接方法探讨急性小脑梗死患者静息态脑功能与认知功能的改变。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小脑后叶梗死患者(32例)以及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34名)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及rs-fMRI扫描,比较其低频振幅和功能连接的差异,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了解功能连接值与认知功能的
线粒体病是一组由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导致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线粒体医学的发展,线粒体病的临床谱系不断扩大,中国常见的线粒体病临床亚型包括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Leigh综合征、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和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少见的亚型包括肌阵挛性癫痫伴随不整红边纤维、Kearns-Sayre综合征、线粒体胃肠脑肌病、Alpers病、肢带型线粒体肌病、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神经病-共
深部脑刺激(DBS)通常被用于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现有的证据表明DBS对难治性癫痫也可能有作用,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发现刺激丘脑前核和海马体可以降低难治性癫痫的发作频率,而刺激其他部位的作用尚不明确。影像学是否显示有大脑结构异常以及电极位置是否准确,会影响个体效果。而且某些癫痫发作类型可能对特定部位刺激反应更好。尽管已经确定了数个与DBS治疗效果相关的因素,但仍有很大的未知空间需要
中华医学会第21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2018年9月6—9日在上海举行。会议共设2场全体大会、19个分论坛,共有215个专题发言,论文报告交流468篇,壁报交流1 240篇。会议聚焦神经病学研究进展,覆盖领域包括脑血管病、癫痫与脑电图、神经肌肉及病理、肌电图与临床电生理、痴呆与认知障碍、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睡眠障碍、头痛、神经免疫疾病、神经系统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神经遗传疾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近年有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可能起源于肠道。在帕金森病前驱期患者肠道中发现了异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动物模型提示异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可通过迷走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帕金森病患者肠道渗透性增加、肠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与α-突触核蛋白在肠道聚集并向中枢传播有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和高度的时间依赖性,如何缩短发病-再通时间,尤其是减少院前延误,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通过卒中院前识别量表来快速筛检卒中患者,亟需在我国公众和急救人员中进行普及教育。同时,需加强各级卒中中心和区域性卒中急救网络的建设,才能优化患者转诊路径。
目的在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中筛查自身免疫性小脑炎(autoimmune cerebellitis,AC)相关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来自2016—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北京脑炎协作组成员单位提供的病例)的血清和(或)脑脊液,进行AC相关抗神经抗体检测。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的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转染细胞(基于细胞底物的实验)法